分享

《道德经》体悟之二:有无相生,哲学中的矛盾律中国人自古就明白

 m175 2022-06-16 发布于黑龙江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从字面意思上看比较简单,开篇到“前后相随”是第一层,说的是“矛盾律”的问题,即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上一句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最后则是对“用”的进一步延伸,“无不为”之后达到“功成”应该采取“弗居”的态度。

这是《道德经》的第二章,实际上是接着第一章"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这句话进行继续深入的探讨,南怀瑾大师就认为“这叫做以经注经,不需要我们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见,它本身就已经注解得很明白了”。“二者同出而异名”就是讲事物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第二章就更进一步的说明万事万物都处在矛盾统一体中,美丑、有无、难易、长短、前后等等等一系列的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所以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表达形式与后面的有无相生等表述明显不同,其实也同样在表达“美恶同根,善与不善亦是同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赞成,道家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这一章的观点也为后面的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正是体现了《道德经》前三十八章讲的是“道”是“体”,后面是讲”德”是“用”,《道德经》这部书是一个逻辑体系十分完善的书,所以说有部分人传言《道德经》是有人把社会上格言集中攒凑一起的的一本书纯属胡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