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在防疫站里,医生用一把小白勺把一颗白色的圆圆的糖丸,慢声轻语地哄着你,然后在你开心一笑嘴巴张开的瞬间,糖丸就滚进了嘴巴里的事吗?这糖丸虽然入口就化了,但那有些甜丝丝甚至还很好吃的味道,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确实,这颗丝毫不起眼的白色糖丸,是许多人记忆里最好吃的糖丸了。 这颗白色糖丸,就是大名鼎鼎的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糖丸,是它让无数的中国人躲过了小儿麻痹带来的噩梦;更是在2000年,让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脊髓灰质炎的侵袭,困扰中国人民的小儿麻痹症,永远地成了历史名词。 而研制出这个白色小糖丸的,就是我国著名的大科学家、“糖丸爷爷”顾方舟。 令人遗憾的是,顾方舟老人家已经于2019年1月2日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 最令人感动的是,顾方舟老先生在临终前说的那句话,让无数人泪目不止。 他在临终录音里面说道:“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这样的老人,这样一个一生只做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一件事的科学家,怎么能不让我们永远怀念呢? ![]() 那么,顾方舟是如何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呢? 顾方舟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自己母亲的教诲,和自己经历的那些苦难,已经在苦难中磨炼出来的明悟。 1926年6月16日,一个平凡而又注定不一般的日子,因为这天,一个注定要造福未来中国人的婴儿在上海出生了。 顾方舟的童年是幸福的,但幸福的时光在他四岁的时候戛然而止,因为这年,他的父亲顾国光不幸去世了。 丈夫的去世,让这个家庭一下子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生活变得难以为继。顾方舟的母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家里除了顾方舟,她还有另外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靠一个弱女子带四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为了维持生计,周瑶琴不得不辞去了收入微薄的教师工作,把顾方舟丢给了外婆,自己孤身一人去了杭州广济助产职业学校,在那里学习刚刚兴起的现代助产技术。 她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助产士收入高,能够使艰难的生活得以维持。 ![]() 顾方舟父母 没有了父母的呵护,顾方舟的童年是苦涩的,虽然有外婆在照顾,但毕竟和父母不一样,他在学校就经常遭到同学们的歧视,孤儿、乞丐就是他的代名词,甚至在学校排演话剧时,顾方舟饰演的就是乞丐角色。 为了不让外婆担心,顾方舟还欺骗她,是自己愿意演乞丐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甚至特意让外婆把兄长的旧袍子改成了乞丐装。 当他穿着改造的乞丐服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谁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演员内心深处,该是有多么的委屈与难过啊。面对被欺负的命运,剧中小乞丐的眼泪,何尝不是顾方舟自己的真实写照。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回忆起当年的不堪时,顾方舟依然是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 1934年,顾方舟的母亲周瑶琴终于从杭州广济助产职业学校学成毕业。回到外婆家以后,就带着顾方舟兄妹几个北上天津,在英租界挂牌开业,成为职业助产士。 ![]() 戴眼镜者为顾方舟母亲周瑶琴 母亲的诊所虽然开业了,日子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麻烦,尤其是在租界里面横行霸道的地痞流氓,还有那些假公济私的巡警们,时不时地对这个小小的助产诊所进行敲诈。 周瑶琴虽然很努力很辛苦,但也不得不在这些恶势力面前忍气吞声花钱消灾。 当警察再次来诊所巧立名目敲诈勒索的时候,恰巧被在家的顾方舟撞见,亲眼目睹了面对警察恶劣行径时母亲的委屈与无助,这让顾方舟既恐惧又愤怒不已。 等警察走后,发现了顾方舟状况的母亲对他说道,“儿子,你要好好读书,要争气。长大了,你要当医生。当了医生,我们就不用求别人了,都是别人求你救治。” ![]() 顾方舟明白,按照他们现在的社会地位,只有自己求别人而没有别人求自己的时候,遭受莫名的屈辱就是常态。所以,母亲那句“当了医生就不用求别人”的话,牢牢地在顾方舟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如果自己是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还会遭受这些地痞流氓和警察的欺侮吗? 于是,立志当一名医生的愿望,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在顾方舟的内心里生根发芽。 他发誓要听母亲的话,长大了去学医,去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去生活。 如果说顾方舟立志学医初衷是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的话,那么,当走向社会之后,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有了深刻理解的顾方舟,则有了更为广阔的志向。 1944年9月,18岁的顾方舟得偿所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此时,正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个有志青年,顾方舟和许许多多的青年学子一样,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积极投身到反侵略的爱国救亡学生运动之中,还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用来救治伤员,减轻伤员的痛苦。 由于表现积极可靠,1948年,顾方舟被吸纳为一名中共党员,正式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 ![]() 读大学时的顾方舟(右2) 在学习期间,顾方舟聆听了留美归来的公共卫生专家严镜清开设的公共卫生课,并被其精彩的内容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所感染,也对公共卫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9月,经过六年的学习,顾方舟终于从学校毕业了。尽管成绩优异的顾方舟被认为是“外科好料子”,但他并没有选择当一名外科医生,而是选择了起步很晚、条件更为艰苦的公共卫生事业,到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疫苗、血清、生物制品方面的研究工作。 而正是这个选择,成为了顾方舟能够走上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之路的契机。 如果当年顾方舟选择做了一名外科医生,他的事业肯定是顺风顺水,但优秀的外科医生很多,顾方舟不一定会很起眼,而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则一定会少了一位充满大智慧的科学家。 所以说,选择很重要,他决定了一个人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所幸,顾方舟选择了一条能够攀登高峰、并让全中国人民受益的路。 顾方舟入职时,正值半岛战争刚刚爆发,中国面临细菌战的威胁,急需公共卫生方面的专门人才。 顾方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学方面的特殊人才,于1951年8月和其他375名选派人员在北京进行短期培训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 顾方舟则被安排到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就读,师从苏联著名病毒专家丘马可夫教授。 ![]() 在苏联学习期间,顾方舟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如饥似渴地汲取浩渺的知识,每天过的都是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而且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4年。 顾方舟的勤奋、聪颖以及善于思考,都给了导师极深的印象。 1955年,他以优异论文《乙型脑炎的免疫机理和发病机理》,获得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医学副博士学位,于1955年9月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回国以后,顾方舟就被调往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脊髓灰质炎研究室,从事当时肆虐中国的小儿麻痹症的防治工作。 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小儿麻痹症的可怕之处,它主要感染7岁以下的儿童,虽然大部分能够自愈,但依然有不少儿童因此致死致残,轻则肢体萎缩变形导致瘫痪,重则可能危及生命。 ![]() 小儿麻痹症的学名叫脊髓灰质炎,1921年起,脊髓灰质炎就开始在美国大流行,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那个时候以39岁的高龄感染了小儿麻痹症,虽然经过严格的治疗,但依然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小儿麻痹症再次在世界大爆发,同时也在中国蔓延,这引起了全社会的恐慌,几乎达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家家关门闭户,轻易不让孩子出门。 当时,小儿麻痹症没有特效药,一旦染上基本只能靠人体自愈,是否致残,只能听天由命了。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国家紧急召集,负责组建团队专门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顾方舟团队接受任务以后,开始不分昼夜地研究这个造成成千上万儿童残疾的可怕病毒,并很快于1958年首次分离出中国第一例“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当时世界上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有两种技术路线,都是美国率先提出的,一个是早期的死毒疫苗,一个是最新的减毒活疫苗。 死毒疫苗,就是直接把病毒杀死,再给感染者注射产生抗体,但这种死毒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注射之后肠道不能动,这样就无法彻底阻断病毒的传播。 而减毒活疫苗,简单来说就是减弱病毒的毒性,让病毒不具备彻底吞噬患者的能力,但又可以让人体对这种病毒产生抗体。 经过严格的研究与论证,无论是预防能力上还是疫苗成本上,减毒活疫苗都是最优之选。于是,顾方舟提议我们国家要走减毒活疫苗的技术路线,并得到了国家的批准。 由于当时中国在疫苗的先进制备工艺上几乎还是空白,为了尽快把疫苗投入大规模的生产,顾方舟和其他三名同志一起,于1959年被派往苏联学习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工艺。 到了苏联,顾方舟等人立即马不停蹄地奔赴现场,刻苦学习苏联先进的疫苗制备工艺,仔细观察疫苗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很快就掌握了生产工艺。 回国后,顾方舟率领团队很快就解决了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并试制出了中国第一剂脊髓灰质炎液体活疫苗。 疫苗出来了,就需要做三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尤其是第一个阶段,需要验证其安全性,是否有副作用。因为是新疫苗,几乎是没有什么人愿意以身犯险,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最艰难的。 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疫苗后续临床试验就无法开展,当年美国的减毒活疫苗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做这个试验,大大地延迟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 怎么办?顾方舟为此思考了好久,开发一种新疫苗的确是有风险的事情,别人不愿意试验也是很正常的,何不自己先试试?如果自己都不敢使用这种疫苗,怎么可以说服别人服用呢? 顾方舟很清楚,这是要冒着瘫痪风险的,但他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脊髓灰质炎液体减毒活疫苗。 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紧张不安地等待后,经过检查,顾方舟生命体征平稳,身体状况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 顾方舟和儿子顾东烈 初战告捷,这让顾方舟信心大增,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服用没有问题,只能说明这个疫苗对大人来说是安全的,但对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服用对象小孩子来说,是不是同样安全的呢? 这同样需要有儿童服用以后才知道。 但同样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做这种可能存在未知风险的试验,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因此致残啊。 顾方舟同样内心纠结,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刚刚满月,别人的孩子不愿意做可以理解,但要是拿自己的儿子做试验,顾方舟心里也是非常忐忑的,万一出问题,那就是耽误孩子一辈子的事情啊。 顾不得这么多了,因为每时每刻都有许许多多的孩子因为这个病毒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他咬咬牙,狠下心来,把一瓶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灌进了正在熟睡中的儿子口里。 而他做这些的时候,是瞒着妻子的,怕她担心和害怕,毕竟一旦出问题,那种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但顾方舟是万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儿子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还是和平常一样健康可爱。 此时的顾方舟,喜极而泣,他大声地说道:“这个疫苗是安全的!” ![]() 不出意外,后面的临床试验就顺利多了,在经历了200名儿童临床试验以后,疫苗的安全性再次得到了验证,很快被批准进行了500万份规模的生产并在12个城市试用。 试验表明,顾方舟研发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不能能够预防小儿麻痹症,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顾方舟的减毒活疫苗出现以前,也就是1960年前,我国每年有数万个孩子会患上小儿麻痹症,这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可怕的数字,多少个家庭的幸福因为这种疾病而被毁掉,亲人们只能无助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孩子在疾病的折磨下哭泣。 而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服用,大大地减少了这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的发生,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安康与幸福。 而这种疫苗的生产基地,就是在云南建立的猿猴实验站。当时,还是三年困难时期,但顾方舟他们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盖成了有19栋楼房,面积高达13700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基地,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速度”。 ![]() 为了克服儿童对打针的恐惧,顾方舟改进了疫苗的生产,于1963年首创了疫苗糖丸新剂型,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那颗白色糖丸。 而顾方舟“糖丸爷爷”的美誉,也就来源于此。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作用是巨大的。据统计,中国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从1949年的4.06/10万人,下降到1990年的0.23/10万人,正是得益于这种疫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到了1993年,发病患者已经降到了344例。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小儿麻痹症基本绝迹,我国也于2000年宣布进入了全国无脊髓灰质炎时代,少年儿童们再也不用担心这种曾经让人谈虎色变的病毒了。时年74岁的顾方舟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6年年5月1日,国家决定停止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发放。 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时代的幸福! ![]() 由于顾方舟在脊髓灰质炎预防方面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等一系列称号和荣誉。 2019年1月2日,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于北京病逝,享年92岁。 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这就是对顾方舟人生最为朴实的评价,也是顾方舟一生最为真实的写照! 致敬!“糖丸爷爷”顾方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