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说的“治病必求于本”,张景岳是这么理解的

 青晓mnibc57lc2 2022-06-16 发布于四川

自从《黄帝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说法之后,历代医家对这个观念推崇备至,即使时至今日,也依旧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境界。

那么,这里说到的“本”,到底该在怎么去“求”呢?

我们知道中医源于生活,很多的名词其实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佐证。

就以“本”来说,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树木的根茎,深藏在土壤里,为植物生长汲取营养和水分。任何植物如果没有根茎这个“本”,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同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必定会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疾病的“本”。

而中医的治病原则,那就是以找到引起发病的根本原因最最高境界,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最初始含义。

而引起机体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外感六淫之邪、七情内伤、以及痰饮瘀血等不内外因都可以。

由此可见,中医在治病时所探求的“本”,可以是外感六淫之邪,也可以是七情内因,当然也可以是痰饮瘀血之类。

所以,这个“本”并不见就一定在内,如果是外感表证,它的本就在表,如果是内伤杂症,它的本当然就在里了。

由此推演,热病的“本”就是火,冷证的“本”在于寒,邪气有余的本在于实,正气不足的本在于虚。

中医在临证之际,最需要找到的就是疾病因何而起,那就是疾病之“本”。

看上去,治病必求于本似乎虚无缥缈而无比困难,但只要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其实也就是“表、里、寒、热、虚、实”六种而已。

在明白了表里阴阳寒热六者的基础上,我们就能知道表有表证,里有里证,寒热虚实都是一个道理。这六种情况相互对应,其差别非常明显甚至一目了然。

懂得了这个道理,治病必求于本还很困难吗?

当然,有很多情况,一开始发病可能没有及时调治,也有遭遇庸医误治,于是便缠绵不愈。

拖延的时间越长,发生的变化也越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该病该证的“本”,就能顺藤摸瓜,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内经还说: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

后世历代医家认为,这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最重要方法,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成了“下工”。

但只要明白了其中的诀窍,就能对病症的发展洞若观火,治法方药就能直达其本,当然就如鼓应桴了。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我们说疾病的本也只有表里寒热虚实六种,但这六种其实很少单独存在,一般都是相互夹杂而存在的。但即使如此,无论一同出现几个因素,中有一个最根本的,这是不能不深入分析的。

而表里寒热虚实六种“本”里,表里一对又可以成为总纲,寒热虚实四者都是在表里明了之后才继续下去的。

此外,虚实也是一对很重要的关系,其中虚症的本在于元气不足,而实证的本在于邪气太盛。但元气不足也可以有邪气存在,邪气太盛也可能伴有元气不足。

如果元气虚弱,即使有邪气也不能一味强攻解表。但如果不解表又不能驱邪,很多时候也就不得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医者最难抉择的时候。

当然,实证的邪气太盛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这个时候,医者最需要分析一个的要点,那就是机体能不能承受得起攻伐?需不需要培补元气?在以补为攻、寓泻于补之间合理权衡并做出定夺,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翻看历代医家的医案笔记,也不乏一些偶感微恙的人,一开始的病势并不严重,这个时候如果能直接从“本”论治,自然能如汤泼雪。

但如果遇到的是庸者,见痰而祛痰,见火就清火,胡子眉毛一把抓,四处出击没有一个准确的目的,反而开门揖盗乃至病情日见深沉。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不知“本”的缘故。

总而言之,在中医的立场上,治病临证之际,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找到发病的“本”,从这个基础上去顺藤摸瓜,才能确立正确有效的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