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北衡水的一家医院接收了一名患有低血糖症状的8岁女童。初步诊断为荔枝急性中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荔枝病”。 医生表示,这种病症会让人面色苍白,浑身乏力,重度的可能会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并提醒大家,每日进食荔枝数量最好不要超过15颗,儿童则吃5颗以内最为安全。怎么现在连吃个水果也有危险了?荔枝那么甜怎么还能引起低血糖呢? 在一些关于“荔枝病”的报道中,都认为荔枝的含糖量很高,大量服用导致了胰岛素分泌过量,从而引发了低血糖症状。要知道每100克荔枝果肉含糖量约为8~16克,与香蕉、甘蔗的含糖量差不多。而我们喝的可乐,每100毫升可就有10.6克糖,一听可乐的含糖量差不多相当于半斤荔枝。并且水果中的糖分多为果糖,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李金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果糖与蔗糖、葡萄糖能够大规模转化成糖原不同,会引起血尿酸上升导致高尿酸血症。果糖不依赖胰岛素直接进入细胞内代谢,更容易造成人体脏器内脂肪的沉积,导致肥胖。 是不是感觉有点傻傻分不清了?又是果糖,又是蔗糖、葡萄糖,这些糖对人体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解释的话你可以理解为,大部分食物中的糖分都有两种最原始的形态:葡萄糖和果糖。它们都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当两个葡萄糖合在一起时叫麦芽糖,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合在一起时叫蔗糖,一大群葡萄糖合在一起时叫淀粉。 工业上的精制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和果葡糖浆,所以我们吃下的任何一种工业食物都会让身体内含有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通过小肠进入血液遍布全身,身体内每个细胞都有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当细胞能量不足时,就会从血液中抓几个葡萄糖来烧。但是抓葡萄糖前,必须要经过胰岛素的同意,当体内出现大量葡萄糖时,胰岛素就会把它们存到仓库里。 这个仓库在肝脏和肌肉当中,分别叫做肝糖原和肌糖原。仓库空间有限,加起来也只能存7、8个小时的用量,当仓库爆仓后,胰岛素就会把它们带到脂肪细胞那里存起来。而果糖和葡萄糖不一样,我们的身体还没有进化出大量处理果糖的能力,果糖只能被当做毒物送去肝脏处理。 大量果糖来袭时,肝脏就会进入暴走模式,将果糖分解为一小部分葡萄糖,和一大部分脂肪。这个代谢过程与肝脏处理酒精一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说果糖是不会醉酒的酒精的原因。果糖摄入过多就像酒精中毒一样,而在这之中,荔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它还含有两种特殊成分。 荔枝中含有: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和次甘氨酸A(Hypoglycin A)。这些成分会抑制人体合成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血糖浓度,进一步加剧低血糖的症状。不仅是荔枝,和荔枝同属无患子科的其他一些水果,比如红毛丹、龙眼、阿基果(西非荔枝果)也一样有这些风险。荔枝病在我们身边也许十分罕见,但在盛产这些水果的南方却很常见。 上世纪90年代后,印度和越南也报告了一些荔枝病的案例,其中印度比哈尔邦的荔枝产区尤为严重,连续几年出现大量病例。2013年5~7月,比哈尔邦出现了103例儿童不明突发性脑炎。在多方调查后才确定这些患儿都是因为大量服用荔枝出现的问题。并且调查人员还发现,受难的孩子多来自贫困家庭,平时营养不良、身体羸弱。有关研究人士认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了在他们的体内没有充足的糖储备。当孩子的血糖水平下降时,身体会开始代谢脂肪酸,从而导致葡萄糖的激增。与此同时,尿液样本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孩子们因空腹大量食用荔枝,体内含有荔枝种子毒素。研究表明,在这些毒素的影响下,“葡萄糖合成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导致低血糖和脑部发炎。所以之后印度医药部门给出的预防建议之一,就是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日常营养。 而在我国南方省市荔枝产区也曾集中爆发过荔枝病,原因类似且发病儿童家里基本都是从事荔枝相关产业的。想必是荔枝收获季节,家中大人都在忙着下地干活,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因此便用荔枝代替。这些孩子都曾接连数日,用大量荔枝来替代三餐,最终导致病发。在每起荔枝病的案例中我们都能发现两个共同点:空腹和连续大量服食。空腹吃水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危害,但也并非毫无影响。实际上,人体胃酸属于强酸,水果的PH值对消化系统无疾病的正常人而言并不会造成很大危害,成年人完全可以空腹吃适量的水果。只是对于儿童,患有各类脏器疾病的患者,以及将水果当成一日三餐的小姐姐们来说就是另一回事了。除了荔枝,央视新闻还曾列举了5种不易空腹吃的水果,也需要引起各位父母的注意: 那一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当地有一句俗语:一啖荔枝三把火。然而,还不懂粤语的他,却将这句话理解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真的很喜欢吃荔枝,也因为这个美丽的谐音梗,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