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点与你聊艾灸| 与你说晚安 ![]() 网友提问: 冯名雨老师,引火归元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办做? 什么是引火归元,我们讲过很多次了,但是依旧有不少的朋友在问。 今天我就十个中医艾灸的名词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1 穴位 ■.穴位,指的就是在人体的身上有着特殊感觉的点。 这些特别的点,通过不同的刺激方式,比如按揉,针灸,艾灸,拔罐刺激,可以调治不同的病症。 后来,人们把这些点归纳起来,并且起了名字,就诞生了不同的穴位。 2 经络 ■.经络的概念,很多朋友经常搞错。 经络=经脉+络脉。 经脉一共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任脉和督脉,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的脊柱,任脉循行于督脉正前方的腹部。 如果把经脉比作大江大河的话,络脉就是位于不同地区的小河流,他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经脉网络,连通人体的各个区域。 所以,我们经常提及的胃经,肾经,可以称之为经脉,而不能叫做经络。 3 艾灸 ■.艾灸,是中医的一种理疗调病方式。 它是通过把艾条点燃后,距离人体3cm左右,找到一个最佳的舒适距离,直接熏就可以了,这个方式就是艾灸。 艾灸的理论基础,和按揉,针灸,刮痧,拔罐都是一样。都基于经络理论。都是通过穴位刺激来调节身体的不同病种。 所以,可以艾灸的穴位,大多数都可以用上述的针灸,按揉,刮痧等方法来代替的。反之亦然。 4 壮 ■.壮,是一个计量词语。 比如艾灸一壮,三壮,五壮,七壮等。 一壮,即一个由艾绒做成的圆柱或者圆锥状物。最常见的就是麦粒灸和隔姜灸。 手持艾条艾灸,是不用壮这个计量单位的。 5 灸疮 ■.灸疮,一般指的就是艾灸后,所出现的水泡。 水泡的处理常见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小水泡,可以不用管,直接让水泡自己吸收即可,不用弄破。 第二:大水泡,局部碘伏消毒后,用一次性血糖针从水泡下缘刺破,把水挤出去,然后涂抹云南白药粉,最后用医用纱布包扎固定即可。 强调一点,艾灸的大水泡一般是无菌的,切记不要沾水,一旦水泡破裂后沾水,容易溃脓。 6 晕灸 ■.晕灸,属于艾灸中为数不多的不良反应之一,比较少见。 比如一些患者,第一次接触艾灸,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发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等。 对于轻度晕炎应迅速停止施炎,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喝点热水,休息下即可;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停止艾灸后,刺激人中穴,涌泉穴等 7 过敏 ■.过敏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艾灸的穴位周围区域,出现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浑身发热,痛痒难忍。 红疹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用的器具是全封闭的,艾灸部位空气不流通,导致红疹出现,此类问题,可以更换为镂空艾灸罐,或者手持艾条艾灸,会好转。 另一方面,红疹严重的也可能是排病反应,具体什么是排病反应,后面再讲。 对于痒的问题,可以针对背部刮痧,神阙穴闪罐疗法。 8 排病反应 ■.排病反应,是一个中医化的名称,在西医之中是没有的。 之所以出现排病反应,是因为艾灸后人体正气充足,体内正气和邪气大战,但是正气没有到达完全压倒邪气的程度,两者激烈战斗导致的结果。 在承受范围之内,可以继续艾灸;如果感觉困倦,可以好好休息下。 9 引火归元 ■.我们都知道,艾灸后容易上火,但是上火有的时候,是真正上火了,有的时候是我们操作方法不对,所导致。 我们常见的上火,多数都是方法不对。 引火归元,就是把上半身的火气,引导下了。毕竟上半身容易上火,下半身,尤其是足部容易很寒凉。火气下来后,既可以避免上半身上火,又可以温煦足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当天艾灸的最后一个穴位,单独艾灸下肢穴位。比如单独艾灸足三里穴,或者涌泉穴。 10 上火 ■.上火后,怎么办? 引火归元,主要是预防上火,如果已经上火了,怎么办? ■.两个方法: 第一,背部刮痧,或者大椎穴点刺放血。 第二:晚上足浴泡脚,水的高度漫过脚踝,并且足浴后闭着眼睛做5分钟的金鸡独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