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生“有所畏”|不必大张旗鼓,可以因势利导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6-19 发布于四川

       在前几天的推文《唐山打人事件思索:“教人有所畏,让人有所畏”》中,我提到“教人有所畏”和“让人有所畏”。就“让人有所畏”离不开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公开透明。这是社会的责任,也离不开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也有朋友问到如何“教人有所畏”?就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有相应的观念,有了相应的观念,形成相应的关注和敏感,实践的过程不必大张旗鼓,完全可以因势利导

      这里举这样几个案例。

      2004年初,一位在中学任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给我发来邮件,叙说她的教学故事和苦恼:在课堂上,当她提到一位当红女影星时,一位男生突然大声说:“XX她!”教室里的空气由此凝固,全班同学都把目光集中在老师身上,静待她的处理。为了不影响教学,她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站起来,课后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批评教育。可是,这位男生并没有改变,依旧经常在课堂上违纪。这位教师对此非常苦恼。这位老师给我说起经历,我和她讨论,为什么不这样当头棒喝:“你敢这样做,就会进监狱。”

       2004年6月,我到安徽合肥,与老师们探讨这个案例。同样是一位政治老师,她说,在课堂上讨论友谊问题时,她刚提到马加爵把自己最好的朋友杀害了,一位中学生随口大声说:“酷!”这位老师马上应对:“是酷,残酷!所以被判处死刑!”学生的脸立刻红了。

       比较起来,第二位老师的处理就要高明得多。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位老师事后得到的是极为痛苦的教学感受,而合肥这位老师当时在用骄傲和自豪的神情讨论自己的这次教学遭遇。这也是“幸福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可以说,一位教师只有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教育情境,面对不同学生都能得心应手,这才会有教师的幸福。

       再有一个例子是在2003年,我在成都教育学院做新课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来自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潘建平老师说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问:“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谁?”老师期望学生回答“喜欢孙悟空”,可是站起来的学生回答:“白骨精!”老师耐住性子:“为什么喜欢白骨精。”学生说:“课文中的白骨精坚韧不拔,而且还很聪明?”潘老师问应该如何处理?

       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老师批评学生:“你怎么能够这样想?”学生就可能想:“那你要我怎么想?”然后就会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失语”。而如果老师对学生大加赞赏:“你真错,真会思考!”,或者不对学生引导,放任学生这样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就没有尽到自己的教育的责任,教师的处理也有失职。因为白骨精这是要吃人,教育毕竟要“育,养子使作善也”。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的处理原则是:首先,对所有站起来表达意见的学生我们都应该鼓励,鼓励他们的参与,鼓励他们创新性的想法,保护他们求知和探索的积极性,要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和环境。其次,不是说学生说的都对,如果学生说错了,教师不加以引导和帮助,教师就是不负责任,只有学生的自主建构、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是不可取的。对学生明显错误的认识,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喜欢白骨精”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底线是对他人生命和自由的尊重。第三,学生错了,我们还要学会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不要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你错了。正确的答案是……”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启发他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主建构

        运用这样的原则,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在学生说出“喜欢白骨精的坚韧不拔和聪明”以后,用微笑的眼神看着这位同学,这样的看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这个同学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是否真正合理;二是为自己思考赢得时间“应该怎样处理,才能地进行更好的引导”。如果学生没有做出调整,可以这样和学生交流:“你这个回答出乎老师意料,但是老师很喜欢你能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而且你的回答是在认真看书、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做出的,我觉得全班同学在这一点上都应该向你学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方法)。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唐僧,你还喜欢白骨精的聪明和坚韧不拔吗?白骨精的聪明和坚韧不拔的想吃掉唐僧耶”(这是让学生反省自己的回答,学会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问题)。通过换位移情,使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再想一想,白骨精聪明和坚韧不拔,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呀?是被孙悟空消灭。”明白聪明与坚忍不拔要用对地方,而且要启发学生认识“害人者必自害”——当白骨精坚韧不拔地要吃唐僧时,更坚韧不拔的孙悟空出现了,白骨精被正义消灭,孙悟空消灭的是什么?是白骨精的“害人之心”和“害人之行”。在这样的引导中,就让学生对“害人之行”与“害人之行”的结果和效果“有所畏”。

       在这样的“有所畏”的教育活动中,要依靠说理,依靠价值澄清,要培养对学生对规则的认同,而不是对暴力的信仰。在《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味教育与人生》(如果需要本书,可在网络订阅)中,我分析了电影《跳出我天地》“成人的暴力行为会养成孩子的暴就力行为”。所以特别要注意的是,民主的家庭氛围,尊重、协商和理解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养成孩子讲理、尊重的第一环境。

参考阅读:

教师怎样专业地“读”电影

“己所欲”,示于人?施于人?强加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