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可以寄托一生的学问吗?我的答案是...

 九不同 2022-06-20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本文为王长松医师在君和学堂「青年中医成长营·春季第一期讲座的演讲《我的中医求学之路》内容节录(第三部分)。

01

总结:对我影响最大的良师与好书

前面讲述了对我专业影响非常深的几位老师。大家仔细去听,就会发现我所说的这几位老师,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但都能在临床上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到底跟谁去学,与你的性格和你的知识技能,都是有关系的。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拿门老和周老相比,他们都是中医大家。门老强调的是方经,他说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病人,你各方面都要去兼顾,可以开联合方。但是周老呢?周老说我接触到的都是比较疑难的病人,你一方面要主次分明,另一方面要主次兼顾。

我们再拿杜老和李老相比,杜老是在平淡之中见神奇,方子不大,用药不重,但是慢慢的病人就调整过来了。李老是方大药重,霹雳手段。如果说你的性格是比较平和的,胆子不是那么大,门老、杜老和周老的学术思想可能更适合你。如果说你是一个胆子比较大的,当然胆大的前提下是要掌握精髓、要心细,李老的学术思想可能更适合你。

前面所提到的六位老师,有的是我的老师,有的是我亲自拜师,有的是我从来都没有见过面的,但是他们对我的整个的成长过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除了向良师学习,我平时还读了很多书。比如说王幸福老师、王三虎老师的书。曾经我们三个人在西安和南京举行了两次联合学术讲座,叫「三王开泰」。

王幸福老师的书,特别是《杏林薪传》,我建议年轻人是必须看的。幸福老师不善理论,但是他的领导非常好,收集起来他那些临床一用就有效的药方,很值得大家去学习和临摹。

王三虎老师,国际影响力非常大,经常在国内国外去做讲座。余浩是一位年轻的中医,但是他的任之堂写的书是许多青年中医的榜样。余浩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比如我前面讲到的,在本科时期曾给伯父开大黄30克的药方,治疗他的急性结膜炎。读了余浩的书以后才知道,其实有一个比大黄更稳妥的方子,就是用桑叶50克。桑叶治疗急性结膜炎效果比大黄更好。

当然还有方柏老师,刘方柏老师的学术经验,你只要在网上搜,就能找到他的学术代表性著作。李士懋,还有顾植山顾老和黄煌,是龙砂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但是他们两个人学术特点是不一样的。还有于国俊,还有扶阳学派的代表卢火神卢崇汉,还有爱新觉罗·恒伟。

谈到爱新觉罗·恒伟我一定得给大家提供另外一个信息,我们原来认为中医最顶尖的、最好的学习经典是什么?是《伤寒论》,我们把《伤寒论》誉为是中医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大家都非常重视《伤寒论》的学习。

那皇冠是什么?皇冠就是孙思邈的《千金方》,有无数的人探讨《千金方》,得到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这样来评价《伤寒论》和《千金方》——《伤寒论》易学难用,而《千金方》是难学易用。你只要把《千金方》学好了,用在临床上很好,很有效。它的方子比较大,但更加切合临床实践,所以说大家要关注一下。

爱新觉罗·恒伟最近出了两本书,一本是《温脾丸的前世今生》,还有就是《大茱萸丸》,这两个方子都来源于《千金方》。爱新觉罗·恒伟是研究《千金方》在临床应用非常难得的一位学者,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的著作。

还有王献民,前面我不断地提到扶阳学派,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很多,包括卢崇汉老师、吴荣祖老师,彭崇善老师,还有就是王献民老师。王献民老师把扶阳学派和温病学派的思想融为一体。王献民老师有一本著作叫《扶阳显义录》,我推荐给大家,对临床效果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前边说了这么多都是儒学的中医,还有被我们遗忘的、但也非常重要的道医。我最近在接触道医,道医本身应该是中医的正统。近几年来由于学术的走向,我们现在更重视儒医。道医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有关道医我推荐读一读沈谦益著作

总体来讲,我的感觉是开卷有益、博采众长,共同为百姓服务,发挥我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这些就是对我学术影响较大的几位老师,以及他们重要的学术著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02

学医实践中我的思路境界是如何提升的

第三点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学医和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的思路境界的提升。

在我刚刚学习中医的本科和硕士阶段就敢给病人下药,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坚守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这是我取得临床疗效最重要的原因。

在初学阶段,我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你去坚守这个原则,临床疗效才有保证。后面等到进一步临床、进一步思考,特别是在一些机缘的诱导下,你会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比如说大家知道在治疗失眠上我有非常独特的方法,我会用温阳的方法治疗失眠,大量使用桂甘龙牡汤。

为什么有这样的经验?当年我遇到了一个40多岁的女病人,失眠20多年,只有一个晚上睡得好,就是那一天丈夫给她吃了狗肉。这个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吃狗肉失眠反而好?

按照我们传统说法,失眠是阴虚、痰热、燥热,狗肉是很热的东西,为什么吃狗肉反而症状会减轻呢?这时我们就要去思考,是否临床上存在着一种属于阳虚的失眠、属于寒性的失眠?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入思考了十年之久,终于把自己用阳虚治疗失眠的一个学术思想给它固定起来。

同时我就认为,单靠咱们学过《中医内科学》上的痰症四治和《内科学》上的中药,是不能够解决更复杂的临床问题。这时必须把握所谓的「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如果理解了这一条,临床上你只要善于把握阴阳,掌握了把握阴阳的方法,那么临床效果肯定会再提升一个台阶。

是不是到此为止?其实也不是的。临床上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学会了辨证论治,学会了先别阴阳,疗效是可以提升,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难病症,我们解决不了,或者说疗效不尽人意。特别是有的人,表面上他是躯体的病,但是又有思想的问题、有心神的问题。表面上是这一个辨证的症,结果他还有很多干扰的症状,这个时候就必须再提升一个档次,叫「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

也就是,你必须把形和神一起调整,这个时候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或者说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是受谁的启发?吴雄志老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进一步去考察好多种治疗思路。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说风湿免疫疾病和肿瘤,在临床上很多见,但疗效也不是那么稳定的,经常反复。这个时候就必须再提升一个档次,就是伏邪学说。

有的病喜欢风、湿、寒,它潜伏在你体内,形成了一个巢穴。如果不把这些潜伏在体内的病彻底驱除出来,这个病就会反反复复的,永远得不到治愈。这个时候如果说我们能够用扶邪学说,用温、辛、补、脱四法共用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把他内在的病邪驱除到体外,才能够把这个病真正的治好。

我可以说,伏邪学说是提高疑难病症疗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和捷径。那么伏邪学说是不是就能够达到我们中医最高的水平?其实也不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诊疗工作中,接触到各方各样的医生,包括民间的中医我都接触,有效果好的,我就请过来给我们做讲座。在这样的过程中,就接触到道医的一些学说。当你读了道医学说以后,会觉得你的思路更加提高一个层次。

除此之外,不管是辨证论治还是扶邪学说,着眼点都在病人的症状、病人的机体反应上找治疗方法。有没有能够跳出病人,从更高层次上来把握中医的?有,那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五运六气。比如说去年我就曾经多次运用牛膝木瓜汤,治疗好多疑难的病症,效果非常好。

所以说五运六气学说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学说,当然我们要学就学它的精髓司天方、运气方、气化方。将来咱们君和学堂,可能会请到在五运六气方面有研究的老师给大家做具体探讨。

03

中医是可以寄托一生的学问

总体来讲,我从21岁到现在,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我对中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离名医、上医,距离还非常遥远,可以说是学无止境。

从医30来年,我认为中医是可以寄托一生的学问,因为中医本身太有意思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用中医的方法去观察人类社会,观察我们周边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多通透悟道的感觉。

像我前面说的,我原来是学林业的,许多中专同学都已经退休了。我什么时候退休?我刚刚起步,按照我导师的说法,中医没有退休的,你到80岁,只要脑子管用手能开处方,就要为老百姓解除病痛。

中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也非常祝贺咱们青年中医,选择了中医作为你的事业。在从事中医的过程中,你能够获得一份尊重与心安。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刚到南京的时候,没有一个朋友,不认识一个人,现在我的朋友可以说各行各业的都有。从哪里来?许多都是我的患者。当把我的患者治好了以后,他把他的亲朋好友,甚至有好几家几代人都在我这边看病,我们得到这种尊重和心安的感觉,是比你干其他的行业更能拥有成就感,是非常的令人喜悦和幸福的。

同时因为从事中医是和人打交道的。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致病因素,你会发现从事中医的过程,可以极大地丰富你人生的阅历。如果说有事业可以作为情人,中医就是我们的第二个情人。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卡莱尔,有这样一个表述,我觉得非常符合今天所讲的主题。他说:“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

就说人生在世,什么是福气?就是你找到了一份工作,它和你是默契配合的,并且你用这份工作够养家糊口,能衣食无忧,能实现理想抱负,这不是太好了吗?喜欢它,它又能给你一切你所需的。在从医过程中,你能够实现人生的目标。你不仅把它当做是工作,更要把它当做一份使命,是不是感到很幸福?这种幸福,就会在你我临床工作的每时每刻中展现出来。

扫码观看讲座回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