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芝润斋 2022-06-21 发布于江苏

晚明士风随世风巨变,在审美上更是独具一格。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巨变,士人的生活与思想也悄然发生着转变。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如《春明梦余录》中记述嘉靖朝世象:

曩者燕市夏屋楼观,重缕连铃,贵人造佛寺,渴泉飞山,佛身纯金,七宝鋈渥。中人燕亭,水陆区殚,后轩美人曵缟纻,秣陵之縠袀於中单,秀水机杼不藉而靡,少年日夜歌吹,东西乐部倡家,楼阁通天,乳煎镂蛤,冬果春蔬,弃之如遗,赏赐动以千计,三正元会,酺乐灯火,奥若连山,状於六鳌,生花舞鸟,闭机其中,举火树者万万计,荆扬估船日夜集于大市。

楼阁寺庙,无不是于自然绝景处花重金打造,丝竹管弦连夜不绝、珍馐佳肴接续不停,而若是遇上盛会,更是灯火辉煌,几如白昼。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上元灯彩图》(局部)

如此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使得造物与生活美学如荼蘼花开到极致,一方面又将人心与世风浸染进满缸铜臭。

而一向立于潮流鳌头的文人,在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背景风气的拉扯中,亦衍生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风尚。

晚明士人·恋物

如张岱之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而晚明士人之癖,首个便是恋物。

物即长物,身外之物,晚明士人眼中的物并非阿堵物,但也确实需要庞大的财力支撑他们的恋物之癖。他们眼中的物,多是文房用来清赏清供清用之物,广义上也包涵美人、戏曲等。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唐寅《陶谷赠词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传统观念中,这实际上并非最被推崇的生活方式。儒学向来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君子终极理想,倡导安贫乐道、强调内心修行。《尚书》中便有规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那为何晚明士人还如此眷恋长物?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十八学士图·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春泽在《长物志》序中提到了长物对于士人的意义:

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尊逾拱璧,享轻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

长物是与真韵、真才、真情等同之物长物是士人精神寄托之所。

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因长物而丰盛精彩,依陈继儒自述隐居生活可进行的文化活动,就有“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垂钓、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二十余项之多。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仇英《梧竹书堂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李贽则认为:“各人各自有过活物件.....至如种种,或以博弈,或以妻子,或以功业,或以文章,或以富贵,随其一件,皆可度日。”与陈继儒等人殊途同归,因为不论爱好广泛还是单一,长物都使得人的生命更加精彩。

文人雅士对长物的深刻迷恋也使得文化商品的市场愈发兴盛,造物的手工业更是蓬勃,据学者研究:“16世纪时,诗文书画都已经正式取得文化市场上商品的地位。”可见其时士人审美转变影响之大。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上元灯彩图》(局部)

晚明士人·尚古

长物众多,或材料珍稀、或工艺精巧、或有鬼斧神工之天然绝色飨眼悦心......审美或有不同,但晚明文人雅士几乎都认可同一优点——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北宋《宣和博古图》书影

好古之风并非晚明开启,宋时便有许多士人不仅好古赏古,还能研究金石,整理著述。著名的金石学家吕大临认为“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

晚明的好古丝毫不逊于宋代,与古玩相关的著述多不胜数,如屠隆的《考槃馀事》、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沈德符的《飞尧语略》、文震亨的《长物志》、 高濂的《燕闲清赏笺》等。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曹昭的《格古要论》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书中总结了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古琴、古砚、古窑器、古漆器论等十三类古玩鉴定经验。

除了古玩之外,古代文化也是明人追捧之物。文化上的复古浪潮其实在明中前期便已经颇具声势,而晚明时期,文字学的研究十分兴盛,书法界中也多习古进艺,古文书法十分风行。

晚明著名的几位书法家如邢侗、董其昌、王铎都推崇临古,其中邢侗“秉承二王,上溯章草”;而董其昌“吾书无所不临仿”;王铎则“张芝羲献,余铲邪枝”。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王铎《行草书自书诗》 故宫博物院藏

他还在《琅琊管帖》跋中写道: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晚明士人·狂狷

孔子解【狂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而这种态度是在【不得中行】时才会出现的。依朱熹注解,狂者能力不及,但敢作敢为;狷者洁身自好,仅图自守。

但在后代文人儒生的笔下,这一词则更多地指的是放纵、不拘礼法。如郦道元《水经注》中写祢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

其时,阳明心学对个人意志的强调以及李贽等人的活动成为晚明士人共同追逐的风尚,而政治风气愈是败坏,士人便愈是需要从心学中汲取力量,最后衍化出“狂禅”之道。

以“狂”著称的李卓吾甚至有言:“有狂狷而不闻道者有之,未有非狂狷而能问道者。”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蔡世新《王阳明肖像轴》 上海博物馆藏

狂狷,一方面使得晚明文人否定传统名教,一方面使他们把精力转向个性的张扬与个体的塑造。

古之狂人,如阮籍、张旭等,其放浪形骸的事迹亦被晚明文人交口传颂,甚至青出于蓝。《清闲供》中列举了一些晚明狂人行为,透露出对世俗价值观的大胆挑战:道旁荷锸,市上悬壶。乌帽泥涂,黄金粪壤。笔落而风雨惊,啸长而天地窄。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唐寅 行书诗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书画领域的艺术家们更是纷纷“以狂为荣”,唐寅《桃花庵歌》中便自述心意:“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以徐渭为例,这位集诗文书画才华于一身的不世之才一生坎坷,却在艺术作品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气韵。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徐渭 行书诗词卷之《古歌》 上海博物馆藏

他下笔时速度极快,放达不羁,狂草跌宕,但笔笔浓重,用墨淋漓,恰如他内心积郁多年的悲愤孤傲,触目惊心。时人常用一个“奇”字概括他:“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

晚明士人·畸残

畸形、残缺,在传统审美观念下本是应摒弃之物,但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部分畸残之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甚至在一些人的美学观念中超越完整圆满的常物。

对畸与残的肯定来源于人们对个性的肯定。晚明人不仅不以之为耻,甚至还以其自称,比如徐渭七十岁生日时就作了一首诗自称“茅屋老畸人”,还自著《畸谱》。

而视畸残为美的审美观念同样也反映在物上,如晚明时最为流行的【病梅】。病梅因病变异,却在文人眼中美得出奇——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清 八大山人《古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以至于贩卖梅花的人“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将原本健康的梅都扭曲成病梅。

而丑石、瘿木、枯藤、残山、剩水等等能得到青睐,都离不开这一时期对于畸残之美的推崇。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天然木根流云槎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人们对古的无条件推崇实际上也暗含了对畸残之物的肯定,毕竟古物年代久远,往往有着畸残之缺。

晚明时许多篆印家与书法家就仿照古物上遗留的伤痕残缺,故意弄损印面,或使笔画残缺,“破残”成为了治印和写书必备技能。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牙章 上海博物馆藏

当然,这一行为在当时也存在着非议,屠隆就十分看不惯这种行为,在《考槃馀事》中批评:

不知顾氏《印薮》六帙,可谓徧括古章,内无十数伤损,即有伤痕,迺入土久远,水锈剥蚀或贯泥沙,剔洗损伤,非古文有此。欲求古意,何不法古篆法、刀法,而窃其伤损形似,可发大噱,若诸名家自无此等。

但往深处想,这种“照搬的仿古”在明清之交的大背景下却颇有些深意。山河破碎,国将不国,即便早已归隐山林,也难免为此伤心。与其说是尚古,这时候的心态可能更应被概括为“吊古”、“追古”。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明 何震 “烟波钓叟”白文石章 上海博物馆藏

残碑剩文,恰如晚明士人在国家大势面前无能为力之心。

而晚明气象,虽“绝不似嘉靖三十年以前气象”,从审美中亦可窥一二。

- END -

晚明士人的审美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