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失意了,打工人自找退路, “没事,大不了回家种地”; 收入少了,支出多了,妈妈安慰, “没事,实在不行回家种地,饿不死人”。 回家种地, 成了很多城市打拼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执念从何而来? 真的想种地? 更多是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吧。 田园生活,是对现实处境的一种调和, 人们在压力下,在疲累时, 想换个地方,换一种生活方式, 让自己轻松下来。 这个地方,可以是面朝大海的房子, 可以是隐于山间的茅屋, 为什么独独田园这么受人待见? 缺什么,就想得到什么。 厌倦了打卡上下班、追赶公交车, 便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每被deadline逼得头疼, 便追求“今日事,明日做”式的松散, 复杂的人际关系造成精神内耗, 便向往淳朴的乡风民风。 比起紧张的都市生活, 田园节奏舒缓很多。 田园生活也能唤起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具有天然的亲切感。 农村长大的孩子, 往往都有下地劳动的经历。 当时只顾着喊累, 现在才知道那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企慕自然、陶性养生, 关心柴米油盐,也纵情原野山水, 既经营现实,也追求浪漫, 田园更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旨趣。 住在清凉瓦屋里, 种粮食、种菜、浇花、酿酒, 听那风吹树叶沙沙响, 坐在树荫下聊天, 这种简朴的乡野生活, 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高配的幸福。 地还没种,就被人收割了? 有了向往, 就有了需求, 就有人满足需求, 嗅觉敏锐的人开始通过田园元素为人治愈、疗伤, 于是,阳台种菜火热起来, 蔬菜种子销售大幅上升, 于是, 自媒体人精准投喂,讲述种地故事。 人没有去过真正的田园, 却先被滤镜下的田园拿捏了。 ![]() 夏收时节, 金黄色的麦田里, 年轻男女梳妆打扮, 拍出美丽动人的大片。 农家小院中, 人们从菜园子里摘下新鲜的蔬菜, 劳作了一天后,享受一顿香喷喷的晚饭。 乡村生活,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惬意、美好, 乡村的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基础设施到人居环境, 很多村里人都有切身体验。 也要看到,乡村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人做直播、拍短视频的时候, 更多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 通过编织技法, 把人们对农村的诗意想象具象化, 吸引粉丝和流量。 你需要流量,我需要美好, 在双方相互满足下, 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诗意被放大, 而农民耕田种地的艰辛和不易被忽略了, 农村发展中的问题瓶颈 被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也是一种虚假。 种地,没那么容易 地不好种, 陶渊明早就言传身教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却弄了个“草盛豆苗稀”。 真正的农民, 哪有时间天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农忙时节, 要与时间赛跑,抢收抢种, 你以为可以睡觉睡到自来醒, 连夜收割、通宵浇地也是有的; 你以为六月的紫外线 会把你的皮肤晒成健康的古铜色, 其实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再现实一点,谈谈收入。 6块钱一根的玉米,农民能挣多少, 你知道吗? 除草、施肥、浇水、喷药, 田间管理要投入多少, 你算过吗? 给你一亩三分地, 辛劳一年,最后的收入, 很可能让你浪漫不起来,诗意不起来。 我们乐见更多有志之士回家种地, 去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抱负, 农村需要才人, 需要年轻的新农民带去先进理念, 解决发展的问题, 改善农民生活和乡村面貌。 真有志于此, 就要做好充分准备, 种地,不只需要热情和经验, 也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不断学习, 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工作生活压力大, 当然可以借助诗意田园寻求精神慰藉, 但也不要在“回家种地”的幻想中, 漠视那份土里刨食的艰辛。 ![]()
|
|
来自: 宁静致远5dk1vy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