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对礼乐尽失感到十分痛心,本章则借原壤这个难得的现实例证痛斥无礼之人,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教育世人要遵循“修己安人”的准则。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说:“年幼的时候不讲谦逊、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成就,到老了又不赶紧去死,这就像是贼一样害人。”边说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古时候,人平时的坐姿是跪坐,即双腿并排处在身下。“夷”即踞,臀部直接坐在地上,双腿张开,膝盖弓起来像畚箕一样,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坐姿,表现出一个人轻浮、不庄重严肃或者是对别人的蔑视。《弟子规》讲“勿箕踞,勿摇髀”,不要像一个畚箕那样两脚叉开坐在地上,更不要双腿还摇来摇去,强调的就是“坐要有坐相”。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识。孔子非常注重礼仪,原壤却一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的老相识原壤的的母亲去世,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敲击着棺木说,自己很久未唱歌抒怀了。便开始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有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歌吗?”孔子说:“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孔子并没有因为原壤的无礼而疏远,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孔子这次来访老友,看到原壤这种坐姿,很不雅观且不合礼制,所以很不客气,直接当众揭短并给予责打,用手杖敲他小腿的目的是希望马上改变坐姿。当然,孔子也是借此教训弟子,告诫弟子们应该知礼守礼,否则就会遭到世人的责骂和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