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萃卦智慧2|萃而能亨,怎么样才能亨之又亨,亨之长久

 其德文化 2022-06-22 发布于上海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萃:亨。

萃者,聚也。水聚能成泽,财聚能成事,众聚更能成大事,聚而能亨,《萃》而能亨。萃:亨。

然而《萃》聚而能亨,却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不满足《萃》聚而能亨的前提条件,《萃》聚不仅不能亨,反而会因为《萃》聚而生祸乱之事。

就像《萃卦》之象,泽上于地 ,水之初聚,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利用,就有可能发展为泛滥成灾。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水之初聚,不加以引导,有可能发展为泛滥成灾。物之初聚、财之初聚、人之初聚,众之初聚,同样如此,搞不好不仅不能因为《萃》聚而亨,反而会引来祸乱之事。

因此,在谈《萃》而能亨之前,先要了解《萃卦》象辞中的除戎器,戒不虞,先要了解《萃卦》卦辞中的利见大人,亨,利贞。

因为《萃卦》象辞中的除戎器,戒不虞,卦辞中的利见大人,利贞,是《萃》聚而能亨,是《萃》聚而能久亨的前提条件,是上篇作文为大家重点介绍的内容。

言亨之前,先戒不虞,言治之前,先言其乱。先有居安思危,谨慎戒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易经》思维,再言《萃》聚之亨,才能用好《萃》聚之时,才能用好《萃》聚之卦,才能用好《萃》聚之亨,才能亨之长久,才能亨之又亨。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怎么样才能亨之长久,亨之又亨呢?

怎么用好《萃》聚之时,怎么用好《萃》聚之卦,怎么样才能让《萃》聚之亨,亨之长久,亨之又亨呢?先从《萃卦》之象开始说起,结合彖辞、卦辞,试探《萃卦》久亨之道:

萃卦.png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萃卦之象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坤,为地。象辞说的是泽上于地,湖泊有水初聚之象,而成《萃》聚之象,初聚之象。

可是,《系辞.下》第8章告诉我们: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萃卦之象,虽有泽上于地,水之初聚之象。但是切不可以此象为典要而执着于此象就不及其余。

象非一象,象有万象,唯变所适。这就是为什么《系辞.上》第2章告诉我们读《易经》的方法之一是观象玩辞,只有不断的观象玩辞,反复琢磨,才能得其卦意。

萃卦之象,除有泽上于地之象之外,结合彖辞,顺以说(悦,yuè),非常容易就能理解萃卦有悦顺之象。萃卦之象上卦为兑,为悦,下卦为坤,为顺,上悦下顺之象。

萃卦之象,除有泽上于地,上悦下顺之象之外,结合彖辞,刚中而应,为上卦九五阳刚中正,得同处中正的下卦六二之应阳刚大人在上处中处正得柔顺中正之民在下之助之象。

观象玩辞,为得其意,为得其卦意。萃卦上悦下顺、刚中而应之象,彖辞之顺以说,刚中而应,不仅仅是上下成《萃》之因,更是《萃》而能亨之因。

 《萃卦》彖辞说的是: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中正大人在上,以中正悦道聚民用民,而顺于中正之民心;民心得顺,而悦从中正大人之令。上下皆顺,上下皆悦,上下皆中正,是以得聚,是以得《萃》,是以得其《萃》意。

以上下皆顺,上下皆悦,上下皆中正而《萃》而聚,不仅能得成《萃》成聚,不仅能得《萃》之亨,更能得《萃》之久亨,有意者,可自察。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成《萃》得《萃》之后,当用此《萃》亨之时,怎么用呢?《萃卦》卦辞指出了两条道路,一为卦辞中的用大牲吉,利有攸往,一为卦辞中的萃,亨,王假有庙。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虽然也能为《萃》亨之道,然而只是利有攸往,只有王假有庙,才可称为真正的用《萃》之道,才是真正的《萃》聚而能久亨的大道。

《萃》聚之时,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其实非常容易理解,人人都能理解。大道至简,《系辞.下》第1章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然而聚人以大牲聚人以财,虽在《萃》时,利于有所往,虽利有攸往,那万一无财可散呢?人还能聚,人还能《萃》么?

《萃》聚之时,用大牲吉,虽利有攸往,却非万全之策,却非真正的用《萃》之道,唯有三观相同,唯有理念、信念相同,唯有信仰相同,唯有道同,才能久聚,才能久《萃》,才能久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唯有信仰相同,唯有道同,才能久聚,才能久《萃》,才能久亨。

王假有庙,王假借于宗庙,王假借于祭祀,王假借于祭祀的共同信仰,王假借于推己及人的仁孝道,王至有庙,王假有庙,才能久聚,才能久《萃》,才能久亨。家如此,国如此,天下万物如此,萃,亨,王假有庙。感谢阅读!!!

卦以存时,爻以示变,《萃卦》六爻,《萃》聚之变,来日方长!!!欢迎关注!!!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