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点,常常伴有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目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高血压的患者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年轻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44岁以内的年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0%。 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仅需要判断血压水平,还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见下表)。 其目的是: (1)确立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 (2)确定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 (3)采用优化的降压治疗方案。 (4)实施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 ![]()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证据推荐等级:I,A)。特殊人群的降压目标见下表。 ![]() ![]() ![]() ![]() 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发生。 ![]() 1)降压药物治疗时机 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140/90 mmHg 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证据推荐等级:I,A) 初诊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及监测程序,可见下图。 ①剂量原则:一般人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 ; ②优先原则:优先选择长效制剂(从长时疗效和平稳性考虑)和固定复方制剂(从依从性考虑); ③联合原则:2级高血压或高危人群联合用药; ④个体化原则:依据不同合并症和患者对药物不同的耐受性给予个体化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2】[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 13(4):12. 感谢您的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