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师》|一位民间小学语文名师的精神光芒——支玉恒老师的奋争简史与教学个性(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支玉恒老师在课堂上

提出学生通过深入思考

方能回答的问题

但凡听过支老师课者,都为其师生生命链接之后所激扬出来的“活”称道不已;可是,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他所追求的不只是“活”。他甚至认为,如果所提的问题浮于表层,非常浅显,学生不假思索即可随口回答出来,即使再“活”,也毫无意义。所以,他的提问有三个原则:一是学生一看课文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绝对不问。二是问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三是不问学生思考不到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根据课文而深入思考琢磨出来的问题。

在教《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时候,支老师所问问题不但出人意料,而且很具有深度。

在教《田忌赛马》时,绝大多数老师多是讲到第二次比赛时,由于孙膑为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第二场田忌取胜后,齐威王失败也成定局了。于是,第三场比赛田忌继续取胜已无悬念。随后,也许教师还会告诉这篇课文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要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懂得扬长避短,方能取得胜利。遇到事情可以尝试新的思路,没必要循规蹈矩去做事。”

可支老师认为,这些问题都有其道理,可又绝对不应如此简单。他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齐威王在第二场比赛中输给了田忌,要想在第三场比赛中取胜,还有没有可能?

如此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学生先是一愣,随即便认真思考起来,结论是,如果第二场输了,第三场也必输无疑。因为这个时候齐威王参赛之马只有二三两种等级了,而田忌却有着一二两个等级的马。所以,在齐威王出二等马的时候,他出一等马;齐威王出三等马的时候,他出二等马。由于田忌和齐威王三个等级的马“就差那么一点儿”,如此而赛,田忌当然必胜无疑。看来,第一场比赛成了田忌取胜的关键一局。

正当学生为孙膑妙计惊叹不已的时候,支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孙膑为田忌的谋划是不是万无一失?”

学生认为当然是万无一失。可是,支老师却笑而不语。学生似乎明白了支老师的意思,于是,再行思考,有的同学还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结果,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玄机,认为孙膑此计并非万无一失。

因为课文中有一个隐性的线索,就是每次比赛之前,都是齐威王先决定出什么等级的赛马,田忌再行决定应对。如果齐威王在第一次取胜之后,稍微警觉一下,就会发现,田忌用了三等马与其一等马进行的比赛,不然就不会如此轻而易举取胜。于是就会在其后的比赛中,让田忌先行决定出什么样的赛马后,他再决定的话,则有可能取胜。比如田忌出一等赛马时,他用三等赛马应对;田忌出二等马时,他以二等马应对,虽然同是二等马,可齐威王的马略胜一筹,所以,照样可以取得胜利。

既然如此,支老师便问:“齐威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是“骄兵必败”。因为这样的比赛正像打仗一样,某方过于骄傲,往往遭致失败。齐威王在之前比赛中取得了三连胜,所以,认为再行比赛,照样稳操胜券。第一场之赢,齐威王认为是天经地义,有点儿得意忘形。可如果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惨败之状可以想象。其实,以前都是上等马对赛的时候,差距不会如此之大。他由于一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所以,对此根本没有思考。所以,尽管第二场之输齐威王深感意外,因为此前绝无仅有;可又认为这是一种偶然,认定第三场必赢无疑。

二是齐威王不知道第二次比赛时对兵法深有研究的孙膑已经为田忌进行了谋划。《孙子·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知己知彼,暗中调换了比赛时参赛马的顺序,所以,一举取胜。相反,齐威王在一点儿也不知彼的情况下,遭致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支老师仍然不善罢甘休,又追问一句:“比赛是不是需要一定的规则?在第二次比赛中,是谁违背了这一规则?”

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深思之中。有的学生则从课文中发现第二自然段有如下的内容:“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如此回观课文,学生不由“啊”了一声,发现孙膑虽然极有计谋,可在第二次的三场比赛中都违背了比赛的规则。

于是,支老师随即又提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你们平时同学与同学、小组与小组、班与班、校与校比赛的时候,如果也像《田忌赛马》”一样,各分成三个等级的赛手,那么,是不是可以像孙膑一样以谋取胜呢?”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流,学生随即热烈地讨论起来。尽管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而支老师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则是,学生平时参加比赛是要讲究规则的,破坏规则而取得胜,是不足取的。

由此可见,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但活,而且深,学生学习的质量自然也高。

支老师认为,教师只是蜻蜓点水似地让学生解决一些一看便知的问题,不但不可能解析课文的内在底蕴,还会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为学生埋下不会深入思考的种子。教师教学,不但要解决教学必须解决问题的,更要深入思考如何提出有深度和质量的问题,从而逐渐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以前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一篇传统的课文叫《桂林山水》,而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多会平面推移似地分析桂林之水的静、清、绿,这当然是必要的。可支老师则还会提出常人想象不到的问题: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中,哪一个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了这一个特点了,其他两个特点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需要认真思考,方能得出合乎情理的结论。这些,也许教材编写者也不曾想到。可是,支老师认为,正是那些人们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往往却是课文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解决,教学只能在表层上徘徊。这样,不但会消解了课文的意蕴,而且也让学生无法进入深层次思考的天地里。

所以,听支老师讲课,也要“于无声处听惊雷”,在那些“活”的水流里,发现不为人们所见的潜流和旋涡。

-全文完-

原载于《新教师》,2022年第3期。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