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最早的战争是部落之间为争取生存或血缘复仇而进行的暴力行动。这是战争的萌芽,在性质、意义上与阶级社会的战争不同,但阶级社会一切类型的战争,都是原始社会战争的发展。 战争的结果是加速了原始公社的瓦解过程,导致部落联盟的基础——血缘亲属关系的破坏和走向部落融合的阶段。 一个重要事件是禹召开的近万部落首领大会,显示已经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包括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氏族的大联合,为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战斗开始前和结束后实行军事民主制。战斗过程则比较原始,并无战争指导艺术或战略可言。这一点直到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战争频繁和规模增大才逐渐得到发展。这便是夏商周三个奴隶制时代,以中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个由民主推举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大禹传子为标志,原始公社制度结束,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第一篇 先秦时期主要战争的战略秦统一六国的战略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聚力蓄势,东向以争天下
第二阶段:南向攻楚,解除东进威胁
第三阶段:东败强齐,摧折合纵后盾
第四阶段:重创赵国,造成席卷之势
第五阶段: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先秦时期战略运用的特点和发展先秦是我国原始公社、奴隶制和封建制三种社会形态依次递嬗的时期。 从军事角度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 由部落成员为争取生存或血缘复仇的原始战争阶段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时期 由奴隶主贵族为骨干的兵、民一体制军队,使用石、铜兵器进行的掠夺性征服战争阶段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由平民、农民为主体,军队具备车、步、骑、水多兵种,使用铜、铁兵器进行的争霸兼并战争阶段。最后发展为秦国的统一战争。 总体来看,由于武器装备的改进,组织编制的改善,士兵成分的改变以及对征服地区资源的利用,战争也相应地向前发展,表现为战争样式逐渐增多,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争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因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法——战略,也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兵进而上升为理论。从商周的萌芽、早期阶段发展到春秋、战国趋于成熟的阶段。 第二篇 秦汉三国时期主要战争的战略秦末起义及楚汉战争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灭秦战争,陈胜吴广起义军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就政治条件而言,陈胜吴广与项羽刘邦所处的情况相同,最终陈吴挫败而项刘成功,充分说明了战争中战略运用 与战役指导的正确与否决定战争的胜败。 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和最高封建统治权,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其战场之广阔、规模之巨大,为秦汉以前所未有。 战争经过可分为五个阶段:项刘初期斗争、刘邦还定三秦、楚汉彭城大战、荥阳成皋相持、垓下围歼楚军。 刘秀统一战争从更始帝刘玄派他安抚河北到消灭公孙述完成全国统一,前后共历十三年。刘秀统一天下的战斗历程可概略区分为四个阶段:略定河北、进图两京、挫败赤眉和消灭割据。
秦汉三国时期战略运用的特点和发展一、农民起义战争方面 历经以下发展
二、民族关系方面 秦汉年间,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纠纷,主要是北方的匈奴族,先后采取战略防御、和亲与守塞的防御、战略进攻,最终迫使其远徙。整体来看,融和关系始终未解决。 三国时期蜀国平南中对民族关系处理较好,攻心为上起到了安定南中秩序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效果。 三、战争规模方面 总结楚汉战争,可分为五个战略阶段
晋平吴之战,司马炎六路分兵下江南。其渡江战役的巨大规模也是我国战争史的第一次。 四、战略部署方面 秦末楚怀王击秦,两路分兵,有主有次相互配合,使秦收尾不能相顾,在先秦战争中属于少见。 刘秀略定河北后,一面据守河内巩固基地,一面入河西袭取关中,一面南渡黄河,图取洛阳。之后因势利导,攻占长安略定洛阳,控制东西两大战略要点,奠定统一大业。其战略部署特点是侧面展开,坐收渔利。 曹操统一北方战争,基于自身所处内线态势的不利情况、战争对象的多角化以及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不同,其内、外线作战的战略部署变化多端,运用各个击破原则最终得以和袁绍官渡决战。整体战略运用非常巧妙。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不仅在于没有培养出水师,也还在于不在长江广大正面上展开部队,多路分兵,使对手收尾不能相顾,却把全部人马都使用在荆州一个战略方向。这一点,在晋平吴之时得到改变,采取了正确的广大正面渡江的战略部署。 五、谋略运用方面 楚汉战争,刘邦善用智、多谋略,且能采纳别人的智谋。善于政治宣传,并采取联合、拉拢、劝降、离间诸多手段,配合军事斗争,达到了逐步分裂、削弱和瓦解楚军的目的。相比之下,项yu仅凭斗力,终于力竭势穷。 刘秀开国战争中,采取诱降、离间加劝降的方式,兵不血刃攻取有三十万绿林军镇守的关东战略要点洛阳;扫荡割据势力时,善于联合一边制衡一边。 三国时期则显示了各方在三角战争中的谋略运用。 第三篇 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战争的战略两晋南北朝时期战略运用的特点和发展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总体上而言,战略运用创意少,变革微。 战争大多缺乏深谋远虑的战略指导,战略战术运用上有一些发展。 第四篇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战争的战略隋统一中国的战争隋能结束南北几百年分裂、统一中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观条件: 首先,南北朝后期,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之下,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门阀地主被大大地削弱,山东士族丧失了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势力;南朝士族也更加衰败。而士族地主的存在和发展,是造成近四百年分裂割据的主要因素 其次,两晋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由于长期交往,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使得造成四百年分裂的另一重要因素——民族矛盾也大为减轻。 另外,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经济都有了相当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增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人为南北分裂成了南北人民交往障碍。 主观条件上,杨坚在政治、经济、军事个方面都有所改进。
最终顺利统一全国,还在于战略运用的得宜,采用先破强突厥后灭弱陈国的统一战略。
统一全国后采用北方吏制加强南方统治,打击南方世家大族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随之引发的南方豪族叛乱也被平定,最终使得江南士族欺压寒门、称霸地方的局面得到改变,国家也真正得到统一和巩固而兴旺。 唐统一中国的战争隋末对李渊集团客观的有利形势:
在此背景下,李渊集团制定的战略方针是:先入据关中,据险养威,边巩固边发展,随后在各敌对势力相互兼并、削弱之间坐收渔人之利,相机统一天下。 具体实现战略时则以军事手段为主,兼用政治策略分化瓦解对手。 具体的政治策略包括:
同时积极进行作战准备工作,蓄积人力、物力。包括三部分:
在具体战争过程中决策果断,指挥卓越。 一、入据关中
二、边巩固、边发展
浅水原之战:灭薛举,占陇右 当时关中形势:刘武周远在马邑,且有李元吉太原监视,一时不致为患;朔方梁师都欲勾结突厥进犯关中,唐以金币贿赂突厥消解;安抚李轨,争取中立;对威胁最大的薛举集团,发动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的胜利,使得陇右地区为唐所有,既巩固了关中,又扩张了实力,消除西顾之忧。 柏壁之战:讨刘武周,收复太原,巩固作为关中屏障的河东 三、决胜中原 河东作战期间,东方局势继续变化,割据势力相比兼并,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王世充集团,河北的窦建德集团和南方的肖铣集团。 1、围逼洛阳 2、窦建德援救洛阳,唐决议采取一举两克决策,围城打援 3、虎牢之战,大破敌军,俘虏窦建德,王世充请降 李渊集团能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与李世民的卓越军事活动分不开,其在战略上不畏强敌,以积极、主动战略决策贯彻统一战略方针。归纳其军事才能,可列举以下几方面:
安史之乱与平定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廷在军事上的主要失误是:急于求成、正面进攻和宦官制军,导致在实力远胜于叛军情况下耗费八年之久才勉强平定,并从此开启藩镇割据叛乱的局面。 第五篇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战争的战略宋统一中国及对辽战争赵匡胤制定的统一战略方针:先南后北,各个击破,消灭割据,再图收复燕云。主要原因在于:
为了巩固政权,采取削藩和整军内外并举的策略。消灭现存割据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实施一系列强干弱枝和守内虚外的军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严防武臣及地方复辟割据势力。 战略上制定了三项重大决策:
改革军政,加强集权的措施包括:
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有宋一代,不再出现武人割据和权臣篡代的局面。带来的坏处则是战斗力低下。 先南后北的具体部署:
元灭南宋的战争蒙(元)灭宋先后经历了窝阔台、蒙哥、忽必烈三个时期,达四十五年之久,才完成了由草原骑兵战略到骑、步、水、炮协同作战的战略转变。 窝阔台时期依靠蒙古铁骑,沿用灭金所采用的广正面、大纵深的掠夺破坏和迂回包围战略,在东起江淮西至川陕的全正面发起进攻。但当时蒙古四处远征,在中原兵力不占优势,广正面导致力量分散,且不适应黄河以南多山多水、气候炎热的地形条件,最终失败。 蒙哥时期吸取窝阔台失败教训,据地设官、筑城列障以巩固已得战果。 进攻战略以迂回包围为指导思想,明确以四川为主要突击方向,准备先占长江上游四川,然后顺流东下,会同其他两路合击鄂州,歼灭南宋京湖主力再直下临安。并预先派出一军经略云南实施更深远迂回。 但具体实施时不能驾驭全局,顿兵合川,因小失大,导致全局失败。 忽必烈时期对南宋的长期战争,到忽必烈时期才完成重大战略转变。 转变战争重点,在主要的三个战场:四川、江汉(重点是襄樊)、两淮(重点是扬州)中逐步认识到襄樊的重要性,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到襄樊战场上。先取襄阳,由汉入江,使蒙军兼有宋军之长和长江之利,然后水陆并进席卷江南,取得灭宋胜利。 重用南宋降将,全面获取南宋虚实,如战略企图、防御部署和军队状况。根据蒙古兵力不足和损耗以及骑兵在地形上的限制,大量使用汉军步兵和建立水军,采用水军与步、骑、炮兵联合作战的战法。 系统推行政治经济的封建化,以便收集中原人力物力支持长期战争。同时注意减少战争破坏和杀戮,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缓和与中原人民矛盾,同时得到部分汉族地主的支持。 宋辽金元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略运用的特点一、军事技术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和造兵工业基础的矿业和冶炼业,都有显著发展。军事工业规模相当庞大。 南宋在统治地区只有北宋三分之二,同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仍然继续向前发展,完成经济中心南移,并为了战争的需要很快恢复并扩大了兵器生产的规模。 火药已逐渐应用到军事上,在宋代出现用火药制造的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原始的管形火器。但受生产水平限制,体形笨重、行动不便、操作费时、安全性差。所以在使用上更多的是在对军队攻城能力由很大提高,一般野战尚不普遍,对战略运用尚无明显影响。 另外,架桥和造船水平也有很大发展。 二、北方草原骑兵战略的发展1、辽骑兵集团作战特点 战略防御时善于内线作战,先分路诱敌,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进攻时多采取分进合击。因攻城能力的缺乏对设防城池多绕而过之,或围而困之。野战面对列阵而待的敌主力兵团,则从四面实施连续突击但不力战,如不成功则采取各种方法使敌饥疲困惫,退却时追歼之。 后期进攻发展为大纵深穿插,深入敌方腹地,袭击纵深内战略目标。 2、西夏骑兵集团作战特点 战略上是以弱敌强,因此实行高度机动作战,常采用集中一点形成绝对优势,打歼灭战。 经常采用步、骑两军联合作战,一方面以分散的步兵扰乱、牵制、吸引敌人;另一方面集中强大骑兵集团,力求歼灭敌人。 防御战略是实施坚壁清野,缩短战线,放弃前沿阵地纵敌深入。集重兵于重要战略地区,伺机一战而胜。 3、金骑兵集团作战特点 运用骑兵集团战略企图更为明确,长驱直入进行大纵深突破,直取敌方政治中枢或对敌方首脑穷追不舍。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还不明确。 进攻时掌握梯队作战方式,提高进攻速度,增大突击力量。 战役决战时充分利用骑兵机动力合突击力,采取两翼包围合中央突贯的战法。 4、元骑兵集团作战特点 重视战马的训练和保养,保证了骑兵战斗力。“从马”制度亦增加了行军和进攻的速度。 惯用战法是分进合击、包围敌人,突出特点是实施大迂回作战。 重视兵器装备的改进,获取先进武器便积极加以制造,使得在兵器装备上处于优势。 三、两宋抗击草原骑兵进攻战法的发展北宋时期,战马缺乏以步兵为主,整体采用消极防御战略。 南宋时期创造了不少抗击金骑兵集团进攻的战法,如韩世忠以步制骑、岳飞以骑制骑和吴玠、吴璘兄弟利用地形优势以步制骑等。 在抗击元骑兵集团进攻时,四川在余玠领导下构建了纵深的山城防御体系,使其难以施展奔突故伎。 第六篇 明清时期主要战争的战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本书在分析历代战争时一直强调的一点: 战略是对战争总体进行的筹划和指导,它既有空间上的整体性,又有时间上的长远性;战术(包括战役法)则是对战役、战斗的安排和实施,在空间上带有局部性,在时间上带有短暂性。战略居于主导、统帅地位,战术则居于辅助、从属地位。战争的胜败,主要并首先决定于战略是否正确。如果在战略上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即使战术上是比较正确的,甚至在战役、战斗上得到一些胜利,最终仍难免使战争归于失败。 李自成战略制定的最主要的一个错误就是忽视清政权的存在,没有做好与清军决战的准备就过早地进军北京,使自己处于直接与清军接触而又两面受敌的被动地位。 战争是发展变化着的,能否随着战争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改或补充自己的战略和策略,以适应新的情况,达到主客观基本一致,这也是影响战争进程与结局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点上,李自成不如清统治者灵活。 清军一贯的政策是掠夺,但当进军北京,准备夺取全国统治权时,却根据新的形势,围绕政治目的,制定了新的战略和策略,及时改变政策:从灭明转变为明君复仇为号召,以启用一切旧明官员为手段,争取地主阶级与己合作,同时实行收人心的方针。 在战争中根据发展情况,正确地处理好敌友关系,也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清统治者一向以明军为主要敌人,但在明覆灭时,立即将过去曾多次企图争取的客观盟友李自成作为主要敌人,并与过去主要敌人携手联合共同打击李自成。甚至和南明政权也互通信使,进行谈判,以争取为短暂的盟友。 李自成则从头到尾只考虑到明王朝敌人,没有及时调整政策,以减少旧明官吏、明军和中小地主阶级的敌对情绪,更没把清政权当作主要敌人对待。 另外一个错误则是选择关中地区作为战略要地以支持与清军的长时间战争。
合理战略方针应该是先取关中,再据金陵,相机北上,建都北京。
明清争夺辽西及清军入关的战争从皇太极执政开始,清王朝军事战略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军事实力决定和选择各战略阶段的方针和目标。 在皇太极即位之初,身受明、朝鲜和蒙古三方夹击的不利形势之下,采取和议明朝,剪枝两翼的做法,逐次击败朝鲜和蒙古察哈尔部,切断左右两臂解除后顾之忧,从此便可集中力量对付主要对手明朝。 随后在兵力有限,农民起义才开始还没有给明王朝造成严重威胁之时,坚持努尔哈赤的伐大木战略思想,着力削弱明王朝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以动摇、瓦解其根基。所以五次入关都是掠夺和破坏,主要以抢掠人、畜、财物。否定直取北京或内外夹击夺取山海关等力不从心的建议,采用先关外、后关内、徐图渐进的战略方针。 直到自身实力大大增强之后,才开始攻取辽西走廊沿线,集中主力与明决战,并取得决定性战略胜利。 《中国军事通史》随手记:https://www.douban.com/note/7897530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