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语文成绩的突飞猛进。 有的人说要多看书多积累,其实从备考的方面来说并不需要这样做,因为很多语文阅读题选材的作者。做自己高考阅读理解题都不能满分的。周国平为此还写了一本书。最有趣的是浙江有一年高考,选文的原作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居然说标准答案没出来,他也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试是考试,阅读是阅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人说要多做题,刷题。这是一个方法。但是前提条件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刷什么题。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这么多,题目是做不完的,也不可能做完的。所以就造成了,有些学生看上去很努力,每天都在做,结果成绩就不好。这是我们老师经常说的,出工不出效,没有效率,假努力,这很可怜的。严重一点的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会觉得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料。 我经常跟学生说,考试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在这个游戏规则里面去玩。才能玩好。 所以语文要想取得成绩上的突飞猛进, 第1步,就要知道自己哪里不懂。 从我带高三备考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语文成绩七八十总是是过不了100,很大的原因,就是连题目都没看懂。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读题能力有问题,不知道题目问什么,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抓不住题目的关键信息。 语文,是有了题目,有了标准答案之后,学生才去作答,只有无限的接近这个标准答案或者是踩到标准答案的得分点,它才能实现分数的提升。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 所以语文成绩提升的第1步是读题。找到题目信息的关键点,找到了题目信息的关键点,就成功了一半,这个阶段不需要大面积的去做题目。只需要把历年高考真题的题目拿出来读,进行对比分析。知道题目的考点在哪里,问题点在哪里? 这一步做完了,初步完成了对试卷的认识,对考点的认识。会得出一个类型题。这是基础起步。 第2步也不用去急着去做题目。 需要做的是去揣摩出题人为什么会这样出题?就是他出这样题的原因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考察什么能力,什么知识? 因为第一阶段已经对试卷的题目进行了比对分析,知道每道题目具体要做的是什么。形成类型化题目的认识。 那么这一步就是要明确,出题人为什么要这么出题,他想考查什么,基本上都能看得出。文体特征的考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论证手法。小说,就是人物,环境,情节,主旨,题目的作用等等这些,文言文就是文言知识,说白了就是翻译,诗歌以及后面的语言运用,一直到作文。按照题序号,认清出题人的出题规律。 这一步完成了,学生基本上就算开窍了,换句话来说就是懂学了,知道学什么了。不管是目的性,还是方向性都很强。 第3步才是训练与反思 这时候才是做题,有了对题目和考查方向的认识,做题才有思路,知道考什么,才知道要答什么。 这个阶段主要训练知道但是写不出,训练答题语言。训练答题步骤。 如果一开不会答,也没关系,就抄,抄答案,真题试卷,还有网上有很多模拟题,都是各地的统考卷,或者仿真卷,抄抄试卷的答案,进行答案的比对, 慢慢的就会形成自己答题套路的语言,毕竟语文看来看去就那几个知识点,甚至包括作文也是,从18年的劳动,到19年的齐桓公,再到今年的体育之效,其实都是一个套路。虽然材料不同但是写作思路和主题指向都是一致的。如果不明白就看看我之前的问答。 这里特别早指出来的是,每次做题之后,一定要和参考答案进行比对。按照满分的要求进行比对,哪怕是选择题。把那些漏答的,答错的列出来,在相应的题型笔记中,这样总结归纳,就会得出完整的数据链,在以后回答相应的题目的时候,注意自己错答的,漏答的那些内容,就可以有效的避开出题人设计的陷阱。从而实现成绩的有效提升。 |
|
来自: MHWHCH > 《哲学/语文/历史/文字/地理!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