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3.附子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273.附子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附子汤 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炮附子18克 茯苓9克 人参6克 白术12克 白芍9克
加减;
1.本方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豨莶草等祛风湿的药同用其效更好;
2.若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
3.若痹痛日久,血行瘀阻,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
[主治] 阳虚寒湿内侵证。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口不渴,舌淡苔白 滑,脉沉无力。或妇人妊娠六七月,'见腹胀,腹痛恶寒,少腹冷痛如扇,并伴脉弦发 热者。 本方为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剂,临床运用以痹痛,兼有畏寒肢冷, 苔白脉迟为证治要点。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寒性痹痛者,以及阳虚寒 盛之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等。1.关节炎  2。背恶寒  3.胖大舌  4;眩晕(高血压)   5。慢性子宫内膜炎  6.产后高热.《 [临床报道] 1。早产  2。先兆和习惯性流产  3.子宫肌瘤  
    (《伤寒论》)
    [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8g)  茯苓三两一(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
两(12g)  芍药三两(9g)
    [用法]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
    [功用]  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
    [主治]  阳虚寒湿内侵证。背恶寒,手足冷,身体痛,骨节痛,口不渴,舌淡苔白
滑,脉沉无力。或妇人妊娠六七月,'见腹胀,腹痛恶寒,少腹冷痛如扇,并伴脉弦发热者。  。.    '
    [病机分析]  本方乃仲景为治疗少阴寒化证而设。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
心为君主之官,肾为先天之本。若心肾附气衰微,病从寒化,阴寒内盛,必致一系列虚
寒证象i.盖肾阳即命门真火,为人身阳气的根本。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赖
以温煦。肾阳虚衰,不能温暖四肢,故见手足厥冷,同时还伴见背部恶寒。背属督脉,
具总督诸阳之功。阳气不足,寒湿之邪滞于督脉,故见背恶寒。本方证之背恶寒,与太
阳表证之背恶寒,及阳明经证之背恶寒均有根本区别。太阳病背恶寒,乃外感风寒厂卫
阳郁遏所致,同时,伴见发热、.头痛、脉浮等症。而阳明经证之背恶寒乃邪人于里,热
盛汗多。津气受伤所致;背恶寒与心烦,口干舌燥等并见。一表一里,.一虚一实,尤当
详辨。故《伤寒论》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之明训。:《伤寒贯珠集》卷7引《元
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
烦。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人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
与燥则异,此辨证之要也。”由于阳气虚衰,寒湿之邪内侵,留着于筋脉、骨节之间,
故见身疼痛,及全身骨节疼痛。恶寒身痛之证,太阳病亦有之。然太阳病必脉浮而发
热,本方证则虽恶寒身痛,但脉沉而不发热,是其鉴别要点。因寒在里,故口不渴。而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则皆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象。至于妇人妊娠六、七月而见
腹痛恶寒,少腹冷痛如扇等症者,亦为阴寒内甚,阳气不能温煦胞宫所致。仲景原文指
出:“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所谓“子脏”,即胞
宫;“开”即“不敛”之义。魏念庭曰:“肾主开合,命门火衰,气开能散不能合,……
妇人子脏开亦此理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20)。盖肾阳虚衰,子脏开而不合,风
冷之气乘之,故见少腹冷痛如有风掮。综上,本方所治之证皆因阳气衰弱,寒湿或风冷
入侵所致。    :    、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少阴阳虚,寒湿入侵之证而设。方中重用附子温肾助阳,以
散阴寒之邪为君药。盖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是温阳散寒的圣药。张介宾云:“附子乃阴
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
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景岳全书.本草
正》卷48)。张秉成亦说:“附子味辛性热,能回脾肾元阳,质燥气刚,可逐下中寒湿,
斩关夺门之将,痼冷何愁?善行疾走之功,沉寒立解;或温经发汗,痹病赖此以宣通;
或益气和营,补药仗之有力”(《本草便读》卷1)。本方以之为君,正恰病机。臣以白
术、茯苓,益气健脾祛湿,使湿有出路。气属阳,阳虚必兼气虚,故用人参补脾益气,
以培后天之本,为佐药。更佐芍药养阴和营以通血痹,同时缓急止痛,以治身痛、腹痛
等症。本方证本属阳虚,何以配伍养血敛阴之品的芍药?本方应用芍药,与附子相配,
则能温经护营,对于少阴真阳不足,阴寒内盛,或寒湿内侵,营卫运行滞涩,以致恶寒
肢冷,身体骨节疼痛之证,甚为适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功。
    本方配伍的特点是:温里助阳药与甘温益气、健脾渗湿药相配,旨在温补以祛寒
湿,稍佐以养阴和营之品,使温里助阳而又无伤阴之弊。
    [类方比较]  本方与真武汤,两方均有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有温经散寒,
渗湿止痛之功,都能主治阳虚证。但两方各有侧重,临床当鉴别。本方是真武汤去生
姜,倍用白术、附子,再加人参,意在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肢
节、腹部疼痛之证。而真武汤重用生姜,方中附子、白术的用量较轻,意在温阳散寒以
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气内停,而见肢体重痛、浮肿等症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温经助阳,祛寒除湿之剂,临床运用以痹痛,兼有畏寒肢冷,苔白脉迟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本方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豨莶草等祛风湿的药同用其效更好;
若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若痹痛日久,血行瘀阻,加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    ,
    3.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寒性痹痛者,以及阳虚寒
盛之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等。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有毒,其主要毒性成分是双脂型生物碱,3~4mg即可致死,
但经加热煎煮易被水解,变成低毒的乌头次碱,或无毒的乌头原碱。故应用本方时一定
要注意合理的煎煮、炮制和剂量,谨防中毒。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伤寒论》。该书304条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条又指出:“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
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日:“妇人怀妊六七月,
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
其脏。”由此看来,本方主要是针对少阴病,阳虚寒盛的病证而设,在其学术思想的影
响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7以本方加桂心、甘草,亦名附子汤,治疗湿痹
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千金方衍义》卷7评说:“南阳太阳例中,.甘草附
子汤本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如欲折,掣痛。《千金》借治湿痹缓风,可谓当矣。又
恐辛温太过,津随汗泄,更合少阴例中附子汤,取人参固气,芍药敛津,茯苓渗湿,并
助桂、附之雄,庶无风去湿不去,虚风复人之患矣。”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卷9又将
本方的茯苓改为赤茯苓,芍药用赤芍,并加桂心,亦名附子汤,再加生姜、大枣煎服,
用治伤寒一日,其背恶寒者;伤寒因下后,脾胃虚冷,腹胁胀满等症。《圣济总录》以
本方加减衍化而成的同名异方,治疗:①中风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开,舌强不能语;
②风曳,手足不随,身体不能仰俯;③历节风疼痛,日夜不可忍;、④伤寒憎寒壮热,头
痛膈闷,四肢疼痛倦怠;⑤伤寒后虚羸少力等病证。后世对本方的发展,不仅是组成药
物的加减,主治范围的扩大,而且在剂型上亦有饮、散、粥、煎、膏等改变。例如《医
略六书》卷30亦载有附子散一方,用本方去茯苓,加桂心、炙甘草、吴茱萸、丁香、
木香,乌梅汤煎,去滓温服,主治妇人产后气阳两亏,不能化育生土,而寒邪内滞,故
腹痛吐泻,脾阴暗耗,脉细软微涩微数者。    .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用于妊娠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以本方治疗妇人妊娠阳
虚寒甚的腹痛证。虽然该条仅书方名,而未列药物,但后世医家均主张用本方。由于方
中附子有毒,且用量颇重,有堕胎之弊,《名医别、录》卷3指出:附子“堕胎,为百药
长。”仲景何以用之治疗妊娠之病?盖本证为阳虚寒甚所致,附子为温阳散寒之佳品,
使寒祛阳复,则胎自安。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张璐
亦云:“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安。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仲景独用以为安胎
圣药,非神而明之,莫敢轻试也”(《张氏医通》卷10)。可见,用本方安胎,必须注意
辨证,不可妄投。    、
    2.关于方中配伍芍药问题  本方为温阳祛寒之剂,何以要用阴柔的芍药?从药证
分析,芍药在方中的作用有如下三方面:一是芍药养阴和营,有通行血痹之功,且能缓
急止痛,以之治疗身疼、骨节痛等症;二是阳虚之证往往兼有阴精不足,且阴阳互根,
以芍药养阴,有阴中求阳之义,俾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三是少阴阳虚之证,若单用附
子温阳,每致虚阳浮越不敛,而伍用芍药养阴,不仅能使阳有所附,并可藉芍药的滋润
而制附子的温燥,使补阳而不伤阴。方中芍、附相伍,刚柔相济,相反相成。考仲景方
中,以芍药与附子配伍的方剂不乏其例。如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等
皆是,这种配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方论选录]
    1.许宏:“少阴之气,上通于舌下,若有病,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是无热
也。背为阳,阳虚阴盛,则背恶寒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当灸之,宜灸背
俞,与附子汤服之。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茯苓为臣,而泄水寒之气;以白术、芍药
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参为使,而补其阳,以益其元气,而散其阴邪也。”(《金镜内台方议》卷7)
    2.吴昆:“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者,此方主之。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
节痛,脉沉者,亦此方主之。伤寒以阳为主,上件病皆阴胜,几于无阳矣。辛甘皆阳
也,故用附、术、参、苓以养阳;辛温之药过多,则恐有偏阳之弊,故又用芍药以扶
阴。经曰:火欲实,水当平之。此用芍药之意也。”(《医方考》卷工)
    3.柯琴:“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夫伤则宜
补,寒则宜温,而近世治伤寒者,皆以寒凉克伐相为授受,其不讲于伤寒二字之名实久
矣。少阴为阴中之阴,又为阴水之脏,故伤寒之重者,多人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
死症。如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恶寒脉沉者,是纯阴无阳之症。
方中用生附二枚,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盖少火之阳,鼓肾间动气,以御外侵之
阴翳,则守邪之神有权,而呼吸之门有锁钥,身体骨节之痛自除,手足自温,恶寒自罢
矣。以人参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之有本,十二经脉之有根,肾脉不独沉矣。三阴以
少阴为枢。设使扶阳而不盖阴,阴虚而阳无所附,非治法之善也,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
土,芍药以滋厥阴之木,茯苓以利少阴之水,水利则精自藏,土安则水有所制,木润则
火有所生矣。扶阳以救寒,益阴以固本,此万全之术,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毙者,曷
可胜计耶!此与麻黄附子汤皆治少阴表证而大不同,彼因病从外来,表有热而里无热,
故当温而兼散;此因病自内出,表里俱寒而上虚,故大温大补。然彼发热而用附子,此
不热而用芍药,是又阴阳互根之理欤。此与真武汤似内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
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尚是温散以逐水气。补散之分岐,只在一味
之旋转欤。”(《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
    4.汪琥:“四逆诸方皆有附子,于此独名附子汤,其意重于附子,他方皆附子一枚,
此方两枚可见也。附子之用不多,则其力岂能兼散表里之寒哉?二枚生用,生则辛热兼
走,不独温少阴之经,而又走卫气以治背恶寒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茯
苓,皆甘温益气,以补卫外之虚,辛热与温补相合,则气可益而邪可散矣。既用生附子
辛热,而又用芍药者,以敛阴气,使卫中之邪,不遽全进于阴耳。”(《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论辨证广注》卷中)
    5.尤怡:“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而
散阴邪,人参、白术、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和阴气,且引附子
人阴散寒,所谓乡导之兵也。”(《伤寒贯珠集》卷7)
  6.王子接:“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
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药者,扶少阴之阳而不调太、厥之开阖,则少阴之枢纽终不得
和,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开,白芍以收厥阴之阖,茯苓以利少阴之枢纽。独是少阴之
邪,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芍非生附,焉能直人少阴注于骨间?散寒救阳尤为人参佐生
附,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阳,上资君火之热化,全赖元阳一起,而少阴之病霍然矣。再论
药品与真武相同,唯生熟分两各异,其补阳镇阴之分岐,只在一味旋转,学者所当深心
体会。”(《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7.章楠:“此方与真武汤相类而有表里之分。此以人参佐生附以助元阳,祛寒出表;
彼用熟附合白术、芍药,固脾肾之阴阳,以生姜辛温通胃阳,佐茯苓泄水气,是祟土制
水之法,故名真武。此助阳以祛少阴之寒,,故重用生附以名扬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卷9)    、
.   8.唐宗海;“此仲景温肾之主剂;附子色黑大温,能科肾中之阳。肾阳者,水中之
阳,泄水之阳者本也,故用白芍似平之;封水之阳者土也,故用白术以镇之。水中之
阳,恐水邪泛滥则阳越,茯苓利水,俾阳不因水而泛,阳斯秘矣。水中之阳,若无水津
养之,则阳不得其宅,故用人参以生水津,使养阳气,阳得所养,阳斯冲矣。六味、左
归,补肾阴以养气之法,都气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汤、肾气丸,补肾阳以生气、化气之法。”<(血证论》卷8)
  [评议] 诸家皆认为本方主证之病机为阳虚阴胜,故重在温补元阳;以散寒湿。
柯;尤、汪三家的论述颇为详尽,、可供参考。本方重用附子为君以温经助阳,且以之为
方名,人参补益元气、参、附合用,温补充阳前祛寒邪。方中术;附同用,善治筋骨痹
痛,如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均用此二味以治风湿证的肢节疼痛。;于刚燥药中伍以芍
药广不但可以收刚柔相济之效.且可引阳药人阴以散寒邪;诸药相配,使阴消阳复,则
恶寒身痛之症自除。8柯琴称“此伤寒温补第一方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3卷4。  
  [验案举例] 
  1.关节炎  《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某男.30岁。始起背恶寒,手足冷。精
神不振,倦怠不适,继而身体关节疼痛;大便溏泄,日二、三度,小便清,口中和。不
发热,不思食,少气懒言,脉沉而弱,舌淡而润。审为脾肾阳虚,寒湿留滞经脉关节,
是仲景附子汤证俱备。然从身形瘠瘦,未敢轻发此方,拟参苓白术散加桂枝、姜、枣为
方,从益脾气调营卫着手。复诊:大便次数已减,、食欲稍振,但体痛肢冷诸症仍在。看
非仲景附子汤不能为功,遂处之。三诊,诸症尽去,疲惫未能恢复,拟平补脾胃之剂,以资善后。
    按语:本案乃脾肾阳虚,初诊从补后天之气人手,以资先天之阳,则力薄而功缓,
用药只益于脾,未及于肾,故虽效而不显。必须双补脾肾之阳,庶克有济。附子汤虽似
峻剂,实乃平稳之方。故证具虚寒,形体瘠瘦,用之不惟无害,获效尤速。 
    2。背恶寒  《北京中医杂志》(1991,4:38):某男,42岁。半月来、因劳累汗出后,
自觉背恶寒甚剧;渗时见面色青晦,问其口不渴不燥,不苦,身体沉重,精神疲惫。舌
淡苔白而滑,脉沉弱。诊为阳气虚弱,寒湿不化证;用附于汤温阳益气,祛寒化湿十二剂,愈。  
  .按语:平素体虚,因劳累后汗出.过多,气随汗泄,阳气亏损、,故见背恶寒,体重神
疲等症。证属阳气虚弱,寒湿不化,与阳明经证之背恶寒而见口苦;烦躁者迥然不同。
治当温阳益气,祛寒化湿√放投附子汤而痊愈愈。  、3.胖大舌  <舌血管神经性水肿)《新中疽》(1986,;10:46)、某男:,50'岁。舌体胖
大、麻木;语言不清,活动不灵5年余。诊见:面色咣白,形体稍胖,神疲气短,腰酸
怯冷,纳少腹胀,:便溏甚时每日达10余次,小便频数。查见十舌俸胖大盈白;边有齿
印,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此乃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上泛,:浸渍于舌所致。
治宜温肾助阳,健脾祛湿,用附子汤加干姜2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乃脾肾阻虚,水湿上泛,浸渍于舌,而致舌体胖大。用本方加干姜温运
脾肾,通牝气机,使脾肾健,水湿化,故诸症悉平。
  ..4;眩晕(高血压)  <新中医》(1986,10:46):某女,45;岁。素有高血压病史,血
压波动在160  180/120-140mmHg之间,行走如坐舟车,心悸,耳鸣、常咽喉痛,头
面部如火燎,欲用冷巾裹头,但又下肢不温.,喜近火取暖,或覆重被,滚清,量少,便
溏,腹胀纳差,腰酸腿重。诊见;精神疲乏,面颊稍红,咽喉部徽红不肿,:双足胫轻度
浮肿,舌淡苔白薄腻,脉沉细迟b此为下焦元烦虚惫广脾失其温卜阴寒内盛,逼迫虚阳
浮越,用附子汤加生龙牡、牛膝、肉桂L5剂,症诚,继用上方、加减月余,眩晕症消
失,诸症皆减,血压稳定在140/100 mmHg,能照常上班。    。
    按语:本案患者血压虽高,但表现为一派虚寒证象,治宜温补脾肾,以壮下焦元
阳。故投附子汤,加肉桂温阳散寒,引火归原;生龙骨镇纳浮阳;牛膝补肝肾而引血下
行。方药对证,故疗效甚佳。    、    .
    5。慢性子宫内膜炎  《辽宁中医杂志》(1980,2:、13):某女,44岁.。患白,带病十余
载,缠绵累累,量多清稀如涕,真腰骶隐隐作痛,连及胯部。西医诊断为慢性子宫内膜
炎,腰骶韧带劳损,外阴溃疡。患者神疲乏力,腰腹畏寒,.跗肿便溏,经行量多色淡,
舌淡苔白灰微滑,脉缓无力,两尺沉而若绝。证属脾肾阳微,寒邪内蕴。附子汤加煅龙
骨、苡米仁、椿根皮。6剂。二诊:白带减半,因感寒腹腰痛重,守上方加干姜。6剂。
三诊:白带偶有,腰腹疼痛大减。上方去干姜,加鹿角胶、龟甲胶配丸剂,服1.月:2
月后随诊,患者欣然告谓:经妇科检查,炎症已消,不但带瘥,外阴溃疡亦大减;
.  按语:本案白带证乃肾阳不足,寒湿内盛,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治宜温肾培
元,固涩止带。投附子汤,加薏苡仁健脾祛湿;煅龙骨、椿根皮收敛固涩止带。辨证准
确,选方得当,可谓善读仲景书者。   
.  6.产后高热.《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7:29》某女,25岁。、做人流术后,恶露
淋漓不尽,1周后渐见畏寒发热,急诊,应用多种抗生索.5天,发热持续不退。中医诊
见: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汗出蒸热,默默欲眠,不欲饮食,手足逆冷,少腹冷痛,,似
觉有冷风习习吹拂少腹,脉沉细微数;舌颤,色淡嫩而不鲜,苔腻灰黑,中部尤甚,三
日来体温高达39..5℃。脉证合参,证属脾肾阳虚,胞宫虚寒;予附子汤;服1剂后,
手足转温,少腹如扇顿减,精神有振,渐能进食,体温降至38℃。继守方,、’减轻附子
用量..(由15g减至lOg),1剂后:体温正常十恶露已尽,诸症乎复十  :    .
.  按语:患者行人流术后,汗出伤阳,且恶露淋漓不尽,阴血益虚。:虽见高热,但非
阳热证,脉证合参,属脾肾阳虚,胞宫虚寒无疑。故用附子汤而效如桴鼓。
    [临床报道]
    1。早产  以本方加当归、黄芪、丹参.、川断、补骨脂、炙甘草,治疗虚寒性早产
31例,均于妊娠5个月后就诊。每日l剂,于妊娠6个月后,改每月中旬服药5剂,
每日1剂。均保胎成功,获满意疗效。
  2。先兆和习惯性流产  以本方减茯苓、白芍,加当归、炙甘草、黄芪、煅龙骨、
煅牡蛎、菟丝子、川断。水煎3次合并药液,早晚分服,每3—5天1剂。自妊娠.1月
开始服用至流产月份渡过后即可停药。治疗先兆和习惯性流产53例。结果:52例有
效,1例无效,、有效率为98,1%.。其中习惯性流产40例、有效率力97。3%,;先兆流产
13例。有效率达100%。随访调查:对保胎成功的52例进行随访,49例已正常分娩,
3例待娩,已分娩的49例新生儿均为正常分娩儿,未发现畸形和发育不良。其中男26
例,平均身高为50.38±0.55cm;女23例平均身高49.83±0.24cm,平均体重3.15±
O.39kR。与正常新生儿的身高、体重无显著差异,治疗效果较理想。
    3.子宫肌瘤  以本方加香附、仙茅、川牛膝、当归、生芪、醋瓦楞、皂角刺、炙
甘草,治疗子宫肌瘤属脾阳虚型者33例。治疗前肌瘤长及前后径之和为5.56±1.76
(cm, ±S),治疗后经B超提示肌瘤及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共14例(42.42%);肌
瘤长及前后径之和减少2/3以上,临床症状减轻为有效,16例(48.48%);肌瘤无缩
小或增大,症状无改善为无效,3例(9.09%),总有效率为90.9%。治疗后肌瘤长及
前后径之和为2.83±1.49(cm, ±S)LJj。
    [实验研究]
    1.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  实验观察附子汤对心血管系统6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证
明:附子汤原方具有明显对抗心肌缺血、缺氧的能力,并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
降低细胞膜的脂区微粘度;提高心肌细胞内环核苷酸的水平,其提高cAMP的作用大
于对cGMP的作用,但cAMP/cGMP的值没有明显改变,该方还通过降低血栓素马的
水平使6一酮一前列腺素F1a血栓素E2的值明显升高,反映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
中5味药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使原方配伍注意阴、阳、气、血的全面调整。
全方的各项作用均大于拆方。人参、附子相伍作用突出,芍药配伍效应作用最强”j。
    2。附子汤对小鼠6。酮一前列腺素Fh(6.K—PGFl.)/n'n栓素D2(了XB2)的值明显升
高(P<0.05),因而该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拆方研究证明,这一作用主要来自
方中的芍药。方中的人参、附子相配,可明显提高6一K.PGFl.的水平,但同时亦大幅度增
加了7XB2的量,两者的比例反而低于对照组,提示方中附子、人参相伍可能具有促血栓
形成的倾向,芍药的加入可以改变这一趋势。以党参代替人参后,全方作用没有明显变
化,说明配伍后,党参与人参对该项指标显示相似的效应,作为方中的主药,单味的附子对
6.K—PGFla\TXB2及其比值的影响均不明显,配伍其他药物后,作用才明显提高L5j。
    3。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对附子汤及其拆方对正常小鼠红
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连续给药8天后,与对照组相比,附子汤可
以明显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原方五味药的配伍效应显著优于其他拆方组。方中附子、
人参、白芍的作用较为突出。以党参加量取代人参后,与原方无明显差异,提示配合参与人参对该指标具有相似的效应L6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