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之人,就事论事,事毕则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无德之人,则盯着别人的过错,揪着别人小辫子不放,小事也会闹成大事。
人的心可以无限大,大到涵容天下;也可以无限小,小到容不下一粒沙子。 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  德行深厚,可以调和大怨。 《道德经》:“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老子说,如果人与人之间累积了大量矛盾,即使能“和大怨”,但仍会留下很多埋怨和祸端,也就是“安可以为善”。 为什么呢?老子在第六十四章中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应累积这么多的矛盾。 一旦嫌隙生成,就算调和平复,但就像破镜重圆,中间毕竟还是多了一条裂缝。 比如环境问题,如果先污染了,再来治理,其难度之大,难以预料;而且能否恢复如初,都是未知之数。 所以,留下痕迹,就不能算是“至善”了。 因此,我们平时做事就要小心谨慎,对友情、亲情、恩情都要视如珍宝、小心呵护。 别等到心里有了怨怼之后,再想办法去解决。 这就跟钉子钉在墙上一样,即使你拔出了钉子,但那个眼儿还在。 至善是什么?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以能够“善行无辙迹”。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关系最好的朋友,最后成了伤你最深的敌人。 学习道德经处世绝学100招
为什么呢?因为大爱和大怨,是一对阴阳,互相对立,也可以互相转化。 德行浅薄的人,好计较,容易走极端,开始能有多爱,后来就能有多恨,于是就从大爱走向了大怨。 而德行深厚的人,凡事都不计较,不但自己不会与人积怨,而且还能帮人化解矛盾,这样的人运气自然不会差,做什么事都更容易得到贵人相助。 

就事论事,可以化解矛盾。 《道德经》:“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老子说的“左契”是指签订契约后,一撕两半,左边的由债权人保留。 “不责于人”就是一个人哪怕对大家、对天下都有恩德,也别觉得大家都亏欠你,还是要保持谦下。 所以这句话就是指圣人即使拿着借据,是在纷争中占据主动的一方,他也始终保持谦和卑下,宽宏大度,不与人相争。 为什么呢?因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彻”指周代的税法。这句话是说,有德之人即使有理,也不会咄咄逼人,而是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化万民;而无德之人,则会死扣字眼、设立繁复的条款制度,严苛地对待他人,以保障自己一点亏都不吃。 司契和司彻,代表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和缓宽容,另一种是苛刻残酷。 
这两种人生态度,哪一种容易积怨,其实一目了然。 “圣人执左契”也可以引申为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把事情无谓的扩大化造成的。 本来只是小事,有人却借此转为人身攻击,或者牵连一大片无关人员,你搞出个朋坐族诛来,那事情能不变大吗? 所以,有道之人事毕则过,不会放在心上。 其实,养成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习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每个人也都在不断的改变中。我们要允许别人犯错,更要允许别人完善自己,这看似宽容了别人,实则是放过了自己。 

成为一个好人,是老天对我们最大的奖励。 这里的“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天道是公平、没有偏私的。而人的心里经常有一种移情作用。 心情好时,觉得风含情、水含笑;心情差时,放眼望去,全是愁云惨雾…… 这就是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给外境,把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结果。 但老子指出了天地对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因为你做了好事就来奖赏你;也不会因为你做了坏事,就来惩罚你。 既然天道无亲,那为什么“常与善人”呢? 这并不是说有一个人格化的老天爷来赏善罚恶,而是指善人之所以能得到天地相助,看似免去了很多灾祸,这都是因为他顺应自然、遵循大道、自化自为的结果。 
所以,从世间法来看,好人看似总是吃亏;但如果从出世间法来看,好人早已得到了最好的报答。 我们这一生能成为一个好人,这已经是天之道给我们最大的奖励了。 所以,好人根本无需别人的奖励和表扬,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最好的! 所以,如果用“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境界去管理、去治国、去做事,就不会有大怨。 如果用“有德司契”的境界去为人、去处事、去炼心,就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 对于好人来说,福虽未至,但祸已远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