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发现中医经典名方太美之——小青龙汤

 经方人生 2022-06-28 发布于四川

对于学中医的朋友来说,小青龙汤这张方子应该说是耳熟能详,从方剂学到中医内科学,从《伤寒论》到《金匮要略》,都可以看到这个方子的身影。我对于这张方子,无论是方药组成,还是表寒里饮的病机,都烂熟于心。但,临证时仍不能准确使用。

有人说,这个方子用好了,其效如神!

又有人说,这个方子能拔肾气、动冲气,而不敢贸然使用。

在经方家的眼里,小青龙汤是治咳喘常用方之一。

而在时方家的眼里,治疗咳嗽首选方为止嗽散。

张仲景的《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太阳伤寒证,用了发汗解表的方法,病没有好,表邪仍然存在,对于太阳伤寒,发汗解表是正确的治法,为何没有效?是因为心下有水气,水气就是水饮,发汗引动水饮上逆则出现干呕,寒邪闭表,正气趋向于皮肤肌表则发热,肺气郁闭则咳。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对比第40条,我们发现有些不同,同样是伤寒兼有心下水气,第40条是经过了发汗解表的治疗,而本条没有,本条没有干呕一症,说明干呕的出现是因为使用了发汗的治法引动伏饮,咳、喘、发热这些症状都有,第40条有或渴,而本条不渴。发汗伤了津液会出现口渴,不渴是因为水饮内停。服完小青龙汤出现渴,辛温的药物温化水饮的同时也会少量伤及津液,所以出现微微的口渴,此时的口渴是短暂的,并不是误治。待津液恢复则口渴止。

图片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炙甘草八味药组成,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将八味药分为三组:

解表寒:麻黄、桂枝

化水饮:干姜、细辛、半夏

敛肺气:芍药、五味子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可以清晰的看到,组方是为针对病机而设,麻黄配上桂枝,发汗解表力量很强,使邪从外而解,干姜、细辛、半夏,辛温化饮从内治,为了牵制麻、桂的峻汗,用了酸收的芍药和五味子,同时五味子也能敛肺止咳,芍药配桂枝也是常用的组合,如桂枝汤。用组方精当,配伍严谨来形容小青龙汤,一点也不为过。

关于小青龙汤中的药物剂量,原方几乎为等量,对于典型的外有伤寒,里有水饮的患者,使用本方疗效如神。当病证非典型时,常需要加减使用。表寒较轻时,减少麻黄、桂枝用量,水饮不甚时,减少干姜、细辛用量,因半夏现在多为姜半夏或法半夏,疗效不如生半夏,所以其剂量仍用原方9-12克。山西中医学院高建忠老师对没有表寒,甚至温病咳喘也用本方,其麻黄、桂枝、干姜常取小量,酌加化痰清热之品,常常收到满意疗效。

图片

小青龙汤最常见的病症是咳、喘,以咳嗽多见,翻阅书籍也发现,本方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并不是见着过敏性鼻炎都用小青龙汤治疗。小青龙汤的应用指征是表寒里饮,只有符合这一病机方可选用。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属于小青龙汤的扩展运用,对于内伤引起的咳嗽也可以用本方加减。

本人曾用该方治疗一同事咳嗽三个月,遍服各种中西成药,输液打针不效,见其舌苔水滑,脉沉弦,咳嗽痰少而白,两剂取效,五剂而愈。并没有典型的恶寒表证,也没有发热,治好了应该属于巧合。现在想起来,很多人感冒了一般都会用寒凉的清热解毒消炎药,或者抗病毒,抗生素一类的药物,邪气在表应该解表,伤寒者,发汗解表,温病者,辛凉透表,误用寒凉药引邪入里,导致久咳不愈,表面上看好像症状缓解了,实则是加重了,表证的症状被掩盖,咳嗽是人体的一种自救反应,治疗应该顺应这种作用趋势,使邪气由表而解。小青龙汤中麻、桂能够开表,使邪有出路,姜、细、夏温化饮邪,最终咳嗽得愈。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本方的应用指征总结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痰和鼻涕都是清稀的,象水一样,非常形象,这属于典型的水饮症状,临证时可以参考。

图片

小青龙汤方歌: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小青龙汤常用加减药物:

少阴阳气不足者加附子,阳明里热口渴加石膏,咳嗽加杏仁,便秘加瓜蒌、莱菔子,痰多加紫菀、冬花,咽喉不利加射干、桔梗,风热加蝉蜕、僵蚕。

对于很多的方子,我们仅仅只是记住了背住了,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到了临床反而识别不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弄懂每一首方子背后的病因病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临证时才能灵活加减化裁。

                 个人简介

何健,中医硕士研究生,执业中药师,酷爱中医,矢志岐黄,耽玩中医十余载,理论功底扎实,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旁通各家学说,融合伤寒与温病,推崇经方,不薄时方,勤于笔耕,已撰写公众号文章百余篇,私塾李东垣,临证重视脾胃,主张针灸和中药结合,擅用历代经典名方化裁治疗内科、妇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治:感冒发烧、咳嗽、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顽固性便秘、胆囊炎、头痛眩晕、失眠心悸、自汗盗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关节炎、荨麻疹、痤疮、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