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书法收藏版(十六)

 冯仙森 2022-06-28 发布于重庆
夏雨荷

《黄帝内经》(一)书法黄金收藏版

《黄帝内经》(二)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三)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四)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五)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六)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七)书法收藏版

《皇帝内经》(八)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九)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十)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十一)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十二)书法收藏版

《黄帝内经》书法收藏版(十三)

《黄帝内经》书法收藏版(十四)

图片

《黄帝内经》是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包含内观)、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系统论)。

《素问》偏重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病证辨证、诊法治则、养生防病、四气五味、组方原则等等,内容广泛,是中医最基础的东西。

《灵枢》偏重于经络针灸。所以,如果是粗略看的话,建议先读素问。

如何通过面部变化判断人的身体状况?

《黃帝內經·靈樞·五色》给出了答案。

可阅读 二月十五到二十八:

           《黄帝内经》(十二)书法收藏版

黑眼圈的原因之一?

心脏虚病,肾脏的邪气侵入心脏部位,此时肾主的黑色会出现在面部心所主的两目间的部位上。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气血由盛至衰,能让我听闻其中的规律吗? 

可阅读:

            《黄帝内经》书法收藏版(十四)

在十二经脉中,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呢?

今日分享中可找到答案。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初一

【原文】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黃帝曰:善。——《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

【释义】黄帝问:一般人又是怎样的呢?

伯高答:一般的人,皮、肉、脂、膏、血、气都没有偏多与偏少的情况,所以形体不大不小,各部分都很匀称,这就是一般人的表现。黄帝说:好。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初二

【原文】黃帝曰: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是故膏人者,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者。——《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

【释义】黄帝问:那么上述的异常情况如何治疗呢?

伯高答:必须首先辨别多膏、多肉、多脂三种不同的体型,血的多少和气的清浊,然后进行适当的调治。具体治疗的时候,不要违背一般的治疗原则。

所以说,多膏之人形体宽肥、腹部的肉下垂;多肉之人,全身上下都非常的宽大;多脂之人,脂尽管很多,可是体型不大。

图片

儿童节快乐,童心未泯,欢喜常在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初三

【题解】玉,《说文》:'石之美者'。因本篇内容非常重要,值得珍视而刻于玉版之上,故名'玉版'。

【原文】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於天,下合之於地,中合之於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願聞其故。岐伯曰:何物大於天乎?夫大於針者,唯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说:小小的针具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您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认为这是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希望你阐述其中的道理。

岐伯道:天能包罗万物,还有什么能够比天更大呢?对于人体的作用而言,大于针的,只有五种兵器,但五种兵器都是在战争中用来杀人的,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自然界中最宝贵的就是人,针刺能够治病活人,小小针具难道就不能与天、地相参合吗?在治疗人们疾病的过程中,是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小小针具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针和五种兵器的作用,谁大谁小不是很清楚吗!?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初四

【原文】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聖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问:疾病发生之初,或情志过度刺激,或饮食没有节制,造成人体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使营气的运行阻滞,便会形成痈疽病。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有余的阳热与营卫气血郁滞产生的热邪互相搏结,熏蒸肌肤而化为脓。运用针刺能够治疗这类疾病吗?

岐伯答:高明的医生发现这种病的迹象而进行早期治疗,使病邪不要久留体内,以免生变。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初六

【原文】岐伯曰: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例如两军作战,旌旗招展,刀光剑影遍布旷野,绝不是一天的谋划。

让百姓服从政令,令行禁止,让将士冲锋陷阵,不怕牺牲,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结果,不是顷刻间就能做到的。

图片

今日芒种

图片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初八

【原文】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问:如果痈疽已经形成,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脓已经生成又没有察觉,又该怎么办呢?

岐伯答:脓已经形成的,绝大部分会死亡。所以高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不等疾病形成就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将一些好的疗法记录在书上,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继承下来,世代相传,使医生不再犯上述类似的错误。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月初九

【原文】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问:已经形成脓血的不能用小针治疗吗?

岐伯答:用小针治疗效果不明显,用大针治疗又怕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对已经形成脓血的,只能用砭石,或用铍针、锋针及时挑破痈疽,排脓来进行治疗。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一

【原文】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问:各种病都有逆顺,能讲给我听听吗?

岐伯答:腹胀满、身发热、脉大,为邪盛正虚,是一逆;腹满而肠鸣、四肢厥冷、泄泻、脉大,为阴证得阳脉,是二逆;衄血不止、脉大,为阴虚而邪实,是三逆;咳嗽、小便尿血、肌肉消瘦、脉小而强劲,是四逆;咳嗽、肌肉消瘦而脱陷、身热、脉小而急疾,为正气衰而出现真脏脉,是五逆。如果出现上述五逆证,不出十五天人就会死亡。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二

【原文】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至于五逆的急证分别为:腹大而胀、四肢厥冷、形体非常消瘦、泄泻不止,为脾阳已败,是一逆;腹部胀满、大便下血、脉大而有间歇,为孤阳将脱,是二逆;咳嗽、尿血、形体极度消瘦、脉坚搏指,为胃气已绝,是三逆;呕血、胸部满闷连及背部、脉小而疾速,为真元大亏而邪气仍盛,是四逆;上有咳嗽、呕吐,中有腹胀,下有完谷不化的泄泻,脉绝不至,为邪气独盛、真元已脱,是五逆。若出现这五种逆证的,一天之内就会死亡。医生对这些危象,若不详加审察而妄用针刺治疗,就称为逆治。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三

【原文】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天文,下度地紀,內別五臟,外次六腑,經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问:您说针刺的作用很大,能与天地相参合,上合天文,下应地理,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在人体方面,内联五脏,外通六腑,并能疏通经脉、宣导气血,使二十八脉的循行畅通。但是,若误用针刺,就会伤害人的生命而不能救治生命垂危的人。您能告诉我运用针刺,救治生命而伤害性命的方法吗?

岐伯答:错误的针刺会伤害人的性命,正确的针刺也不会救活死人。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四

【原文】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说:我听到这些,感到(自己之前)有失仁爱,我想听闻其中的规律,以免再错施于人。岐伯说: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也是必然的结果。好像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一样,这个道理不用诊察也可以知道。

黄帝说:我想详尽了解这些道理。岐伯说:人所禀受的精气,来源于食物,食物都进入胃,所以胃是食物化生气血的源泉。在自然界,大海所蒸腾的云气,在广阔的天空浮游;在人体,胃所化生的气血,则随着十二经脉流动。经脉是联络五脏六腑的通道,如果在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运用逆着经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就会泻真气而导致死亡。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五

【原文】黃帝曰:上下有數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後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黃帝內經·靈樞·玉版》

【释义】黄帝问:经脉的要害部位在人体上下有一定的数目和部位吗?岐伯答:如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就会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停止。某一脏的真气,大概误刺五次便会竭尽。所以如果连续误治五次就会使某一脏的真气泻尽;连续泻二十五次,五脏的所有真气都会竭绝,此所谓劫夺了人的天真之气。所以,不是针刺本身能够损伤人的性命,而是不知针刺治疗禁忌的人,误刺而劫夺天真之气的结果。

黄帝说:愿听您再详尽地说明一下。岐伯说:在气血出入的要害部位妄行针刺,如果误刺较轻,病人能回到家中而死亡;如果误刺较重,病人会当即死在医生的诊疗室。

黄帝说:您讲的这些针刺方法很好,道理也很明确,请允许我把这些刻录在玉版之上,作为最珍贵的文献,留传后世,作为针刺治疗的戒律,使医生们不敢再违犯针刺的原则。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六

【题解】本篇主要阐述针刺的宜忌,包括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法,因以五禁为首,故名'五禁'。

【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內經·靈樞·五禁》

【释义】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针刺治疗时有五禁,什么叫五禁呢?岐伯答:五禁就是禁止针刺,凡遇到禁口,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夺。岐伯说:五夺,是指在气血衰弱,元气大伤时不能用泻法针刺,以免更伤元气。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五过。岐伯说:五过,是指补泻不要超过常度,超常则为过。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七

【原文】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余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黃帝內經·靈樞·五禁》

【释义】黄帝问:我听说针刺有五逆。岐伯答:疾病与脉象相反,就是五逆。

黄帝问:我听说针刺有九宜。岐伯答:精通九针的理论,并能恰当运用,称为九宜。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十八

【原文】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蒙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黃帝內經·靈樞·五禁》

【释义】黄帝问:什么叫五禁?我想知道什么时间不能针刺。

岐伯答:天干与人体相对应,甲乙应头,所以每逢甲日或乙日,不要针刺头部,也不要用发蒙法针刺耳内。丙丁日应肩、喉,所以每逢丙日和丁日,不要用振埃法刺肩、喉和廉泉穴。戊己日对应手足四肢,每逢戊日和己日,不能刺腹部和用去爪法泻水。庚辛日对应股膝,每逢庚日和辛日,不能刺股部和膝部的穴位。壬癸日对应足胫,每逢壬、癸之日不能刺足胫的穴位。这就是所说的五禁。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二十

【原文】黃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洩,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膕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黃帝內經·靈樞·五禁》

【释义】黄帝问:什么叫五逆?

岐伯答:热性病却见脉象静,出汗之后,脉反而盛大且躁动的,第一逆;得了泄泻的病人,脉象反而洪大,是二逆;得了痹病,疼痛不移,腰膝隆起部位的肌肉溃破,身体灼热,而一侧脉搏偏绝,难以摸到,是三逆;淫欲过度,耗尽精液,形体消瘦,身体发热,脸色苍白,以及大便内杂有赤黑色的血块,出血很严重,是四逆;长时间患寒热病,造成身形消瘦,脉象反而坚实、有力,是五逆。

图片

父亲节快乐!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一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中,为什么手太阴、足少阴和足阳明三条经脉“独动不休”的原因,另外说明了营卫运行,上下贯通,其交汇处是在四肢,“四末阴阳之会者”,简要揭示了这个道理。

【原文】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阳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內經·靈樞·動輸》

【释义】黄帝问:在十二经脉中,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这三条经脉搏动不止呢?

岐伯答:足阳明胃脉与经脉搏动有密切关系,因为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行于十二经脉。经脉的搏动,是依靠肺气的推动而发生的,所以,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是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止,脉搏的跳动也不停止。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二

【原文】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岐伯曰:氣之離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黃帝內經·靈樞·動輸》

【释义】黄帝问:脉气通过寸口时,它的上下搏动和具体运行是怎样的呢?

岐伯答:脉气离开内脏而外行经脉时,像离弦之箭一样疾急,如冲决堤岸之洪水一样迅猛,开始时脉势是强盛的。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这是因为脉气至此已经衰散,而且还是要借此衰散之力逆而上行,所以它运行的气势就减弱了。

图片
图片

今日夏至。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三

【原文】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岐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內經·靈樞·動輸》

【释义】黄帝问:足阳明胃脉为什么搏动不止呢?

岐伯答:因为胃气上注于肺,其中迅猛而剽悍之气上冲于头部,循咽而上走于孔窍,循眼系向内络循于脑,从脑出于面部,下行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沿颊车合足阳明本经,再循经下行至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这就是胃气别出阳明而又合于阳明,使阳明脉搏动不休的原因。

手太阴肺经上的寸口脉和足阳明胃经上的人迎脉,因阳明之气上下贯通,所以它们的跳动也是一致的。阳亢而阳明脉反小是逆象;阴衰而太阴脉大也是逆象。在正常情况下,脉气的阴阳动静,是内外相应的,因此寸口脉和人迎脉应当相互协调,搏动的至数、力量等都应当一致,就像用一条绳索牵动两物一样,既联系又平衡,有一方偏盛而失去平衡就是病态。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四

【原文】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黃帝內經·靈樞·動輸》

【释义】黄帝问:足少阴肾经的动脉为何跳动不休呢?

岐伯答:足少阴脉的搏动,是因为与冲脉并行的原因。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入于腘中,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并行,下行进入于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其中又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人大趾之间,最后进入络脉,发挥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这便是足少阴经脉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图片

国际奥林匹克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五

【原文】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黃帝內經·靈樞·動輸》

【释义】黄帝问:营气和卫气的运行,上下贯通,循环往返而不停息。若突然遇到邪气的侵袭,或受到严寒的刺激,外邪留滞四肢,使得手足懈惰无力。在正常情况下,营卫在经脉内外有规律地运行。若邪气滞留,营卫运行的通道和转输会合之处,因外邪阻滞而运行失常。在这样的情况下,营卫之气如何往返循环的呢?

岐伯答:四肢末端是阴阳会合的地方,是营卫之气循行的经络。头、胸腹、胫四部的气街,是营卫之气循行的必经之路。邪气阻塞了小的络脉后,像四街这样的一些路径就能开通,营卫之气仍然能够运行。当四肢末端的邪气祛除后,各络脉又沟通如初,营卫之气又从这里转输会合,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黄帝说:好!通过上述阐释,对于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道理,我更加明白了。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六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了五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五味偏嗜、太过所出现的病理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各种病证,故名”五味论'。

【原文】黃帝問於少俞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释义】黄帝问少俞:食物进入人体后,五味分别进入相应的脏腑经络,在其影响下也会发生各自的病变。

酸味走筋,多食酸味,会引起小便不通。咸味走血,多食咸味,能引起口渴。辛味走气,多食辛昧,可引起内心有空虚感。苦味走骨,多食苦味,使人发生呕吐。甘味走肉,多食甘味,使人感到心胸烦闷。

我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图片

全国土地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七

【原文】少俞答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释义】少俞答:酸味入胃以后,由于酸味涩滞,具有收敛的作用,只能行于上、中二焦,而不能迅速吸收转化,便停滞在胃中。若胃中和调温暖,促使它下注膀胱,膀胱的尿脬薄而软,遇到酸味便会收缩卷曲,导致膀胱出口处约束不通,影响水液的排泻,从而形成小便不利的癃闭证。人体前阴,是周身诸筋汇聚的地方,肝主筋,所以酸味入胃走肝经之筋。

图片

国际禁毒日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八

【原文】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释义】黄帝问:咸味善走血分,食咸味过多会使人口渴,这是什么道理?

少俞答:咸味人胃后,气味行于中焦,输注于血脉,与血相合,使血液浓稠,需要胃中的津液不断地补充调和。这样胃中的津液就不足,影响咽部的津液输布,使得咽部和舌根部均感到干燥,而出现口渴的现象。

血脉是中焦化生的精微输布周身的通道,血液也出于中焦,咸味上行于中焦,所以咸味入胃后,就走人血分。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廿九

【原文】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释义】黄帝问:辛味善走气分,多食辛味,使人觉得心中空虚是何道理?

少俞答:辛味人胃后,气味行于上焦。上焦将来自中焦的水谷精微布散到体表,进而抵御外邪侵扰。过食葱、姜、蒜、韭之类的辛味,就会熏蒸于上焦,使营卫之气受到影响,如果辛味久留于胃中,就会出现内心空虚的感觉。

辛味常与卫阳之气同行,所以辛味入胃以后促使卫阳之气外达而汗出,辛味也随汗而排泄,这就是辛味走气的道理。

图片

每天学一段《黄帝内经》,岁在壬寅五月三十

【原文】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释义】黄帝问:苦味善走骨,多食苦味,令人呕吐,这是什么道理?

少俞答:苦味人胃后,五谷的气味都不能胜过苦味。当苦味进入下脘后,三焦的气机阻闭不通利,三焦不通,胃内食物就不能通调、输散,胃阳为苦所累而失常,胃气上逆变成呕吐。

牙齿是骨的外露部分,苦味经过牙齿进入体内,又随呕吐通过牙齿出来,也表明苦走骨。

附:苦味入肾,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故苦味走骨。胃喜润恶燥,苦味能燥湿,多食苦味,则伤胃而作呕。

图片

图片
​​​心智坊,一本书。
学习日记,省思自我。

心智日志,生态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