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了二十年的旅行(六)——有“小故宫”之称的千年古庙

 如诗天地 2022-06-29 发布于湖南

从嵩阳书院出来,接着去了中岳庙。中岳庙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的黄盖峰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之一。


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武帝游历嵩山时令祠官加封扩建。北魏时,祠址三迁,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下旨改嵩阳县为“登封”,改阳城县为“告成”,以永志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中岳庙在唐、宋年间极盛一时。宋末至清初屡有废兴,清乾隆年间对中岳庙仿照北京故宫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因此中岳庙又有“小故宫”之称,现存庙制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

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的最早活动基地,被誉为“道教第六小洞”。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现存明清建筑400余间,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


中华门外,两座四角亭分立左右。亭内,是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古朴大方。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


中华门为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1942年更名为“中华门”。走进中华门,正前方有一座八角攒尖黄琉璃瓦重檐亭。此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无暇亲谒岳神时,在此遥远参拜以了心愿,故名“遥参亭”。亭的檐坊和雀替上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


穿过遥参亭,一条石板路与中轴线垂直相交,路面坎坷不平,有些破旧。这条看上去不起眼的石板路,建于唐代,是东到开封西到洛阳的一条官道。站在这东来西往的古道上,静心凝神,我的耳旁依稀还有千年的马蹄声声,我的眼前仿佛还有往昔的人影重重。


跨过官道,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清朝以前是中岳庙的大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现名。中门上刻“中岳庙”三个大字,天中阁是中岳庙主要建筑之一。


天中阁建筑雄伟,形如北京天安门,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东侧雄狮口中,有一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


出天中阁,脚下是一条500米长的神道。神道又称御道,建于宋代,是古代帝王祭祀岳神时的专用通道,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风貌依旧。



前行,便是木结构的配天作镇坊。它原名叫“宇庙坊”,按古代的五行之说,中岳属土位,土即地,唯地才能配天,故名“配天作镇”。坊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



坊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布”而得名。门前拉起了围挡,正在整修。 



在崇圣门东面有一座古神库,四尊铁人分别站立在神库的四角,所以又称“镇库铁人”。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高大威猛,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艺术珍品,被奉为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



关于这四个铁人,当地流传有许多传说和风俗。传说很早以前,铁人有八个,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岳飞率将士转战在黄河两岸。中岳庙的铁人也摩拳擦掌想参战。一天晚上,他们来到黄河岸边,谁知摆渡的小船只能坐下四人,于是留下四人在岸边等候。未等船返回,天已大亮,庙里的人找到河边,把留下的四人带了回去。所以,至今铁人还是一副怒目而视,壮志未酬的神态。

当地老百姓受传说的影响,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孩子周岁时,都会到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以求得到铁人的庇护,让孩子平安健康。千百年来,铁人在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祈望中被摸得锃光发亮。



崇圣门的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未及大殿,已处在一片参天古树的合围中。苍翠的树,遒劲的树,一列列,一排排,多是两三千年树龄的侧柏。中岳庙内有汉至明代古柏300余株,可谓是古柏博物馆。


这些古柏不但树龄长,且树形奇特,有的冠盖如云,有的虬枝峥嵘。老百姓视之为神树,时有香客在树下虔诚跪拜。漫步林间,只觉灵气十足。

取名于道教“一气化三清”的化三门,也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亦在此次修缮范围之内,绕行之。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两尊高5米的威武守门将军神像,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代重修。


峻极门现存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峻极门前神道两旁是东、南、西、北四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崧高峻极坊位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因坊后即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而得名。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全国现存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额书“崧高峻极”四字,传为清康熙皇帝御笔。坊名源出《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诗句。


继续向北就是峻极殿,此为中岳庙的正殿,又称“中岳大殿”,是历代中岳庙道徒活动的中心场所。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为920平方米。重檐黄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高大雄伟,其形制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相似,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


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的台阶中央镶有精美的浮雕图案,上为“独龙盘踞”,中为“双龙戏珠”,下为“群鹤闹莲”等纹饰。


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东为“御捍亭”,内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漓。


殿内,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相传是用柏树根雕刻而成,工艺精致,巧夺天工。正中神龛中供奉武则天加封的中岳大帝中天王,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龛外侧,塑有两尊镇殿将军,执锤侍立,姿态雄伟。


寝殿在峻极殿之后,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的起居之所,是根据前朝后寝的皇宫制度而建的。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雄伟壮丽。正中供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雕刻精致的龙凤榻上,有天中王睡像,天灵妃坐像,俗称“睡爷爷、坐奶奶”。每到庙会期间,当地不孕的妇女都要来此求子,名曰“拴娃娃”。


院落的东西侧殿是六十甲子殿,里面供奉的是六十位值年太岁。古时以十天干搭配十二地支即生肖属相纪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称为花甲子。道教认为每年均有一位值年神将,也就是太岁主持此年的人生祸福,对于在此年出生的人来说,值年太岁,也就是命运保护神。我也好奇地进去找到自己的保护神。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这是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


看上去这座建筑与庙内其他建筑的风格迥异,花窗、柱子带有西洋风,原来现在的这座黄色琉璃瓦楼房,是民国时期所建,中西合璧,倒也不违合。


坐在御书楼前的高台上,看红墙上似乎写满了激昂与落寞的故事,满院的苍松翠柏默默收藏着千年的春秋,那层层院落、座座建筑,仿佛是一群历史的老人,静谧地肃立,无言地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庙曾经的灿烂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