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人类如何生活?福建这里有答案

 timtxu 2022-06-30 发布于江苏

在考古界,有句俗语,“北有山顶洞,南有奇和洞”,可见龙岩漳平市奇和洞遗址的重要意义。那么,奇和洞遗址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人类如何生活?福建这里有答案

奇和洞遗址内景 来源:闽西日报

其一,奇和洞揭露的文化堆积层从上到下分为9层,连续、完整,保存较好。根据分析,时代从旧石器晚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初、早期(距今1.7万年至7000年前)。这类遗址不仅在福建是首次发现,也是我国东南地区首例,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少见。

据介绍,国际考古界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个课题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人类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范雪春分析说,此前,在世界范围发现的这一阶段的考古遗址大多是单阶段的。奇和洞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能一眼看出从1.7万年前到7000年前人类生活进步的痕迹,具有完整的文化序列,为研究这一阶段远古人群的体质演变和生存状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是史前考古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二,奇和洞揭露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居住面,表明早在距今12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在奇和洞定居,并从事采集和狩猎生活,遗留下大量烧石、烧土、烧骨、灰烬等遗存。

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人类如何生活?福建这里有答案

骨簪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范雪春分析,旧石器时代晚期,全球处于末次冰期的高峰阶段,气候变得寒冷干凉。这迫使第一期先民来到奇和洞,以此为居住场所,抵挡寒冷天气和动物的威胁。他们对洞口大厅凹凸不平并且时而还有点积水的地面进行整治,从河沟捡来了砾石铺成活动面,万寿岩船帆洞的石铺地面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延续。

为了御寒和获取熟食,这些先民还挖塘、筑灶。“很幸运,我们在第四探方发掘,没多久就发现了火塘、灶的遗迹。”曾参与奇和洞遗址调查、发掘的漳平市博物馆馆长黄大义介绍说,奇和洞所在的村叫灶头村,一个地名往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信息,“灶头”村名或许与先民在1万年前就用火取暖、筑灶烹饪有一定关系。

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人类如何生活?福建这里有答案

波浪纹陶片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现代人已经很难还原远古先民用火场景。或可借用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H.L.Movius)对北京猿人用火的生动“描述”,以想象“奇和洞人”的生活日常:用火是他每日生活的常项。他以紫荆的枝条作为燃料,在开放的火塘上烤出肉的芳香。火将温暖和光明带进洞穴,使夜晚的猛兽不敢有非分之想。对他来说,火是珍贵的资产,无边的力量!

其三,奇和洞出土了众多的磨制骨器,有钓鱼用的鱼钩、缝制衣物用的骨锥和骨针、切割用的骨匕和骨刀等,这标志着人类在使用工具上的重要进步。同时,奇和洞出土的装饰艺术品,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早的艺术品,其中又以石质磨制鱼形配饰最为精美。一万多年后,我们凝视这件鱼形配饰,发现钻孔和线条刻划都很优美,反映出先民的才智和制作技术。

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人类如何生活?福建这里有答案

石斧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此外,奇和洞还出土了陶器残件。范雪春介绍说,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步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饮食,人类就地取材,制作陶器,包括罐、釜、盆、钵等。奇和洞的陶器,多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少量陶器表面有粗绳纹、刻划纹、锯齿纹、戳点纹、附加堆纹和红衣陶等,说明先民已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人类如何生活?福建这里有答案

陶釜 来源:福建省文物局

其四,奇和洞第三期文化层出土了3具人类颅骨和部分肢骨,其中一具是幼年个体头骨,较破碎;另外两具较完整的成年个体头骨,将为探讨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转换时期人类体质进化、南北方人种差异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正因为奇和洞遗址的“奇特价值”,名不见经传的奇和洞名声渐响,地位更加凸显。

摘自:福建日报6月27日要闻版「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