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衣书家朱复戡:书法开一代宗风,外孙女成为书协主席

 竹香书屋 2022-07-01 发布于广东

-------------------------------------------

--------------------------------------------

来源:水墨飘香 微信号 gh_010f279dd48e

----------------------------------------------------

Image

朱复戡

....................................................................

朱复戡(1900—1989),浙江鄞县人。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字复戡,以复戡字行。
....................................................................
朱复戡是近现代书法大家,一生致力于金石书画,书法诸体皆擅,尤其是他的篆书于行草书,独树一帜、面貌鲜明,堪称大家手笔。有意思的是,他还是当下书协主席孙晓云的外公。朱复戡在世时名气已经很大,殊不知现在因为后代的显耀,名气更盛了。
....................................................................

Image

孙晓云笔记,记下外公为其刻的印章

说其在世时名气大,并非妄言,当时的艺坛领袖张大千曾这样评价朱复戡:“大千漫游南北,数十年来,所见近代名家书画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熔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

自称一介布衣的朱复戡,有何种从艺经历,其书艺发端何处,融汇了哪些元素,又体现了怎样的美学观念,才能在艺术的长河中赢得如此美誉?

Image

朱复戡书法

Image

交往皆名流


朱复戡经历了少年盛名、中年坎坷、晚年再度辉煌的成长、成熟直至攀登巅峰的从艺之路。他是明皇室后裔,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5岁便在其父指导下开始用毛笔蘸着清水在砖上练字,6岁即习《石鼓文》《说文解字》《史记》等,7岁已能集《石鼓文》写大字楹联。

Image

朱复戡书法

人称“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的海派大师吴昌硕看到他书写的“渔渊散鱼蒸,载道驾鹿车”大字集联后,大为赞赏,亲切地称其为“小畏友”,自此70岁的吴昌硕和7岁的朱复戡成为“忘年交”。

同为浙江鄞县人、时任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的张美翊亦十分关注这位少年才俊,主动提出做他的老师。为了开阔朱复戡的眼界,张美翊利用自己的名望和身份,经常带他拜会康南海、冯君木、沈曾植、罗振玉、徐乃昌、郑孝胥、马公愚等社会名流和文化大家切磋书艺。

Image

朱复戡书法

Image

篆有金石气
单就书法而言,朱复戡篆、隶、楷、行、草诸体兼擅,以篆书及行草书成就最高。寻其源头在于对《石鼓文》的钟爱和追摹,《石鼓文》铺就了朱复戡的书学入门之路。

Image

朱复戡书法

受20世纪初康南海“尊碑抑帖”书学思想影响,朱复戡时刻铭记张美翊缩临石鼓文“必须审定释文,不使稍有罅漏,贻笑通人”,以及吴昌硕“应多刻点周秦古玺、石鼓铜诏、铁权瓦量,以打好根基。你有这样的根基,更应取法乎上”的谆谆教诲。

观其篆书特别是金文作品,既具金石韵,又有书卷气;既具画面感,又有书写味,用笔有强烈的形式感,尤其是起笔、收笔处如枪似戟,如箭似钩,力能扛鼎,雄强劲健;线条苍劲,墨色厚重,堪称近百年来“金文大篆第一人”。

Image

朱复戡书法

有学者将他的金石书法艺术审美观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密厚”“变化”“飞动”,可谓恰如其分。

金石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贯穿朱复戡的一生,金石气象成为朱复戡终其一生的艺术总体风格和美学特质。

Image

朱复戡书法

Image


以篆入行草
朱复戡青年时代便崇尚“二王”法书,除每日临习《戏鸿堂》帖外,还深入研究、考证《淳化阁帖》和《十七帖》中张芝、王羲之的传本书迹,并兼学章草、颠旭的狂草。

40岁以后更是由碑及帖,在《澄清堂帖》《馆本十七帖》等法帖上下功夫,但只遴选出“二王”字帖中较好的字,对于结构形态稍差的字则不予采用。

Image

朱复戡书法

至50岁前后,先后题跋《澄清堂帖》《馆本十七帖》共计50余则。题跋中辨论真伪,考证史实,涉猎丰富。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复戡总结毕生所学、所感、所悟,创作完成了《修改补充草诀歌》《草书千字文》等草书经典著述,主要目的是因为“原书写的是'知其然’,我只补充一些'所以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就可以融会贯通、机动运用了”。该书是朱复戡集草书理论与艺术实践为一体的旷世之作。

Image

朱复戡书法

朱复戡行草书所走过的由碑及帖,进而碑帖相融、独具面目的创作道路,以及所特有的规矩性、金石气、学术感、实用性是对书法创作特别是“二王”传统的突破和开创性贡献。

Image


结 语

清朝中晚期及民国,如果一位书家对金石文化没有辨识与利用能力,就仿佛没有掌握进入那个时代书法文化的密码一样。

Image

朱复戡书法

....................................................................

“浸淫于兹年复年,怡然自得忘岁月”,朱复戡这句作于1982年的《白头吟》诗句,正说明其在金石古欢的愉悦中,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书家使命,也成就了一代金石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