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揭秘五脏本脉:脾脉代

 阴阳五行168 2022-07-02 发布于宁夏

图片

《素问》:脾脉代


   在临床脉诊中,五脏皆有其本脉,诊其脉则可知何脏为病。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何为代脉呢?传统28脉解释为:脉来时有一止,主五脏元气亏虚不足之症。”
  但《素问宣明五气篇》的五脉,是五脏在春夏秋冬四时正常的脉象,而并非指的是病脉。所以“脾脉代”的代脉并非指的是“脉来时有一止”的主病之脉。

  代为脾脏之本脉,那么何为代脉呢?
  笔者认为:脾不主时,寄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春之辰月、夏之未月、秋之戌月、冬之丑月月后十八日,四季共合为七十二日,乃脾土所主之时。所以土旺四季,土合四象,土为五脏之母,居中以灌四旁而化生五行。正因为土合四象,那么脾土之脉必随四季之气的变迁而更代。

  脾胃居中,胃为六腑之大主以统在上之天道,脾土为五脏之母总任在下之地道,其余东南西北之金木水火各阴阳之脏腑拱卫脾胃之中,是为天地东南西北之六合。脾脉为缓,胃脉为和,天地阴阳和合则四季之脉必兼缓和。脾胃为诸脏腑之父母,故四时五脏之脉来必兼和缓,是为常人之脉。

  常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春之脉来,万物始生,人气柔弱缓和,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是为弦而柔缓;夏之脉来,阳极阴生,万物盛长,气血壅盛,脉气来盛去衰,是为钩(后世所言洪)而缓长;秋之脉来,万物收成,阳气内入阴气外浮,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而和缓;冬之脉来,阳气合藏阴寒外盛,故其气来沉而坚,故曰石而沉缓。

  故脾脉缓,随四季而更代,春曰弦缓,夏曰洪缓,秋曰浮缓,冬曰沉缓,如是者,命曰平人。此为脾脉代也。

图片

《素问》:代则气衰

  《素问.玉机真脏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此处“代则气衰”,依旧与脾脉代相关。

  《灵枢根结篇》云:“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营五脏之精者,五脏之母脾土之气也。脾土主太阴,营气者来源于太阴之精,卫气者源于太阳之气。脾气充足,则五脏皆受气而得营血养其有形之脏器。五十营者,五脏皆得十营之气,合为五十,十者,《河洛》脾土之数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凡持脉,“动数发息,必满五十”,脉搏来五十而无一止,则脾土太阴气盛而能营五脏之精;若四十一止、三十一止、二十一止、不满十动而止息,皆脾胃中气真元大虚,命不久矣,其脉“乍数乍疏也”。

  “乍数乍疏”何脉也?即脾土胃气将绝之真脏脉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故代则气衰,实脾土之胃气大衰,不能哺乳五脏之精而现脾虚之病理性的代脉。乍疏乍数之脉,为脉象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多见于病情危急之时。

图片

《伤寒杂病论》之代脉

  《伤寒论》之代脉,其本质依然为脾土之病脉,其方以主入脾土的炙甘草为方名乃其明证也。

  《伤寒论》:176.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复脉汤,复脉中亏虚不足之营血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皆味甘而养五脏之营血也。

  此方以炙甘草汤命方名,炙甘草为太阴脾土之正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此方甲己化合土,真土生真阴,滋养群生,化育万物,乃补养脾土阴阳精气之正方也。
  《周易坤卦》“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即言此也!真夺天地阴阳造化之功也,其中奥旨,择日细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