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静夜思》惨遭篡改,原作才是精品?诗中的床也不是睡觉的床

 qiangk4kzk8us4 2022-07-02 发布于云南

那首经典的《静夜思》的改编,不少文学创作的大家提出疑问,认为原作才是精品符合当时的情景,也有学者认为改编后更科学合理。唐玄宗在位时贞观之治时期,李白在一个扬州旅社,月明星稀的夜晚,远离家乡,思想之情油然而生,李白有感而发,便写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静夜思》。

古诗,涵盖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延续华夏历史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提供着精神滋养。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下,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生活方式,居住条件,行为习惯等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也就导致了古代与现代的思想观念产生差异,对同句话,同首诗产生不同的意见。

在后人对前人古诗进行修录整合的过程,会根据个人的想法对古诗进行修改。就连被尊为“诗仙”的李白所创作的古诗,也难逃被篡改的命运。

那首经典的《静夜思》的改编,不少文学创作的大家提出疑问,认为原作才是精品符合当时的情景,也有学者认为改编后更科学合理。

李白的创作经历

自古,文人墨客就对月亮情有独钟,创作诗歌往往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是想念,或是苦闷,无数复杂的情感被溶于月亮之中,留下许多流传千古,被后人广为传颂的佳作。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仙并称,可见李白的文学造诣之高,才华横溢,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才子。

李白和月亮相遇,自是少不了名篇佳作,但与月亮有关,知名度最高的,那便是一首《静夜思》。

李白生性洒脱,爱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疑是道无形的屏障,拘束着他放荡不羁的灵魂。他的豪迈直爽,无疑得罪了不少朝廷上的高位。官场虽然失意,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达到巅峰,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唐玄宗在位时贞观之治时期,李白在一个扬州旅社,月明星稀的夜晚,远离家乡,思想之情油然而生,李白有感而发,便写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静夜思》。

李白创作的这首《静夜思》,短短四句,却道尽了远在他乡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便是大家之作的精巧,让人产生同理之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诗的内容简单易理解,但诗意却让人体味不尽。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之下,李白孤独的身姿,深刻体会到李白抬头望向月亮那一刻的思乡之情,低头看着地面的孤独之感。

版本的改编

《静夜思》被收录在小学生课本里,也算是小朋友古诗界的启蒙老师了。只不过让人感到惊异的是,我们从小学起,张口便能吟诵的这首诗,在几千年来,经历了多次改编,现在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静夜思》并非是李白的原创之作。难道李白的《静夜思》惨遭篡改?

首先要想知道这首古诗的改编,我们就得了解一下古诗的原作: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了解完原版,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与我们所学的,只是两个字发生了改变,“看月光”变成了“明月光”,“望山月”变成了“望明月”。

古诗的改变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经过反复推敲,细细琢磨,才落笔成诗。要知道,改编古代大家的古诗,更是一种挑战,一个字的改动,便会引起学术界的质疑。

历史上,《静夜思》被篡改的次数很多,较为重要的,有三次修改。第一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收刊于《万首唐人绝句》,赵宦光等人将第三句中的“望山月”改为“望明月”。

第二次修改在清康熙时期,在民间刊行的《唐诗别裁》中,沈德潜将第一句的“看月光”改为“明月光”,第三句仍是“举头望山月”。第三次修改在清乾隆年间,孙洙在参考前人的修改经验,结合两次修改,最终敲定现在广为流传的版本,收录于《唐诗三百首》。

经过数次修改,人们会疑惑到底什么时候,哪一篇才是原作。由于宋朝的朝代离唐朝较近,且宋朝的文人在收录编纂时,十分重视原创。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宋朝的版本最接近真作,也是最准确的。

科学合理的解释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原创才是精品吗?其实,不然。古诗的篡改,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改的,尤其是对于李白这样的古诗界的“神”,更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允许被改编。很明显,改编后的古诗,更流畅,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改编古诗,需要科学合理地解释。原诗中“床”,让不少能人义士提出了疑问,成了争论和异议的焦点。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默认诗中的床就是睡觉的床。

最早提出疑问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认为如果诗中的“床”是睡觉的“床”,那么地下结的霜只能在屋内,这说明秋天的夜晚,温度极低,李白恐怕早已被冻死在床上。再加上如果这个床是睡觉的床,那诗人在抬起头和低下头的举动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诗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这个疑问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于是,经过后人的不断探讨和研究。广为流传的有五种说法,一指井台;古代的井台是

方的,夜晚在外面也更容易看到结霜,符合诗中的情景。

二指井栏;古代为防止人掉进井里,便设置了井栏,成方框状,也被称为银床,可见井栏和床有一定的联系。由此推断,当时李白在外面,看见方形的井栏,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

三是“床”通“窗”,是床的通假字;因为如果在窗户边往外看,便能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低头看见地上的霜,符合诗中的情境。

第四种说法就是“床”指坐卧的器具;这里取诗中的本义,就是古代的坐卧的工具。五指古代的胡床。古代一种可折叠的坐具。作者拿着器具,在庭院内,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起自己的家乡。关于这五种说法,各有合理之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创作本就具有主观能动性,没有严格界定的标准,前人的创作,经过后世的不断改编,学者的探讨,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期冀于古诗更加出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