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格走廊”:喷气时代的首次碰撞!(下)

 长弓有心 2022-07-04 发布于广东

本文作者:大兵

文章图片1

“中国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空军强国之一!”

何谓“米格走廊”?

1951年初至1953年停战期间,在中、苏飞行员联手奋战下,朝鲜半岛清川江以北、鸭绿江以南空域纵深宽度约150公里的范围内曾临时掌握着制空权,被美国空军称为“米格走廊”;当时“联合国军”空军司令部曾向前线部队下达禁令:非战斗机部队在无护航下,不得进入该空域!

注意:“米格走廊”并非地理划分,而是一个历史名词、是军事概念!

文章图片2

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误区——中、苏飞行员只能控制这处狭长空域的制空权是因为米格机航程太短…

其实恰恰相反,米格15的机身轻巧、“厚”机翼载油系数大,内油航程约为1200公里,翼下携带两个副油箱可达1800公里;而美军当时装备的F86A/C型使用和米格15差不多同等推力的发动机,却机身略重、选择了阻力相对较小的“薄”机翼,内油航程只有1060公里,带两个副油箱后为1700公里。

请注意:中、苏空军是在防区内作战,而美军是从朝鲜半岛南部起飞而来,论交战区域的滞空时间,米格15远大于F86!

文章图片3

▲早期型F86带的是一种不可空中抛弃式副油箱,在米格15面前这点“死重”也是要不得。

其实“米格走廊”之所以被限定在如此狭窄的范围,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其一,苏联空军并没有明确参战,而志愿军的米格15也不多,双方联手的实力相对于美国空军的参战规模也只能争夺局部的制空权,需优先保障后方补给线的安全。

文章图片4

▲当时参战的苏军人员全部要求着中、朝服装,不准讲俄语,不许携带可能暴露身份的个人物品...

其二,当时苏军最好的P20地面预警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150~200公里;这也显示了中、苏联合空军在作战指挥上严重依赖地面雷达引导的特点。

文章图片5

▲图为P20预警雷达接收机。

从1951年初开始,为了保护后勤补给线,首批刚刚完成米格15转换训练的志愿军空3师、空4师就已经陆续进驻安东机场。而本来在东北境内负责防空任务的苏联空军2个航空师也随同他们的志愿军学员一同前往,加上朝鲜空军的少量米格15,一时间云集在鸭绿江畔的米格机达到250架的规模。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早期入朝参战的中、苏飞机都统一使用朝鲜空军涂装。

“米格走廊”真正的空中争夺发生在5次战役结束后的1951年夏末:

“联合国军”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对中、朝后方发动“空中绞杀战”,中、苏联合空军(朝鲜当时的空中力量可以忽略)则予以坚决回击!其中8月下旬,美军共出动2900个架次、9月份超过3100个架次、10月达到4000余架次、最高峰时的11月为8340个架次…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在朝鲜半岛的大部分空域,美军牢牢掌握着制空权。

苏联空军在7月上旬的零星接触中就已经首开记录,志愿军则是在9月下旬参战,并且连续三天都展开了双方投入上百架的大规模空战,战果在40架左右;自身损失也不小,首开志愿军击落F86记录的空4师飞行员刘涌新就在战斗当天牺牲,几乎是拼了个同归于尽…

文章图片10

最典型的战斗发生在1951年10月23日,美军8架B29轰炸机在47架F84“雷电”战斗轰炸机的护航下,遭遇中、苏空军40多架米格15拦截——轰炸机群几乎团灭,护航的“雷电”也有损失,未完成轰炸任务。而为该机群提前扫荡战场的31架F86也被更多的米格15(至少60架以上)牵制在别处空域,未能起到有效的支援。

文章图片11

▲美军当时另一种主力喷气机,F84“雷电”由于米格15的参战彻底沦为了战斗轰炸机。

此战也被美军称为“黑色星期二”,在这之后他们只得从本土调来更多的F86以对抗米格15。“联合国军”总部也终于意识到:虽然美军掌握着空中力量的绝对数量优势(海、空军各机型约1200架),但在中、朝后方志愿军则拥有着米格机“质量优势”。

那里,是不得擅闯的“米格走廊”!

文章图片12

1951年12月,由于米格15造成的空中损失难以承受,美军发动“空中绞杀战”的频次又降回到整月5300架次规模。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维在次年2月承认“对中、朝补给线的封锁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而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的范登堡上将则说出了本文开头的那句话。

文章图片13

▲朝鲜战争也让螺旋桨航母舰载机迅速淘汰。

但对这番说辞也应当辩证地看待。

其实限制米格15局部制空权的,还有一个不能言说的原因:苏联政府禁止他们的飞行员靠近“三八线”作战,也不得接近海岸线,以避免被击落俘虏…

虽说苏联飞行员参战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美、苏双方谁也不愿冒着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捅破这层“窗户纸”。实际上美军情报部门在一开始的战斗中,就监听到了空中通讯频段中有人说俄语!但这件事情被作为高度机密压了下来,甚至向前线飞行员下达了禁止越过鸭绿江以北的禁令——因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防空任务主要由苏联空军承担。

文章图片14

随着双方空中交战规模的扩大,“驾驶米格15的飞行员里有蓝眼睛的家伙”这件事在前线美军飞行员中已经瞒不住了。这才有了美国政府高层密集发声,把“功劳”全算在志愿军头上的说辞。而美军飞行大队停止回日本轮换也与此有很大关系——不仅仅是发生在“米格走廊”的激烈对抗已经离不开这群开F86的家伙了,更重要是管住这帮人的嘴,别在后方酒吧、妓院里胡说八道了!

文章图片15

▲当时美军在朝鲜装备F86的主要是第51战斗机联队——机身上拉着两道鲜明的黄线。

文章图片16

▲另外还有“三条杠”的第4战斗机联队——这帮家伙在二战时的总战绩过千架!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生的志愿空军通过和苏联教官并肩作战,对阵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一夜之间”确实积累起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其中令美军飞行员惊叹的“呦呦”战术就是中、苏飞行员结合米格15的特点,在实战中发明的——

利用米格15的升限比F86高1000米,且垂直加速性能更为优越,采用不同高度“四四制”的编队巡空模式,对阵美军的同一高度大编队。无论哪个空域的四机组遭遇敌机,头顶和脚下的其他机组都会立刻俯冲或垂直拉起赶过来支援,利用速度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而且是一击脱离,保持在垂直面上运动,不断在势能和动能之间转换,让美军飞行员即使想反击也限于F86的飞行特性难以下手!

文章图片17

多年之后,那位发明了“能量空战理论”的约翰·博伊德依旧感慨当年在朝鲜空战经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启发...

文章图片18

而经历过二战洗礼的这帮美国飞行员也不是盖的,据说他们中很多人因为飞行时数太多,纯氧吸得脑门都秃了。面对中、苏空军的的垂直机动战术,他们很快总结出了“剪刀滚”的反制战术——

一旦发现米格15向自己俯冲下来,立刻侧身兜大机动转弯摆脱,这时候米格驾驶员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保持垂直机动,等于放弃攻击;要么改平切外线利用速度优势继续追击。如果选择后者的话, F86的僚机就能充分发挥盘旋机动的优势跟上来,形成米格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而追击的米格一旦在水平缠斗中坚持不住,放弃前面的“蝉”,又会马上被“猎物”反切回来和“黄雀”一起,遭遇交叉射击!

文章图片19

因此,中、苏飞行员往往在交战中抱着“宁死不能退”的决绝心态冲向敌F86集群——这场喷气时代的首次碰撞、也是最后的大规模枪炮对决,对双方来说都进行的异常惨烈!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后记:

1984年,时任解放军空军副司令的王海将军,在访美期间受到了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的热情接待。后者解释自己在朝鲜空战期间曾服役于第51战斗机联队,并且和将军在空中交过手(王海当时在空3师)。

王海反问:是机身上画着两条黄线的那个飞行队吗?这支部队的飞行员都很厉害啊!

加布里埃尔则开玩笑:我被击落过一次,不会是你打下的吧?

王海大笑:你们要再来侵略,我还把你打下来!

文章图片22

这就叫尊重源自实力。

多年后回顾朝鲜空战,来自苏联空军的帮助当然无可辩驳,但志愿军空中力量在战斗中成长壮大的成果更明显:1988年空军授衔的32位高级将领中,有16人参加过朝鲜战争,其中14人是飞行员,他们在朝鲜取得的总战绩是53架——已经超过了肩膀上的将星总数!

“米格走廊”打出了一个新的空军强国…

文章图片23

(本期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