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定程度上,做事拼的是心态,做成事拼的是谁有好的心态。 ——晰瑞 ![]() 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曾经在“百家讲坛”上讲过,有些人之所以对时间没有畏惧,是因为正在成长期,是处在所谓的“一天比一天强”的阶段,到了他这个年纪,就是“一天不如一天”,那时候就能明显感受到时间的压力。 《百年孤独》里面也说你跟死亡之间隔着父母,所以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 我们当下,随着信息泛滥,人们焦虑与日俱增,所谓“死亡”的大命题,更多的是某个点上的考虑,可能是生病住院时候的思考,可能是亲友离世的残念,大多时候,我们焦虑的是生活中的琐碎和工作上的木然。 想成就一些事情不容易,想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管理自己很难,能够放平心态做到张弛有度的毕竟是少数。 看看身边的人,有的人纠结于钱财的多少,其中有现实需求,也有额外的欲求,有的人彷徨于知识的填充,有个人的,也有子女的。 我们似乎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些所谓的终极命题。 之前也说过,这样没有错,因为有欲望才有动力,因为有需求才有发展,大多时候没必要做过分的克制,但是想要成事,必须要管理好这些情绪,不能任由其肆意扩张,野蛮生长。 怎么办?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 做到不着急,并不是让你我在做事的过程中拖沓,而是不过分执着于结果,所谓“事缓则圆”,急功近利,最终功败垂成。 并不是谁都有侦探剧里面那些侦探们三天破案的能力,其中我们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在不断校正着自己的情绪。 不知道你是否也想过,那些“着急”的压力有可能是你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或许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高估,也或许是对于结果的执着,在行进过程中,我们太想要一个成绩来证明和安抚自己,最终这些期望成为了开始的压力和随之伴生的着急。 任何事情都有转圜的余地,无论事情进行到何种程度,只要还在继续,做到尽心尽力即可,把自己逼的太急,有可能废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便是在一次事件中,大力出奇迹,完成了它,我们能否保证在下次的事情中还能有这般体力和脑力呢? 当然,对于一些陌生的事情,也不要怕,鲁迅说“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谁都是第一次生而为人,人间千般,都是第一次经历,因为没有前世的记忆,所以难免有所生疏。 对于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需要尝试,其中有可能花费的时间,但没有结果,有可能付出了精力,却没有成绩,还有可能,倾尽所有,最终还被人鄙夷。 ![]() 这时候,不妨把情绪打开一些,无论结果怎样,把这样的事情当做一次修行,生而为人,你我都在人间摸索。 这条路上,你我相伴却不同途,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寻觅中进行着自己有且只有一次,唯一却多彩的人生,没有雷同,也没有相似,所以,谁都没有资格说谁的人生是失败的,除非你自己先败下阵来。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后来的后来,我们能更真切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随着后来的成长,有些价值观和方法论总会在不自觉中形成自己的处世态度,无关好坏,却再也不似当初,那些少年的干净和单纯,一去不返,最终成人,却再也不能直面“生而为人”。 所以,不要怕,你第一次见那些事情和那些人,同样的那些事情和哪些人也是第一次见你,你不害怕他们,才能有效率的跟他们相处。 诚然,做到上面的两点很容易,但是要做到“不要脸”很难,这里的“不要脸”是并不是说为人处世要无底线,去阿谀奉承,去巴结,去“降维攻击”,而是说在过程中,我们不能拘束,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态度,更要有耐心。 ![]() “不要脸”是放下身段和面子,要“不耻下问”,要“能屈能伸”,判断“不要脸”层次高低的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即事实是怎样的。 一个人明明龅牙麻子斗鸡眼,你非要当面夸人家是个美人,这是真的不要脸,对于那些非事实的呈现,既不会让当事人舒服,也不能证明其情商,当我们看到这些人,或者要跟这些人共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有时候糖衣爆弹里面也可以鸩毒隐含。 当然“成事”里面还给出了另外的三个建议,所谓的“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相比来说我更喜欢“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归根结底,方法是死的,我们需要经历的事情很多,知道方法只是一个开始,怎样在知道以后有效的执行才是关键. 自古以来,很多道理和方法并没有那么深奥,知道的人也很多,但作为一个想要成事的人,一个想要自我修行的人,一个想在管理方面有所成绩的人,是需要把一些方法落到实处的。 在技法训练上,一个广告词说的好“视频看百遍,不如上手练一练”,重要的还是动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