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元明 | 素情自处 问梅消息——陈豫钟隶书“多识若农”联

 青木森森 2022-07-04 发布于北京

素情自处 问梅消息

——陈豫钟隶书“多识若农”联

■薛元明

  对于“西泠八家”的关注,常常作“切片式”分析,其各自的诗、书、画、印创作被分割开来。殊不知,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宝库,谈印章、谈书法、谈绘画以及其他,分而述之,最终要综合为一,否则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难免会以偏概全。陈豫钟楷书印款极为工秀,并善于摹制商、周款识,意与古会,古意盎然。史载陈豫钟能累千字于一款。他刻款就像写字一样,单刀刻就的长款具有隋唐风韵的小楷,精整秀美,通篇神完气足,是其书法功底深厚的见证。

  “西泠八家”并非完全职业化的书家和印人。今天职业化,有人理解为以艺混生活,似乎变成纯粹的手艺人了,书、印也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行当了。而在当时,所谓的职业化,类似于今天的专业化,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也可以变现,但不能以此为主要目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西泠八家”的时代,我们所看到的书家、印人,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粹书家,他们涉猎的门类广泛而丰富,他们做官,他们喜欢田野调查、访碑寻友,游走于艺术圈子,生活远比现在的职业印人更为滋润,也更为从容。今天的专业和职业,越来越单一,分工明确,定位精细,却难再现“通才”。需要指出的是,“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见识、学识的融会贯通。

  以陈豫钟为例,今天多半以“西泠八家之一分子”来看待他,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侧面,陈豫钟出身金石世家,所藏颇丰,所以能够打下扎实的金石基础。另外,陈豫钟精墨拓,收集碑版拓片达数百种,又喜收藏古印、书画、砚。言及至此,就可以知晓“通”的价值了,只有在“通”的基础上才能强调“专”的必要。“通”不是全,更不是为全而全,而是自然生发,在个人才能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开拓,否则专业就成为“专门狭隘的业务”的简称了。

  陈豫钟篆书习李阳冰法,世所罕见。隶书也不常见。“多识若农”为少见的九言联(如图)。用笔沉稳厚重,结字缜密,多为正方或略扁方,略见“馆阁气”。上联“往、行、德”三字皆为双人旁,变化少,上联“前”以及下联“农、服、力、乃”四字,皆有放纵之笔,缺少变化,单调一些。换一个角度,陈豫钟在意的是气度、气格,而不是注重笔法轻灵之变化。此联未见书写时间,考虑陈豫钟去世较早,故此联的书写时间再迟,也可算作他人生中期的作品吧?对于陈豫钟而言,则有少见的沉稳与老练。史料记载陈豫钟隶书受黄易指导,从作品来看,明显受到翁方纲、桂馥等一路风格的影响。碑版收藏和考据,对其书风的严谨有一定的塑造作用,随机性的成分少了。


图片

陈豫钟 隶书多识若农联

  话说回来,“馆阁气”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评价。陈豫钟所处的时代,读书人大多写得一手“馆阁体”,细究还是不一样。“馆阁体”不仅仅只是千篇一律、千字一面、千字一笔的状况,还包括庙堂之气。“西泠八家”的作品之所以一时间呈现繁荣之势,就在于作品的艺术面貌多元包容,丁敬隶书有逸气,黄易有学者气,陈鸿寿有文气,钱松有金石气,陈豫钟则有庙堂气。“西泠八家”能够做到同声异气,君子和而不同,妙在有共同审美的前提下,各有所持。

  从取法的角度看,要强调书家“眼高手高”,而实际情况大多数是眼高手低,如果深入探讨,其要旨在于,所见要广要多,于各家长短知之甚深,在审美上要包容,因为不仅隶书,每种书体的精品都是层出不穷的,需要书家见多识广,胸罗万象。从取法而言,书家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也就是“偏激”之举,很多艺术风格与审美可以欣赏,但未必就适合自己,所以书家在学习创作中必定会有取舍,此乃“高低”之真义所在。见得多、站得高,等于“博”,博览也是“博”,专意取法、集中精力、有的放矢很关键。陈豫钟认为创作要循序而进,他在“赵辑宁印”和“素门”连珠印的边款中说:“书法以险绝为上乘,制印亦然。要必既得平正者,方可趋之。盖以平正守法,险绝取势。法既熟,自能错综变化而险绝矣。予近日解得此者,具眼人当不谬予言也。”这是他37岁时的印语。就他自己来说,却来不及出险绝而浑脱变化,就在45岁时告别了人世,真的很遗憾。

  陈豫钟和陈鸿寿并称为“二陈”,足见其艺术实力。据实而论,陈鸿寿今天的名气远比陈豫钟大,主要原因是陈鸿寿在紫砂壶方面有开拓之功。就书法本身来说,陈鸿寿隶书风格夸张,字态活泼,更易于为人所喜爱而接受,陈豫钟隶书风格朴实,端庄稳健,给人感觉不足为奇。还有一层原因,陈豫钟去世太早,其隶书作品流传太少。艺术史中的并称,创作上既有相近者,也可以相反,但不管如何,一定要有差异性存在,要在时风中有自己的创造,关键是要有原创的思想和宗旨。难能可贵的是,陈豫钟强调全方位的修养,恰如其“莲庄书画”印款所云:“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仿,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

详见2022年6月29日《书法报》第25期封4

转载自书法报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