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阙特勤碑》突厥文部分注(一):东突厥与西突厥灭亡原因浅析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后突厥

《阙特勤碑》里的毗伽可汗是后突厥时代的汗王,与上一任默啜可汗实为侄叔关系,但是毗伽接手时杀死了前者,这也能看出即便是近亲之间也充斥着血腥争斗;默啜败亡时铁勒诸部都与唐联合反叛突厥,这也证明了笔者前面对突厥官职权力重大的背景原因猜想——突厥下属诸部极不稳定,只要有联合的机会,随时都会叛乱。因此授权之大反过来说明实际上突厥在各部的统治稳定性极差。

阙特勤与毗伽可汗之间的友谊实际上就是类似于基辅罗斯在雅罗斯拉夫之前历任大公坚持的宗法“顺序制”,即宗法集团集体统治的原则的体现。他们兄弟俩之间的团结绝非简单的手足血浓于水的感情,而是重大的利益同盟。阙特勤之所以到处冲杀,为毗伽赴汤蹈火,也是这个原因。第一突厥汗国时期留心统一突厥和东西突厥史的读者会发现,突厥汗位的继承并非父死子继,而是主要以父叔两系间交替继承为主要特征。

这里目的就在于保持突厥中央部落的分封虽在继续,但是通过汗位的交替享用,使两支王族得以长久地“集团统治”,保持对其余部落集团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厥内部的顺序制实际上是波立联邦共和与罗斯顺序制的糅合,兼有两者的特点。当然,这种稳定就像橡皮筋一样是有弹性限度的,一旦有了更好的筹码,他们一定会脱离这个结构而依附于另一个结构。东西突厥的分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突厥与匈奴在历史结构上极其相似

很多人夸大了杨坚父子的离间作用。如果没有别的稳定且大得多的利益,谁会放弃旧有契约呢?东西突厥分裂的根本原因不在隋朝,而在国家形态的转换从“头人-附庸”的地缘部落集团为单位的游牧社会向“南财北军”为主要特征的农牧混合型社会转型。而这种国家即后世的“绝对君主制国家”——军役贵族与经济精英相互掣肘的“裁判式集权”模式,必须在农业世界混乱无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突厥之所以失败,就在他面对的不是辽所面对的五代,而是盛唐;匈奴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面对的不是北魏所面对的十六国,而是强汉。突厥的扩张体制,笔者之前已经说明过,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突厥若想维持草原的统一就必须扩张,否则就会土崩瓦解。

在农业世界,突厥扩张遇隋受阻,但是松散的西域诸国就很容易被突厥吞并了。这样“南财北军”的关系雏形就形成了——汗庭为核心的东突厥与西域、河中为核心的西突厥,前者(东突厥)为军役贵族集中区,后者(西突厥)为与西域弟煮结合的经济精英集中区。但是西突厥也有军役贵族,本身就可以构成“南财北军”,东突厥不但不会增加西突厥的对当地弟煮的筹码,反而会抢饭吃,会控制西突厥。西突厥的贵族与东突厥的贵族之间原本的兄弟系共和就难以维持了。

当西突厥分裂出来,东突厥的局势就更加紧张了——他的扩张对象只剩下难啃的隋唐王朝了,容易咬的西域与昭武九姓已经被西突厥吃掉了。东突厥不仅要啃硬骨头,还要面临旧有的部落集团叛乱的威胁——而且情况更糟糕,因为号召各部联合叛乱的资源有了——力图翦灭突厥的唐王朝。这在《阙特勤碑》中也有所体现。东突厥比西突厥的权力结构更脆弱,630年东突厥灭亡,657年西突厥灭亡也印证了这一点。西突厥的失败则是汉唐小农兵合一体制对三角结构军事资源动员优势的体现,类似于秦对六国的优势;当然,中原的物质条件也远比河中、西域强,因此这一动员能力差距被大大增强,唐朝灭亡西突厥就不足为奇了。#西伯利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