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关节损伤 Lauge-Hansen 分型够用吗?

 天道酬勤更努力 2022-07-05 发布于云南


图片

骨折分型是分析骨折致伤机制、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最科学、简单、实用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踝关节的 5 种分型分类方法,并探讨这些分型的局限性,供大家参考。


踝关节损伤概述


踝关节的损伤可以由直接暴力引起,但更常见的是间接的旋转、水平及轴向暴力所致。

暴力常造成距骨从踝穴中脱出,导致踝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且常合并踝关节骨折。

图片

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 3.9%,治疗目的为恢复关节正常解剖结构,为早期活动提供可靠稳定性。

稳定的无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疗,而不稳定的移位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佳,从而得到解剖复位与可靠固定。



踝关节的解剖及运动机制


踝穴的稳定性有赖于骨的形态结构和骨韧带连接系统。

踝穴由胫骨远端关节面、腓骨远端关节面和距骨关节面组成,而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下胫腓复合体(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韧带)、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以及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浅层胫跟韧带,深层胫距前、后韧带)。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当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时,距骨均与整个踝穴的关节面紧密接触。这种紧密接触对于踝关节负荷的均匀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踝关节的平整性并不是通过铰链运动来维持,而是通过在背伸及跖屈的各个位置上距骨的旋转加上滑动,以及腓骨的平移来维持,踝关节跖屈时距骨内旋;背伸活动导致距骨外旋及腓骨向后外侧平移和外旋。


踝关节的分型


1、按单纯解剖位置分类

① 单踝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② 双踝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③ 三踝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Lauge-Hansen 分类

① 旋后外旋型 (足跖屈、内翻位):

  • Ⅰ°: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或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

  • Ⅱ°:Ⅰ° 加外踝在下胫腓联合水平的冠状面斜行骨折,骨折线自前下方向后上方呈斜形;

  • Ⅲ°:Ⅱ° 加后踝骨折,后踝多为撕脱骨折,骨折片有时可波及胫骨下端关节面的 1 /4 或 1 /3;

  • Ⅳ°:Ⅲ° 加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此型可有下胫腓联合分离,但不如旋前外展型明显。

图片

图片来源《骨科学》

② 旋前外旋型 (足背伸、外翻位):

  • Ⅰ°: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内踝骨折线呈斜行,在矢状面上自前上斜至后下;

  • Ⅱ°:Ⅰ° 加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断裂;

  • Ⅲ°:Ⅱ° 加外踝上方 6~10 cm 处短螺旋型或短斜行骨折;

  • Ⅳ°:Ⅲ° 加下胫腓后韧带断裂,导致下胫腓分离,或下胫腓后韧带保持完整,而形成后踝撕脱骨折,同样也发生下胫腓分离。

图片

图片来源《骨科学》

③ 旋后内收型(足处于旋后位):

  • Ⅰ°:外踝韧带断裂或外踝撕脱骨折,外踝骨折常低于踝关节水平间隙,多为横行骨折;

  • Ⅱ°:Ⅰ° 加内踝骨折,骨折线开始于踝穴内上角呈斜行斜向内上方,常合并踝穴内上角关节软骨下方骨质的压缩。

图片

图片来源《骨科学》

④ 旋前外展型(足处于旋前位):

  • Ⅰ°:内踝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内踝骨折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以下;

  • Ⅱ°:Ⅰ° 加下胫腓韧带部分或完全损伤,其中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也可表现为胫骨前结节撕脱骨折,下胫腓后韧带损伤也可表现为后踝撕脱骨折,此型可出现下胫腓分离;

  • Ⅲ°:Ⅱ° 加外踝在踝穴以上部位的短斜形或伴有小蝶型骨片的粉碎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骨科学》

3、Danis-Weber 分类

① A 型骨折:

是由内旋和内收应力所致的平胫骨下关节面或其下的外踝横行骨折,伴有或不伴有内踝斜形骨折,可伴有后踝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坎贝尔骨科学》

② B 型骨折:

是由外旋应力所致的外踝斜形骨折,骨折线始于前内侧面并向近侧延伸至后外侧;可伴有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或撕脱、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80%~90% 的外踝骨折可以包括在 Danis-Weber 分类 B 型范围内,可伴有后踝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坎贝尔骨科学》

③ C 型骨折:

  • C1 型为外展型损伤,即下胫腓韧带断裂及其近侧的腓骨斜形骨折;

  • C2 型为外展外旋型损伤,即腓骨更靠近侧的骨折和更广泛的骨间膜撕裂。

C 型损伤可有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可伴有后踝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坎贝尔骨科学》

4、踝部骨折的 AO 分类

① A 型(下胫腓联合远端损伤):包括:

  • A1— 单纯腓骨骨折;

  • A2— 合并内踝骨折;

  • A3— 合并后内侧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

② B 型(经下胫腓联合部损伤)包括:

  • B1— 单纯腓骨骨折;

  • B2— 合并内侧损伤(踝或韧带);

  • B3— 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

③ C 型(下胫腓联合近端损伤)包括:

  • C1— 单纯腓骨干骨折;

  • C2— 复合型腓骨干骨折;

  • C3— 腓骨近端骨折。

图片

图片来源《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

5、Ashhurst 分类  

①外展型:

  • Ⅰ 度:单纯内踝骨折;

  • Ⅱ 度:内踝骨折伴腓骨骨折;

  • Ⅲ 度:胫骨远端骨折和腓骨骨折。

②外旋型:

  • Ⅰ 度:单纯腓骨骨折;

  • Ⅱ 度:腓骨骨折伴内踝骨折或内侧韧带损伤;

  • Ⅲ 度:在 Ⅱ 度骨折基础上,暴力继续作用致后踝骨折。

③内收型:

  • Ⅰ 度:单纯外踝横行骨折;

  • Ⅱ 度:外踝骨折伴内踝骨折;

  • Ⅲ 度:外踝骨折伴后踝骨折或胫骨远端骨折。

④垂直压缩型:

  • Ⅰ 度:胫骨远端负重面骨折;

  • Ⅱ 度:胫骨远端关节面粉碎性骨折;

  • Ⅲ 度:胫骨远端「Y」型或「T」型骨折。


踝部骨折分型的局限性


骨折分型是分析骨折致伤机制、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最科学、简单、实用的方法。

同时,骨折分型亦已成为临床医师之间交流治疗方案、总结临床经验的专业语言及重要理论基础。

在临床上,踝关节骨折分型应用较多的是 Lauge-Hansen 分型及基于 Danis-Weber 分型提出的 AO 分型。

Lauge-Hansen 分型表述了外踝、内踝、后踝骨折的发生,却没有明确表述骨折的移位、成角的量化指标;对后踝骨折无定位表述及对关节面损伤无程度表述。

Danis-Weber 分型更是没有表述内踝骨折、后踝骨折的损伤细节问题。

上述两种分型的局限性影响了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与手术入路的选择。

因此,仍需要修订或创建更加科学、客观、细化的踝关节骨折分型体系。

作者:叶浩波

排版:景胜杰

题图:作者提供

投稿:jingshengjie@dxy.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