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肾不要补错了

 医之大者 2022-07-05 发布于吉林

  肾有肾阴肾阳之分,而阴阳又是中医最基础的概念,如果补肾时方向错误了,不仅起不到补肾的作用,会进一步加重阴阳的不调和状态,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阴阳很多时候是不得不辨。

  如肾阴、肾阳某一方出现问题,表现出阴虚或阳虚证,与肾的精气不足又有所不同。而且肾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累及肾阳,转为阳阳两虚证,即阴损及阳,当肾阳虚到一定程度时,也可累及肾阴,阳损及阴。

  所以,中医看病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讲求逻辑论证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辨证的过程,更是一个辩证的过程,阴虚和阳虚就像是阴阳图里的两条鱼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且很少有单纯的阴虚和阳虚,至于阴阳两虚到了什么程度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可以明确的显示,完全是患者的描述和医生相对主观的判断。

  说到补肾阴,不得不说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不论这个方剂是如何的精妙,配伍如何的得当,剂量是如此的精确,如今却更多的像是一个保健品,但凡是自己觉得虚的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吃,很多人认为是益寿延年之佳品,其实大可不必。

  六味地黄丸首见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在《伤寒杂病论》“八味丸”的基础上去掉了附子、桂枝而成,小儿为纯阳之体,因此做成小水丸治疗小儿发育迟缓。

  六种药物如此配伍组方,形成了“三补三泻”、相反相成之势,使得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症,补而不腻,很少出现一般滋补药品产生的“上火”现象。也因此很多人自己买来吃了很久,却也感觉不到疗效。

  反观金匮肾气丸,为补肾阳之名方,看组成和比例,“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桂附各一,补阳药的比例是很低的,这是为什么?下面的一段话很好的解释了中医的特点,“万物负阴而抱阳”,补也是如此。

  《医宗金鉴》: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少火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问,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

  中医的精髓大概就是这样,看似是纯补肾阴的一个药方,却一半是补,一半是泻,阴阳学说的思维体现的淋漓尽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