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中甲讲十枣汤服法,芫花温性,甘遂、大戟寒性,寒温相配,不使苦寒太过,全方药性调和

 北京润雨 2022-07-07 发布于辽宁

邓中甲讲十枣汤服法

       十枣汤,逐水(剂)里就这一个,一类方,这个方呢主治悬饮,腹水,过去悬饮是《金匮要略》上四饮之一,腹水过去叫做阳水实证,阳水实证就体质相对来说还比较壮实,都是腹水了,腹水体质还比较壮实。

       这个方的证候分析,水湿壅盛,作为悬饮来讲,病位是饮停胸胁,饮停胸胁,所以它主要反映出水饮停蓄在胸胁,阻滞肺气,宣降失常,阻滞气机,肺气不利了,所以咳唾胸胁引痛、短气呀都是水饮停蓄以后阻滞气机,肺气不利的表现。水饮之邪属于浊阴之邪,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水饮停蓄那浊阴之气就要上逆,浊阴之气上逆,上干清阳,导致头痛目眩,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就可以头痛目眩。这个悬饮包括胸胁了,胸胁停饮,饮邪犯胃,胃气上逆,可以干呕,饮停心下,心下痞硬,这里主要指的心下是胃,所以从这水饮停蓄胸胁以及周围这影响呢,可以从胸胁开始影响胃脘,心下,胸胁咳唾引痛,短气,引起胃气上逆的干呕,以及向上呢头痛目眩,饮邪上干清阳,这个推理呀,(用)水气上逆这个推理可以来把握这一相关的症状,这是悬饮常见的。悬饮,水饮停蓄,(以)胸胁为中心,影响到相应的部位,都和饮邪上逆有关。阳水实证呢是指的腹水,当然腹水,水邪阻滞气机可以腹胀,饮停脘腹,气机不利,阻滞可以腹胀,腹水都会有腹胀的特点。水饮泛滥,可以导致水肿。虽然是偏重(于)实证,腹水下部,所以它这个肿胀往往从下开始,可以影响周身,以下半身为主。所以从这个表现出来的证候来讲,十枣汤证它以饮停胸胁以及饮停脘腹为主,这两部位是为主的。我们现在这个方用得较多的也是胸水、腹水,包括胸水证啊,渗出性胸膜炎呀,腹水呀,特别七十年代南方一代治疗血吸虫病腹水呢,这个方用得很多。都是水湿壅盛在胸胁或脘腹呢所造成的。
       所以在治疗方面呢,由于水邪比较壅盛,采取攻下方法。特别是胸水、腹水这个阶段,祛除胸水、腹水,没有广泛泛滥的话,祛除胸水、腹水用攻下方法,人们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间接逐水法,间接的逐水法。因为攻下逐水的方法它是通过胃肠道泻下了,通过胃肠道排出大量水分,然后就增高了血液的浓度了,它又会从这些,现代实验观察研究就是从这个水液停留之处呢,血液又吸收转输,泻下,是一种间接泻下法。否则有的认为胃肠道有停水,(这)好理解,胸胁它攻下怎么会从胃肠道出去?它是一种间接逐水法。这方面的研究在七十年代的文献里很多。这个方叫十枣汤,大枣是佐药,他取这名字的意思呢有两个含义了,一个大枣呀是佐药,不能换成甘草,所以干脆就叫十枣汤,不要忘了这个十个肥大枣,还有呢大枣在这个方里,通过现代临床观察,实验研究,这个药离不得,七十年代治血吸虫病腹水,从多种比较都比较过了,你用白开水送服,甘遂、芫花、大戟这个散剂,细末。用其他的送服啊,对胃肠粘膜刺激很明显,用大枣要缓和得多,大枣煎汤,十枚大枣,还要大的,肥大枣煎汤送服,这个从现代观察来说是可以大大减轻它这种刺激,副作用。这三味药呢一般来说都是甘遂作君药了,大戟、芫花作臣药,大枣是佐药。而且用量三味一般是等分。从分工上来讲我们中医历来传统认为,甘遂善于泄经隧的积水,经隧的积水这个含义呢说它苦寒泻下逐水范围较宽,祛除水湿力量较强,作用范围较宽,那经隧既反映经脉分部部位之广,层次较深,那它力量就无处不到,力量较大,所以历来认为甘遂在这些药里比较呢,泻下逐水作用范围宽,力量大。大戟呢治疗五水,五水是指的脏腑,五脏,脏腑之积水,脏腑积水看来范围呢那就比经隧窄一些。芫花是这三味药当中偏温的,涤痰,化痰,开痰结,开痰结,这个力量较强,所以说它能够作用(的)部位呢,胸膈,胸膈,偏于中上部,可以驱除胸膈的伏饮痰癖,伏饮说明层次比较深,痰癖,病程比较长,所以芫花作用是驱胸膈的伏饮痰癖。这三个实际上,伏饮痰癖本身也是水湿壅滞,所以从泻下逐水(这方面来说)是类似的。三味药相配呢,又用了大枣煎汤服用呢可以一定程度制约这个毒副作用。你比如说用大枣煎汤,量较大,煎汤,保护胃粘膜。那临床这个药吃下去,胃开始会有烧灼感觉,如果说不用大枣送服的话,疼痛非常突出,吃了药以后,就用了大枣,它都会有一定的烧灼的感觉。芫花是温性,甘遂、大戟是寒性,寒温相配,不使苦寒太过,不至于苦寒太过,也是一个全方药性调和,控制一种药性偏盛的一个方法。再加上我们前面讲到三个各等分,各等分,那就相近功效的,那个泻下逐水功效相近药物同配,异性毒力不完全一致,还有个相互制约,也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在七十年代人们把这个都装胶囊,用枣汤送服,因为那个时候国家组织治血吸虫病,中西专家都有,成批的治疗,原来这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搞过它,七十年代很多地区,包括四川这些(地区)又发生这个(血吸虫病)了,又集中的防治过一段时间了,所以对这个方面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试过单用甘遂作散剂,装胶囊,枣汤送服呀,用量三倍,比如1.5克,病人受不了。单用一味,用三倍的量,所以这个副作用就很突出,三味同用,各三分之一,所以当时摸索的标准用量是0.5,当然有些人体质基础这些不同,0.5克有时候攻下,还不一定达到需要的程度,那隔几天还可以加量。有的地区采取的方法呢,第一次各0.5克吃了,第二次呢,比如泻下,一天泻五到九次以内,都属于正常,药力发挥作用可以,不到五次,泻下不够,而且用这个泻下过程当中要一直用那个,过去用X光观察液平面了,观察液平面的下降程度,不可能一次都攻掉了。攻下以后,通过五到九次那个泻下呢,液平面下降至少三分之一以上,那才算,就是说你又可以缓两天再来攻,等恢复正气了。如果不到三分之一,第二天适当减量,再服。一般情况,如果攻下达到这个了,那你要停一停,不能天天攻了,当时使用这个有一套方法,中西结合的一套方法,而且呢跟病人要讲清楚,反应的特点,你不说,他吃了不舒服,不吃了。一般服用二十分钟以后,装胶囊枣汤送服,二十分钟以后,开始从胃脘有烧灼特点,甚至有一点疼痛,痛感向下,然后肠道一声一响,哗哗响,以后就产生泻下,所以服了以后一般呢,反映二十分钟当中,到二十分钟时候最厉害一点,以后开始要泻下,那一天要五次以下,也就是四次到五次,至少要这个了,才能起作用,最多只要不超过九次,过去统计这样。九次你还在泻,那就说明适合他的用量大了,那就要采取其他措施了,不要泻之太过了。这是这个方既有分工合作,等于说来泻下逐水,又有相应的一些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具体服用方法和服用的剂量是很重要的。
       基本服法呢,三个药作散剂,大枣煎汤送服,现在用胶囊是好一些,而且一般主张清晨空腹服,小量开始,每天只吃一次,各等分。过去最一般的0.5,加起1.5,所以初起服可以0.3,加起来1克,因为各地当时那报道差不多,有一些差别了。如果服后下水量不够,次日呢,可以最多加到总量的1.5克,为适度,服药以后得快利后停服,要吃点稀饭养胃,同时要观察液平面,来判断它攻下的多少。当然使用注意老年体弱的慎用,孕妇忌用是不能用。
       从这辨证要点主要掌握胸水、腹水的主要特征。咳唾胸胁引痛,水肿腹胀,当然这种一般(是)二便不利,脉沉弦,说明正气还较强。所以十枣汤是个泻下逐水方面的代表方,而且从这个方看,仲景时代在东汉对这类药物的使用、观察都已经很细致了,能够这样的运用,说明当时治疗这类病这个水平还是不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