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路之旅之8 高原明珠(图/文)

 迷途老马ZS 2022-07-07 发布于辽宁

天路之旅之8 高原明珠(图/文)

      回到拉萨,游程便进入尾声。

      3月20日,我们游览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这两处,室内都是禁止拍照的。

1. 布达拉宫

01

02(白宫与红宫,政教合一时,分别处理行政事务和宗教事务)

03

04

05

06

07(鸟瞰拉萨)

08(朝圣的母子)

09(夜晚的毛泽东大街)

10(夜晚的布达拉宫)

2. 大昭寺(八廊街)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目睹耳闻之八

我没有宗教信仰。

我尊重有信仰的人—宗教的,非宗教的。

什么都不信,岂止令人讨厌,委实是恐怖的。

人,不敬头上三尺,不畏人作天看,不惧善恶报应,不讲仁义道德,溃疡溃烂,势不可免。

团体,社会,倘也如此,前景毋需推断。

我进过一些庙宇—游览性质且多是收费的—,见过几个基督教徒,没进过一座教堂—据说都是免费的。

进藏之前,对这些的感知,滞于浅表。在藏逗留几日,耳闻目睹藏民对宗教的虔诚,对信仰的执着,内心被撼动了。

进藏列车,是专用车体。车厢一端,置有显示海拔等数据的仪表。前所未见,饶有兴趣。频频起身,查看海拔。那夜,我彻夜无眠。

彻夜无眠,与高反无关。车过格尔木,全列弥漫式供氧,毫无不适之感。令我辗转的是,车门处那位藏汉。他,面向车门,时而肃立,时而俯拜,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

在去往各景点的路上,包括翻越米拉山的318国道上,车窗外不时掠过朝圣者的身影:或孑然独行,或结伙成队。

也见过磕长头的,他们五体投地,双臂前伸,用身体丈量与佛的距离。导游说,他们不规避前方的泥淖、溪水或是污物。

他们,朝行夕止,风餐露宿,风雨兼程,经年累月,向着心中的圣地—拉萨跋涉。遇有倒毙路边,夙愿未了的,后来者取下他或她的牙齿,携之同行。

教徒朝圣的盛况,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大昭寺外,有孤身的,有举家的,男女老幼,熙熙攘攘。他们备有简单的灶具、餐具、卧具,想必是食宿在此。不知几日,方得圆满。

令我动容的一次,是在布达拉宫。因为宗教而感动,这是此生的唯一。

正面上布达拉宫,是曲曲拐拐的台阶。虽不险峻,却是很费力气。一位藏汉,搀扶着一位步履蹒跚,颤颤巍巍的老太太,而后又背负着老太太拾级而上。

歇息时,我与藏族兄弟有过攀谈。这是一对母子,母亲82岁,儿子52岁。我想为他们拍照,藏民兄弟用流利的汉话,连声回我,可以可以。

拍了一张,儿子对母亲说,给个表情。此刻,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不忍,也不能再拍了。

单是一个“孝”字,通常意义上的“孝”,诠释不了儿子的行为。儿子,是在满足母亲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我会说扎西德勒,他们或许会因此高兴,我还是用惯常的谢谢,表达了真挚的感激之情。

时间仓促,又不知贸然询问藏家母子的住址是否妥当,这幅照片,无法寄发。遥祝这对母子,吉祥如意!

亲见这些,我不再对藏民视乌鸦为神鸟,奉秃鹫为神鹰,把天葬作为最后的布施,看作是传说和神话了。

如今,庙宇、教堂,遍及城乡。善男信女,稠人广众。而我们的信仰,倒像是到了无坚可守,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