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老头儿陪你解课文:曹操究竟捉的什么刀 ——翻译不仅是字词功夫,而是文化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容止》的名文,虽然有人说它查无实证是杜撰的,但丝毫不影响其传播。甚至有人以此为据来证明曹操的奸雄本质。

这不是讨论的重点,我只想探究:“捉刀”到底如何解?

以前一直都理解为“手持钢刀”,从未怀疑。今晨儿子读书提出质疑,我才重新去翻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百度百科“捉刀”这同一词条内一说曹操假扮史官代笔,一说他持刀护卫。

后专门补充一段:实际上,参见刀笔吏、捉刀人词条,古代捉刀人即刀笔隶,写文字的,就是说以上解释是错的。曹操当时扮的不是提刀侍卫,是史官一类的记录员。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书〉〈动〉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者:“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别人做文章叫捉刀。

2010年,著名学者宋传伟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考证与推理,对这些权威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解释前后矛盾,不能使人信服。在自己的论文中,宋传伟先生大胆否定了传统的解释,认为此处的所谓“杀人之刀”实际应为一种书写工具。认为“捉刀人”“捉刀”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主人身边的“秘书”,这样,权威工具书上解释的“代别人作文章”才能顺理成章。这样,对于”捉刀““捉刀代笔”“刀笔隶”等词中的“捉”和“刀”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完之后,一是佩服宋先生,勇气可嘉,二是仍是存疑:莫非前人都错了?

想要判断也不难,看看崔琰到底更适合担当什么职位呢?护卫还是御史?

他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求学。

看来他是文武兼备啊!这有些让人为难了。

另一角度:看看东汉时期文字主要是记录在什么材质上的?是竹简还是纸张抑或抑或丝帛?

查阅了一下:

三国时代是竹简、纸张并存且此消彼长的年代。理论上两者都应并存,但是用途不太一样。「竹简」用于保存比较正式的文书(如官方公文档案),而「纸张」则处于从属地位。至于「绢」这种材料太过昂贵,不会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就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在三国时代,至少官方文书仍然是用竹简来作为书写载体的。1996年7月,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10万多枚的三国吴简,主要内容是长沙郡与临湘侯国(县)的地方文书档案,填补了三国史研究苦无第一手出土文献的空白。(湖南图书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来源:知乎 作者:趙瑾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