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奴隶的母亲及其他 ——小人物的悲伤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小人物”,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但命运却有所不同。卖油翁身怀绝技,安于现状,活得精彩,成了欧阳修的理想生活。其余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

《台阶》仅仅是为了赞美、歌颂父亲的勤劳、坚韧吗?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把后半部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删除呢?这部分是在写父亲的不适:不敢亲自点鞭炮;不知该坐哪一级台阶;不知该如何应对乡亲的问候;腰闪了,无所事事了,不愿出门,即使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也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高台阶的房子的老父亲为什么不开心反而种种不适呢?是因为低眉顺眼惯了?还是没适应现在自己的新地位?他会不会过了一段时间就适应了,反而很难再适应以前的生活呢?石钟山的小说《父亲进城》中的父亲即如此:刚进城,不习惯坐在桌上要蹲着墙根吃饭,吃饭会吧唧嘴弄出动静来,还有他不习惯于坐马桶。但过了些年,他就不习惯别人吧唧嘴,不坐马桶他反而屙不出来了。人是多么奇怪啊!从《台阶》中父亲身上能否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父亲建了一栋高台阶的房子与我们买了新房子、新车子,娶了新媳妇、嫁了如意郎君有什么区别?刚开始,爱惜得不得了,生怕磕着、碰着了,有一点瑕疵、有一丝擦痕、有一丁点儿伤痛,都心疼得不得了。用久了之后呢?这种爱惜还会延续吗?

父亲为什么会陷入这样困境?作者还想表达什么?它让我想起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

心弦也要两个点,

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

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父亲的心弦是不是松了或断了呢?我以为是。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群体、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越基础的越必需,父亲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因为台阶高意味着地位高。这是父亲的理想。这个理想实现了,他却不适应了,失落了,空虚了。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文中不是第一次说父亲老了,前面一次指的身体,这一次不仅是身体,还有心志。他失去了一直支撑他奋力前行的梦想。

看来,人是不能缺少理想的牵引的。为了让我们永不颓唐,我们需要确立更为远大的理想,古人“志存高远”之语即此意。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亦如此。共产主义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但马克思、恩格斯确立它就不是让人们一朝一夕就去实现的,只是想让我们不断去靠近它。人类需要这样的理想来支撑,台阶不能有尽头,没有更高的一级,我们将向何方呢?

杨绛女士为什么自称“幸运的人”,她为什么要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心怀愧疚呢?老王的确是一个不幸者:一只眼睛瞎了,另一只也有夜盲症是标准的残疾人,工作不好,还是一个单干户,居住条件也很糟糕—与人挤在—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我”,夫妻双双下放到农村来锻炼。幸运在哪儿呢?老王愿意半价为“我”家带冰,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准备不收钱,尤其是他临终前还来送香油和鸡蛋,让人感动。那我们一家又为老王做了些什么呢?长久地照顾他的“生意”——坐车,即使三轮车不能载客了,老先生还愿意把自己降格为货来让老王拉;送他大瓶的鱼肝油,坚持为带冰付钱、为载客付费。我们有什么亏欠的呢?有人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就让人不爽。为什么呢?不能说闲话?不能坐车?如果我们不坐,谁还坐?老王的收入从哪里来呢?有人说是老王最后来送香油和鸡蛋我付钱。老王要的是平等,不是钱。注意:作者在文中是明确否定这种想法的。再说付钱有什么问题呢?付了钱就不尊重人吗?还有人说看到老王行将就木的样子“我”为什么要惊讶,还要说他像僵尸。可他就是那么瘦、那么单薄,就是那么让人害怕啊!

我以为是不是真诚相待要看细节。我“忙去接”“赶忙解释”“忙去给他开了门”都说明我对老王是热情的、周到的、关心的。“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啊呀”是惊讶,“好些了吗?”与后文的“强笑”都是安慰。“我把那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就是尊重的细节;我“站在楼梯口”看他下楼,是因为“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才回屋,也是关心体贴的明证。我与老李的对话: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不能怪责老李冷漠,因为他司空见惯,见怪不心惊了,对穷人来说,死也许并不可怕,说不定还是一种解脱呢。但这对话足以表现“我”对老王的关切了。

那“我”为什么还要愧怍呢?我以为:老王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代表,“我”能有限度地帮助老王,“我”能拯救万千老李、老杨、老赵吗?杨绛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她有这样的使命感,觉得自己无力拯救这个世界,他们都会心怀愧怍的。这就是大悲悯,古今中外知识精英所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也不愿独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腰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如此悲悯你我皆应有。

欧阳公的快乐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间有什么?滁人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归而宾客从,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人知杨绛愧怍却不知她为何愧怍也。须细细品读。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一篇文章来纪念阿长?艾青为什么要写一首诗来纪念他的保姆大堰河,他们都是保姆,都穷得来连自己的名字都保不住。她们让我起了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那个被迫为地主生育孩子的可怜女人以及眼下广大的乌克兰妇女。要与自己丈夫之外的生育孩子这不是对女性最大的侮辱是什么?更可怜的是小说中的女人生育后的纠结:是该留下还是回到乡下去——这里有自己的骨肉,乡下也有自己的孩子,如何选择?一个国家被人称为“世界子宫”,这不是美誉,这是一个国家的集体受辱。郑爽之所以让人们不爽就是因为把这种剥削行为当作理所当然。

所以,我认为 这个单元是中国知识精英对小人物的集体关照与悲悯。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经典作品的解读,请参看以下两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