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部|186个重庆市级非遗美食,终于收齐了!看看你吃过几个!

 律政pan 2022-07-09 发布于重庆
图片


重庆市共有79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与美食相关的有186项。占比23.3%,将近四分之一。

这些非遗美食,包含了菜肴、小吃、茶、酒、调味品和食材,其中许多你不但没吃过,更是听都没有听过,有些曾经名震江湖的,如今市面上却难以见到了。

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乡有几种,你又吃过几种呢?(此次整理排名不分先后,文末有完整目录表哦!


图片



1、涪陵榨菜(第一批)
要问谁是国民下饭菜,非涪陵榨菜莫属。传统的涪陵榨菜,是采摘涪陵本地的青菜头,在长江边经过江风脱水以后切成条,调入秘制调料,再经过三腌三榨而成。涪陵长大的朋友,还记得小时候江边河滩搭起来那些一人多高的架子上,挂满青菜头的场景吗?

图片涪陵榨菜

2、涪陵油醪糟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油醪糟是“涪陵三宝”之一,早年间去涪陵人家里做客,主人家都会端上一碗油醪糟招待你。油醪糟的配料十分丰富,以醪糟打底,加上汤圆、核桃、花生、黑芝麻、枣泥、橘饼等食材,加入猪油熬煮。看上去黑乎乎的,吃起来香甜不腻口。

图片涪陵油醪糟

3、涪州腌腊肉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涪州腌腊肉,据说始于宋元时期,以猪肉为主,取肥瘦相间的后腿肉和五花肉,加入香辛料干腌三天,再用调料水湿腌十几个小时,然后用干湿调料混合腌制15天,再取出风干五六天,最后用柏树和香料一起烟熏半个月。成品色彩黄亮,烟熏咸香,很是诱人。

图片涪州腌腊肉

4、涪陵胭脂萝卜泡菜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涪陵胭脂萝卜又叫红心萝卜,它从皮到瓤都是胭脂般的颜色,肉质紧实很少有糠心,吃起来汁水丰富略有辣味。胭脂萝卜含有大量的花青素,且易溶于水,成为了泡菜的最佳选择。只要是加了胭脂萝卜的泡菜,颜色都特别好看,让人有食欲。

图片胭脂萝卜泡菜

5、蔺市特醋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相传,该技艺于清朝光绪年间传自清宫,酿造时间长达两年。现在蔺市特醋唯一的传承人胡建东,还坚持用传统工艺酿醋,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产品色泽红棕、香郁甘醇。

图片蔺市特醋

6、涪陵榨菜酱油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涪陵榨菜酱油,属于榨菜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和涪陵榨菜的历史同样悠久。榨菜酱油是从榨菜头里面榨出盐水,然后在盐水中加入香料熬煮,熬到盐水变黄,冷却后就是榨菜酱油。它具有独特的鲜香味,是当地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调味品。

图片榨菜酱油

7、涪陵同乐羊肉制作技艺(第六批)
同乐羊肉是涪陵的一家老店,他家主推羊肉汤锅和羊肉“满汉全席”。羊肉清汤锅汤汁浓郁鲜美,不腥不膻;红汤锅麻辣鲜香,肉烂入味。羊肉“满汉全席”,是用羊肉烹炒煎炸,做一桌传统席桌。

图片同乐羊肉

8、百花潞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百花潞酒也是“涪陵三宝”之一,从清朝开始生产,还成为过皇宫御酒。它真正的发源地是在山西潞州(今长治市)。潞酒是清香型大曲酒,酒液清亮透明,清香纯正,入口绵甜。

图片百花潞酒


图片


1、诗仙太白酒传统酿制技艺(第四批)
诗仙太白系列酒,采用传统固态发酵和“双重窖藏”工艺,长年地窖储存和精湛的勾调工艺,使诗仙太白酒独具“窖香浓郁、醇和绵软、净爽悠长”的风格。

图片诗仙太白酒

2、万州杂酱面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万州杂酱面的特点是使用细的碱水面条,杂酱是作料熬制的肉粒,不加配菜和汤汁。烫好的面条浇上杂酱,充分拌匀,让每根面条都裹上杂酱,入口咸鲜爽滑,香辣扑鼻。

图片万州杂酱面

3、冉师傅牛肉干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冉师傅牛肉干,取材三峡库区的高山黄牛肉,选取肉多筋少的腿部肌肉,依照老祖宗的秘方纯手工制作,据说整个制作工序多达23道,有七香、香辣、麻辣、蜂蜜、咖喱、葱香等口味 。

图片冉师傅牛肉干

4、万州烤鱼传统技艺(第六批)
万州烤鱼,与巫溪烤鱼和巫山烤鱼制作方法几乎一样。常用草鱼和鲤鱼,腌制后在炭火上烤得皮肉焦黄,然后放入炒好的底料中炖煮。底料味道逐渐融入进鱼肉,越吃越有味。

图片万州烤鱼

5、万州程凉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程凉面”始创于光绪二十五年,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拌凉面的时候,要加入特殊的”芥末“,把芥菜籽碾碎,然后用白酒浸泡,就有了冲鼻的芥辣味道。听起来有点黑暗,但是吃起来别有风味,用大家的话来形容,就是“酸、甜、麻、辣、冲”。

图片万州程凉面


图片


1、合川桃片(第一批)
合川最有名的就属“桃片”了。桃片的前身是“云片糕“,属于南方糕点,用糯米粉、绵白糖、猪油等原料制作,成品色泽洁白,口感绵软如云,在江浙一代非常流行。经湖广填四川传入重庆,合川人在云片糕中加入核桃仁、芝麻、蜜玫瑰等食材进去,并改名叫“桃片”,滋味更丰富,外形更漂亮。

图片合川桃片

2、鸡肉抄手制作技艺(第二批)
合川鸡肉抄手是一名叫王志和的小摊贩发明的,他制作的抄手汤汁鲜美、面皮洁白、肉馅细嫩,深受大家喜爱。他的秘方在于六成鸡肉与四成猪肉混合,加高汤搅打后成馅儿。面皮也是为了鸡肉抄手量身定制的,汤底则是用鸡骨架和其他食材慢火炖煮出来的。

图片鸡肉抄手

3、青草坝萝卜卷传统手工技艺(第三批)
青草坝的萝卜红艳个大,脆甜多汁,早些年交通不便,萝卜难以运输出去,于是当地人就把它做成了萝卜卷。经过九道制作工序,成型后的青草坝萝卜卷两端呈花朵型,中间缠绕着绿色的蒜苗,吃起来麻辣甘脆,既可以当菜吃,也可以当零食吃,逐渐成为合川的一道名小吃。

图片青草坝萝卜卷

4、合川肉片传统制作工艺(第四批)
合川肉片最初被人称为“锅巴肉片”,因为做好的肉片两面金黄,口感外酥里嫩,吃起来颇有嚼锅巴的感觉。正宗的合川肉片要使用猪前夹五花肉,切成薄片,裹上调好的面糊,在油锅中煎炸,再加入玉兰片、木耳等配菜一起煎炒方成。

图片合川肉片


5、合川肉片(念记)制作技艺(第六批)
念记合川肉片创始人在合川肉片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将合川肉片做成袋装食品,吃起来香酥麻辣,成了日常消磨时光的小零食。你吃过吗?

图片念记合川肉片

6、“民利权”脂香型酱油酿造技艺(第六批)
清末民初的时候,江北区人邹甫臣在合川开设了“铭利铨”酱园酿造酱油。“民利权”酱油是酯香型酱油,因为它的酿造、发酵技术与其他酱油不同,它遵循古老的“春曲、伏酱、秋油”的酿造程序,同时采用低温、高盐的发酵工艺,发酵8个月以上才成熟,因此就有了独一无二的酯香气。

图片“民利权”脂香型酱油

7、李氏养身粥熬制技艺(第六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氏养身粥第四代传承人李红梅,从父亲手中学到了养身粥熬制技艺,她又去到各地学习借鉴,吸纳潮汕、广州等地的熬粥技艺,研发出适合川渝口味的“乌鸡香菇粥”、“土鸭粥”、“汕虾粥”、“蘑菇财鱼粥”、“虫草花蟹肉粥”等养身粥熬制技艺。

图片李氏养身粥


图片


1、垫江酱瓜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垫江酱瓜是以垫江本地产的花瓜和自制麦酱为原料制作的。花瓜洗净后刺孔,放进石灰盐水中腌制成瓜胚。再将瓜胚、曲黄、精盐分批放入陶缸,每日翻缸糅瓜,使瓜的表面呈现蜜枣纹。经日晒夜露常温发酵,瓜体则充分脱水排卤,并吸进酱汁。大约两个月后酱瓜成熟,吃起来脆嫩爽口,香甜鲜美。

图片垫江酱瓜

2、永安梅咂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五批)
永安梅咂酒是把高梁浸透煮熟,冷却后拌适量曲药,经数日发酵成酒糟装入陶坛,用泥塔密封发酵一个半月后即可饮用。梅咂酒的饮用方式一般是加冰糖和开水,也可加少许白酒进去,然后用一根底部包裹着纱布的细竹竿来喝。

图片永安梅咂酒

3、垫江石磨豆花制作技艺(第六批)
垫江的石磨豆花选用垫江本地的土黄豆,浸泡后用石磨磨成豆浆,滤掉豆渣后在大铁锅里烧开,用卤水点成乳白色的嫩豆花,吃起来绵软嫩滑,豆香浓郁,还带着窖水的回甜。蘸上十几种配料制作成的蘸水,饭都要多吃几大碗。

图片垫江石磨豆花


图片

1、竹园盬子鸡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盬子鸡发源于奉节竹园镇,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烹饪工具——盬子。陶制的盬子底部有4个气孔,盬子内壁也有4条气孔与底部的气孔相连。食材主要是整只土鸡和腊猪蹄块,外加陈年大头菜和蘑菇、竹笋等配菜。食材放进盬子里面不用加水,直接放进铁锅里蒸,水蒸气顺着四壁气孔上升,在盖子上凝结成水流进食材中,把食材煨熟。蒸出来的盬子鸡,食材都保持原样完好,实际上已经煨得烂熟。

图片竹园盬子鸡

2、奉节搭搭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搭搭面是手工面条,拉面条的时候,面条在案板上被摔得“哒哒”响,因此有了这个名字。当搭搭面端上桌当时候,看上去就是一碗面糊糊,其实乾坤在碗底:筷子在碗底一捞,就会发现下面的面条、佐料和浇头。奉节人吃搭搭面还习惯配上一碗豆浆和一块油饼。

图片奉节搭搭面


图片

1、永川豆豉(第一批)
川渝两地很多菜品中都要加入豆豉调味,厨师们首选就是产于永川的豆豉。永川豆豉属于毛霉型豆豉,外形色泽油黑晶莹,闻起来酱香浓郁,滋味鲜美,吃后回甜化渣。

图片永川豆豉

2、松溉盐白菜制作技艺(第二批)
松溉腌白菜采用每年立春前10天左右采摘的山东大白菜为原料,经过清洗、破兜、浸泡、除残、压榨后,拌上特制的调料,然后一层腌好的白菜铺一层粉碎的永川豆豉,密封在坛子里发酵1年后即可食用。腌渍好的盐白菜吸收了豆豉浓郁的酱香味,既能用于调味,也能单独下饭。

图片松溉盐白菜

3、朱沱酸萝卜传统腌制技艺(第六批)
朱沱酸萝卜一开始并不出名,属于普通民众自家按需腌制自用,做法也很简单,就取本地产的个头大水分足的萝卜,用老坛盐水泡着,在露天场地自然发酵。朱沱酸萝卜相信大部分重庆人都不陌生,老鸭汤里面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食材,制作酸辣粉、酸菜鱼也都离不开它。

图片朱沱酸萝卜

4、俏表嫂手撕大头菜制作技艺(第六批)
俏表嫂手撕大头菜的主要原料是个头均匀、皮青脆嫩的地方土种大头菜,洗干净以后自然风干40天左右,然后把大头菜切成片状但不切断的状态,腌入调料池,每天翻动,使大头菜着色入味。腌制成熟的大头菜,可以手撕着吃,也可以切成丝拌上作料下饭,还可以用来作为辅料炒菜。

图片俏表嫂手撕大头菜

5、“小炉红”传统高粱红酒酿造技艺(第六批)
“小炉红”高粱红酒,原材料选用产自永川的南糯红高粱,酿酒用水采用永川天然矿泉水,陶缸储存,山洞洞藏,生产周期达到五年以上,酒液呈琥珀色,入口甘柔醇香。

图片“小炉红”传统高粱红酒

6、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第六批)
永川秀芽为针形绿茶,需在清明前采摘一芽一叶,检验合格后进入摊放→杀青→摊凉→初揉→二青→摊凉→复揉→理条→摊凉→干燥十个全手工加工流程。制作好的永川秀芽外形紧圆细直,色泽鲜润翠绿,泡出来汤色清澈绿亮,闻着香气鲜嫩高长,入口鲜醇回甘。

图片永川秀芽

7、川东花生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川东花生的原材料是产自永川本地粒大饱满的优质干花生,经“煮、烘、焙、烤”四个关键环节和“三炙三冷”工艺。需要先烘6至8小时,再冷却10小时以上;然后焙8小时,又冷却10小时以上;最后烤4小时,再完全冷却。这样做能让花生分步熟化,达到香、酥、脆的效果,口感细腻独特。

图片川东花生



图片


1、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第一批)
城口地处渝东北山区,每年腊月当地人都要制作腊肉。和常见腊肉制作方法不同的是,城口腊肉并不是用柏树枝桠熏个三两天就行,而是先腌制再熏制几天,然后再用木炭慢慢炕干水分,制作周期要一两个月。炕出来的腊肉色泽金黄、腊香浓郁。

图片城口老腊肉

2、鸡鸣贡茶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鸡鸣贡茶是产于重庆城口鸡鸣寺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较他处茶叶更细嫩,味道更清香。最初是鸡鸣寺的广隆和尚采寺庙附近古茶园的鲜茶叶手工制作,后来他的手艺传给了香客,得以在民间发扬光大。现在的鸡鸣寺贡茶依然按照百年贡茶的技艺手工制茶,要经过杀青、扇凉、轻揉等十多个工序严格加工。

图片鸡鸣贡茶

3、城口鸡淖(酪)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城口鸡淖的食材主要是鸡脯肉和鸡蛋。鸡脯肉需要反复用刀背砸茸,和着蛋清搅拌后,加入淀粉、盐、味精调味。然后在热油中炒熟,撒上葱花或豌豆作为点缀。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吃鸡不见鸡,吃肉不见肉”,但是吃到嘴里却又有一股鸡肉的鲜味。

图片
城口鸡淖


图片


1、丘二馆炖鸡汤传统技艺(第二批)
丘二馆的鸡汤喝着鲜美,秘诀就是公母鸡合炖,公鸡肉香,母鸡汤鲜,同时还要加上独特的炖鸡料进去。炖汤所用的鸡,也是生长1年左右的农家土鸡,而且加工过程中杀鸡不呛血、拔毛不伤皮,鸡身要清洗到看不见血水,制作工艺繁复。
图片丘二馆炖鸡汤

2、吴抄手传统技艺(第三批)
吴抄手是渝中区一家老字号餐饮,最早的主厨是抄手大王冯玉山的徒弟张玉山,他制作的金钩抄手皮薄馅大,肉馅是猪柳加金钩和荸荠,口感层次丰富,细嫩鲜美。他的牛肉抄手,除了用牛肉做馅儿,还要加入红烧牛肉做臊子,内馅儿鲜嫩,汤底麻辣回甜。食客们把这两种抄手统称为“吴抄手”。后来的几代厨师,都继承了张玉山的手艺。

图片吴抄手

3、九园包子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九园从民国时期就以制作面食起家,主打咸味和甜味包子。传统的九园包子,面皮制作讲究,老面发酵,还要加入牛奶和饴糖。咸味馅料的原材料都多达十几种,更是不乏火腿、干贝、金钩等名贵食材。甜味馅料的原材料也有十几种,各种蜜饯及蜜玫瑰、坚果等混合捣碎用猪油炒香。入口暄软松泡,咸馅鲜美不闷人,甜馅甘爽不腻口。

图片九园包子

4、重庆陆稿荐卤菜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陆稿荐实际上是苏州的百年卤味品牌,鲁迅和陆文夫都是他家的老客人。据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荣昌人郭志煊多次到苏州陆稿荐学习技术,然后回到重庆开店。他将陆稿荐引入重庆后,香、酥、甜的苏式风味让重庆人民味觉上有了新的尝试,受到大家的喜爱。

图片重庆陆稿荐

5、王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王鸭子是白市驿人王忠吉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创立的,王鸭子制作流程复杂:除了要经过码味、除胚、晾干、熏烤、卤制等多道工序,还要在卤水中添加几十种香料药材,鸭肉吃起来细嫩,皮酥骨香。

图片王鸭子

6、正东担担面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董德民和陈淑云夫妇挑着担子在解放碑卖担担面,后来在八一路有了固定的摊位,到了五十年代又有了店面。几十年间,“正东担担面”一直门庭若市,九十年代时由于城市改造,店面被拆除而歇业。2019年,混改后的“正东担担面”又在解放碑开业了,不知是否还是当年的味道。

图片正东担担面

7、德元酸梅汤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提到德元甜品店,重庆人就会想到他家的酸梅汤。綦江的乌梅、内江的红糖、桔子精油、春天用玫瑰蜜饯,秋冬用桂花蜜饯......这样的食材做出来的酸梅汤才是重庆人记忆中“冰凉酸甜、回味芳香”的德元味道。

图片德元酸梅汤

8、陈氏抄手传统技艺(第五批)
陈氏抄手是对陈继华所经营的鑫麻抄手店中“微麻、清汤、鸡汁”抄手的统称。它是重庆最早制作老麻抄手的店,味道有老麻,中麻,微麻,微微麻,在重庆经营了几十年,依然每天都有人排队。陈继华对花椒和辣椒的把关十分严格,十多种的花椒、辣椒要通过他口味的测试才能进入食客的碗中。

图片陈氏抄手门店

9、小洞天干烧江团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小洞天酒楼由一群川菜名厨共同创办,干烧江团是它的招牌菜。江团学名长吻鮠,是出自长江和嘉陵江的优质无鳞鱼。干烧是川菜的一种烹制方法,从炸鱼、熬滋汁、烧鱼,收汁到转锅,再到汁尽亮油起锅,大火、中火、小火轮番使用,成色与轻重拿捏之间,江团吸收各种配料的滋味。成菜色泽红亮、咸鲜微辣,略带回甜。

图片小洞天干烧江团

10、余记山城小汤圆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重庆有很多个山城小汤圆的牌子,但要说最正宗的,还是余记山城小汤圆。余记小汤圆经久不衰的秘密就在于用料好,糯米要用江浙产的圆头糯米,黑芝麻是河南和江西的混合使用,白砂糖要磨成粉状,猪油要选二指厚的正边......几种来自不同产地的食材共同成就了余记山城小汤圆。

图片余记山城小汤圆

11、德元小汤圆制作技艺(第六批)
擅做汤圆的大厨左元加入德元后,把祖传秘方移植到了德元大汤圆上,用现磨糯米吊浆制成汤圆粉,加适量猪油揉转,制成汤圆皮。在汤圆心馅中加大黑芝麻、核桃仁的比例,还加入蜜樱桃、蜜瓜元、蜜橘饼、蜜枣、蜜桂花和冰糖,使心馅格外甜香;汤圆个头仅原来大汤圆的三分之一,可以一口一个。

图片德元小汤圆

12、巴将军火锅制作技艺(第六批)
巴将军火锅自称从1751年传承至今。始终坚持古法熬制火锅底料技艺,并在前人经验之上总结出了以选料、配料、治料、熬油等十大工序为代表的“巴将军古法熬制火锅底料技艺”,呈现“汤色红亮,麻辣鲜香”,食后“不干辣、不燥热、回味悠长”的特点,并代代相传至今。

图片巴将军火锅


图片



1、桥头火锅调料传统熬制技艺(第四批)
“桥头火锅”的大名在重庆应该无人不知,它始创于清朝的宣统元年,因为诞生于重庆南岸海棠溪古石桥边而得名“桥头火锅”。桥头火锅底料厂,一直严格采用传统工艺及配方,使用优质牛油、辣椒、豆瓣等原料,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二十八道炒料工序,形成了麻、辣、烫、鲜、香的底料特色。

图片桥头火锅调料

2、贾氏桂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四批)
每年8月酒厂采摘南山桂花林的金桂和银桂作为主要原材料,与他们祖传的秘方配料搅拌在一起,封进木桶中发酵3-6个月。发酵好的桂花再与高粱酒混合,加入中药材和蜂蜜一同封装存入酒窖,继续发酵两至三年时间才算酿好。

图片贾氏桂花酒

3、南泉豌豆面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1945年,南泉豌豆面的创始人杨海宁的儿子杨大柏和儿媳王运章来到重庆,在南温泉建文峰脚下的车站对面开了一家面馆,主卖豌豆面。当时杨大柏擅长做手擀面,爽滑劲道久煮不浑汤,王运章擅长调味,她做的翻沙豌豆是南温泉一绝,因此“南泉豌豆面”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重庆家喻户晓的面食了。2012年第三代传承人舒家华还原了“南泉豌豆面”制作技艺,让我们重新品尝到了南温泉最好吃的豌豆面。

图片南泉豌豆面

4、陆派巴倒烫火锅制作技艺(第六批)
陆派火锅据称源于马帮,是马夫们为解馋解乏,用井水制作出来的。“巴倒烫”起源于渝黔古道上的南山黄桷垭老厂,创始人王文军夫妇大胆提出陆派火锅起源说,大大丰富了重庆火锅的历史文化和渊源,官方认定了这一说法,并将南山火锅一条街改为陆派火锅一条街。

图片陆派巴倒烫火锅

5、吉香园传统中式点心制作技艺(第六批)
吉香园主要经营花生糖、芝麻糖、灯草糕、回饼等各种酥饼。从成立至今一直秉承全手工制作技法,保留食品原始风味,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在重庆本土的新世纪、重百等超市都可以买到吉香园的食品。

图片吉香园回饼

6、益泰祥段氏奇香炒货制作技艺(第六批)
说到益泰祥段氏奇香炒货,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但说到奇香花生米,重庆人大部分都是吃过的。上世纪30年代,益泰祥段氏奇香炒货创始人段万益的儿子逃难到重庆,在龙门浩老街卖炒货,他发明了奇香花生米,成为段氏炒货最出名的产品,至今仍然是大家最爱吃的炒货。

图片奇香花生米


图片


1、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陈麻花作为古镇最知名的小吃,至今仍是采用全手工制作,口感香酥,久放不发绵。传统的陈麻花是甜味的,现在又开发了椒盐、麻辣和蜂蜜口味。

图片磁器口陈麻花

2、左婆婆担担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清末时期,左婆婆担担面创始人左纯德挑着扁担在黄沙溪、朝天门等地叫卖面条。左婆婆扁担面工序复杂,制作讲究,尤其重麻辣。从选料到面条制作、高汤熬制、调佐料、配臊子、煮面条等二十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出面条劲道顺滑,佐料鲜美的担担面。

图片左婆婆担担面



图片


1、北泉水磨手工面制作技艺(第二批)
在通往缙云山的路上,有一家手工银丝面生产厂家,因为靠近北温泉,被称为“北泉面”。北泉面的制作技术始于清朝末期,至今仍保留着全手工制作工艺,产出的面条粗细不到1毫米,还能形成中空的特点,是因为厂里至今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老面酵母,它让面条在十几个小时的发酵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北泉面虽然看着细,但是口感却很是劲道爽滑。
图片北泉水磨手工面

2、北碚豆花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北碚豆花从民国时期就已经举国闻名了。当年卢作孚先生用北碚豆花款待来此疗养的知名人士,大家吃完都赞不绝口。北碚豆花白嫩绵密,豆香浓郁,卤水甘甜,保持了食材最纯净的本味,同时还搭配了几十种佐料调制的蘸水。

图片北碚豆花

3、古佛徐氏手工面制作技艺(第五批)
古佛徐氏手工面选用的是北方面粉,和面时加入盐和碱,让面条更加的劲道,并保留了碱香味,并以“二次打面”工艺制作面条。手工面成型后,自然晾晒干,不使用机器烘干,让面条吃起来味道更香甜。

图片古佛徐氏手工面

4、重庆泡菜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在重庆每家每户都藏着几个泡菜坛子,制作泡菜最好选用荣昌土陶坛,老姜、辣椒、青菜头、豇豆等都可以用来做泡菜,还要加进胭脂萝卜给泡菜上色。泡制的时候还要在其中放入花椒大料、白酒冰糖等调味。

图片

重庆泡菜

5、“蝶花牌”怪味胡豆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19世纪初,熊荣成夫妇在北碚经营了一家炒货铺,主要经营挨刀胡豆、油炸胡豆、油炸花生等。夫妻二人擅长研发新品,他们把“甜、辣、鲜、咸、麻、酥”六种带有重庆风味的调料混合在一起制作胡豆,让胡豆味道极其复杂,被人称为“怪味胡豆”。

图片“蝶花牌”怪味胡豆


图片

巴南茶叶制作技艺(第二批)
巴南茶主要以绿茶为主,茶叶外形挺直秀丽,绿润显毫,入水后,茶汤青绿而又明亮,呈现出清而不浊的视觉感受,闻起来清香中又兼带栗香,品茶后给人一种醇爽回甘之感。巴南茶制作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手法,传统的制茶工艺工序繁复,其中穿插了很多仪式,随着时代进步,制茶工艺也被逐渐改良和优化,简化了不必要的环节。

图片巴南茶叶


图片


1、大足冬菜酿制技艺(第二批)
大足冬菜制作是采摘产自本地的大叶芥菜的嫩杆部分,晾晒去除多余水分,然后加料腌制装坛密封发酵,历时三年后才开坛食用。因为味道异常的鲜美脆嫩,被誉为“菜味精”,是烹饪川菜的重要辅料,也被重庆人日常拿来佐餐下饭。

图片大足冬菜

2、邮亭鲫鱼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去大足不能不吃邮亭鲫鱼,成渝高速下道口有“邮亭鲫鱼一条街”,家家户户都在卖鲫鱼。邮亭鲫鱼做法简单,将鲫鱼干煎至两面黄,然后下入调好的汤底里面煮熟即可。最有特色的是煮鲫鱼的汤底,各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秘方,所以每家做出来的鲫鱼味道也有差别。做的好的邮亭鲫鱼,鱼肉鲜甜,鱼骨不刺口,同时不失重庆江湖菜的麻辣酣畅。

图片邮亭鲫鱼



图片


来凤鱼传统烹饪技艺(第五批)
大名鼎鼎的来凤鱼,起源于璧山来凤镇。四五斤重的鲜鱼现宰切块腌制,放入热油中汆至八九成熟出锅,再将花椒、海椒、豆瓣酱、泡椒等佐料入宽油炒香,最后下入鱼块煮熟。出锅后还要撒上葱姜蒜末、花椒面,再淋上滚油,整个制作过程中要用掉两斤油!成品麻、辣、香、嫩配合得天衣无缝。

图片来凤鱼


图片


1、熊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风靡重庆的江北熊鸭子,制作方法至今没变:精选当年养的健壮仔鸭为原料,宰后去净杂毛,以数十味名贵中药材专制的香料腌制,加撑造型,文火烘烤而成,食前急蒸30分钟。熊鸭子表面为深棕色或茶色,切开后内肉淡红,脂肪为淡黄色,层次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回味浓郁。

图片江北熊鸭子

2、巴江水毛肚火锅制作技艺(第六批)
巴江水的毛肚火锅,源自清末时重庆船工的鸡八块,就是将祭龙王爷保平安时所杀雄鸡公煮熟后宰成八大块,然后蘸有辣椒、花椒等的油碟,分别给船上不同部位的号子工、划桨手、舵手及驾长吃的鸡肉。民国初年,潘和清将船工的此种吃法与北方火锅涮煮方法嫁接,烫牛肉、牛杂、牛心、牛肝、毛肚、牛油渣等,巴江水的毛肚火锅品牌由此诞生。

图片巴江水毛肚火锅



图片


1、石宝蒸豆腐制作技艺(第二批)
石宝寨的蒸豆腐虽然是一道素菜,但却是当地宴席上最重要的一道菜,是从当地的石宝寨寺庙的斋菜中流传至民间的。用当地产的土黄豆打成豆腐,然后切成三角块,在油锅里炸至焦黄,裹上米粉和秘制双椒酱进行腌制,再大火蒸熟。看起来像是一道粉蒸肉的蒸豆腐,酸辣回甜,十分开胃。

图片

石宝蒸豆腐

2、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第二批)
忠县豆腐乳使用的发酵菌种还是1734年从霉房分离得到的,酶系的多样性和分解能力都是中国独有的。它的制作工艺与大多数地方的腐乳工艺大同小异,只是在食材的选择上有所不同,除了使用了井盐和数十种香料药材,还用乌杨白酒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发酵完成的豆腐块,呈金黄色或杏黄色,入口绵软细腻,咸鲜清香。

图片忠州豆腐乳

3、乌杨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四批)
忠县乌杨镇白酒又名乌杨酒,产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乌杨白酒属小曲清香型白酒,选用优质糯高粱、大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引乌杨镇山泉水,依照传统固态小曲酒生产工艺酿造,封坛埋入地下窖藏而成。

图片乌杨白酒

4、良玉汤圆粉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忠县盛产糯米,民国时期制作汤圆粉的作坊就有十多家,最有名的是良玉汤圆粉。传统良玉汤圆粉的制作技艺较为复杂,有选配料、淘洗、浸泡、磨浆、掰晒等21道工序。水磨的糯米粉比干糯米直接打粉要细得多,透着糯米自然本味的清香。磨好的米浆不直接在阳光下暴晒而是阴干,使产品粉色白,膨胀性好。

图片良玉汤圆粉

5、香山蜜饼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香山蜜饼是忠县的传统小吃,相传香山蜜饼是因为白居易而声名远播的。香山蜜饼的主要原材料就是面粉、蜂蜜和香油,先将加入了蜂蜜和香油的面团揉成饼胚,然后烘烤至外酥酥脆焦香,此时饼内部还是酥软的,吃起来非常爽口清甜。

图片香山蜜饼

6、忠县传统制盐技艺(第三批)
忠州传统制盐工艺作坊主要集中在忠县途井乡和甘井镇,总体可分为开凿盐井、取卤水(盐井中含盐量高的泉水)、结晶、取盐等四个步凑。由于传统手工制盐成本高,产量低,目前传统工艺已经濒临失传。

图片巴盐古道


图片


1、“瑞兰斋”桃片糕制作技艺(第二批)
在云阳说起桃片大王“王大汉”算是人尽皆知,他是云阳桃片“瑞兰斋”的第十四代传承人,瑞兰斋桃片至今沿袭着最古老的制作手法,选用的主料配料,严格采购于陕西、城口一带。由纯手工制作,具有大致四点特征:白如玉、卷得拢、展得开、点得燃。

图片“瑞兰斋”桃片糕

2、鱼泉酶豆渣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鱼泉老街上的霉豆渣是云阳最好吃的霉豆渣,制作方法是将本地土黄豆磨成豆浆后纱布过滤,过滤后的豆渣用火焙炒,焙炒后的豆渣等到冷却,用模子做成霉饼,放到霉房或者铺有稻草的竹兜里发酵。几天后豆渣上面就长满白色菌丝,就可取出食用。做得好的霉豆渣除了有“霉”的气味,还有豆香味,自带鲜味,可炒可炖。

图片鱼泉酶豆渣


图片

太安鱼烹饪技艺(第二批)
太安鱼是潼南太安镇琼江沿岸的居民自创出来的,最初是将鳊鱼入菜,随着太安鱼的名气越来越大,鳊鱼供应不足,如今鲢鱼、鲫鱼、鲤鱼都可以用来做太安鱼。太安鱼的特点是麻辣鲜香,嫩如豆腐。将鱼剁成块,加盐和红薯粉腌制,再用菜籽油炸至表面微焦锁住水分,然后在特质的汤底里面大火煮,小火煨,20多分钟即可出锅。

图片太安鱼


图片


1、华生园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第三批)
早在晚清时期,华生园现今掌门人刘崇华的曾祖父,就创办了“华生园”糕点品牌。刘崇华从1983年建了厂房,生产重庆人熟悉的麻饼、怪味胡豆和花生块。国内第一个立体蛋糕也是从“华生园”走出来的。

图片华生园传统糕点

2、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民国初年,谢氏家族就在望龙门开了“烧猪馆”。谢氏挂炉烤出来的乳猪皮酥柔嫩,肥而不腻。烤乳猪、烤全羊、烤全牛是“谢氏烤三宝”,在烤制的时候,需要遵循“谢氏五常法”:精选食材、温柔宰杀、推拿按摩、精心烤制、秘制调味。如今还增加了 烤鱼、烤鸡和小烧烤品类。

图片谢氏烧烤


图片



1、长寿血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
长寿的血豆腐与血并没有关系。它是将豆腐捣碎,混入肥瘦相间的猪肉馅儿,再调入麻辣香辛料,捏成鹅蛋大小的球形,送入炉灶中用柏树枝和稻草进行熏烤。熏烤过程中,白色的豆腐逐渐变得红亮似血,因此有了“血豆腐”的名字。长寿血豆腐吃起来咸鲜中带着腊香,同时麻辣爽口,绵韧耐嚼。逢年过节下酒佐餐,总也少不了它。

图片长寿血豆腐

2、长寿薄脆传统制作工艺(第四批)
薄脆是在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传入川渝地区。到清代中期,重庆长寿人王海结合南北薄脆的做法,以烘焙的方式基本不用油,作出薄香酥脆、甜而化渣的长寿薄脆。民国年间,长寿县城遍布着薄脆作坊。长寿薄脆的制作技艺也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图片长寿薄脆

3、长寿湖鱼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在长寿湖众多鱼食菜肴中,最有名气的是鱼面。鱼面所用的鲜鱼是长寿湖中的草鱼、白鲢、青鱼等,将脊背部分的净肉用刀背捶细、去筋,加入蛋青、白油、豆粉等调料,搅拌混合均匀后装入裱花袋中,在开水里积压成面条。长寿鱼面口感爽滑柔韧、鲜香细嫩、无鱼腥味,既能当主菜,又能勾芡做成鱼羹当汤和,还可以当做主食吃。

图片长寿湖鱼面



图片


1、宜居乡传统制茶技艺(第三批)
宜居茶又可分为清香、嫩香和花香,而花香是最高级别的香型。极少有能够炒出花香型宜居茶的炒茶师。所以一锅手工宜居茶的诞生,离不开精湛的炒茶技艺。“茶叶杀青、摊凉、揉捻,重复几次后下锅搓条,搓条要经过抓、搓、抖、压等不同方式。大概3个半小时左右,才能炒好一锅茶。

图片宜居乡传统制茶

2、龚滩镇绿豆粉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龚滩古镇的绿豆粉,是用绿豆、大米、蔬菜混合后用石磨磨成米浆。大铁锅烘干加热,抹上菜油在锅周围,舀浆汁均匀地摊在锅面上烙炕成锅盖形的豆皮,用木刮刮成薄薄一层,加上盖子,火候适当时翻面焖熟。两三分钟后,揭下在竹竿上冷却,切成筷子宽的条,就成了绿豆粉。

图片龚滩镇绿豆粉

3、酉阳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五批)
酉阳土家族白酒古法酿酒的过程基本是:原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加曲→装箱培菌→配槽→装桶发酵→蒸馏→成品酒。制作酿酒的酒曲是嫩玉米浆,野菊花,麦麸,老玉米面,大曲酒,黄酒糟(糯米酒糟),成分与我们常见的酒曲很不一样。酉阳人善酿酒,他们利用武陵山区的玉米、高粱、小麦为主要原料,取深山矿泉水,使用土家传统酿酒技艺酿制土家白酒。

图片酉阳白酒传统酿造技

4、土家油茶汤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酉阳人喝油茶汤的习俗已有几百年了,特别是五福、大溪、可大等地的油茶汤最出名。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美食。

图片土家油茶汤

5、麻旺醋传统酿造技艺(第五批)
麻旺醋传统酿造过程主要包括制曲、煮头、发酵、陈坯、淋醋、熬醋等6大部分,多达60多道工序,历时两个多月才能酿成。酿造容器从小缸到百斤缸,到小木槽、大木槽,再到现在的地坑式发酵制醋醅,一直在创新。麻旺醋主要原料是优质大米、麸皮、豌豆和50多种中药材。酿造以醋曲为引子,运用了柏香叶覆盖,低温保温发酵的自然发酵生产工艺。

图片麻旺醋

6、藤茶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藤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药食两用植物,每年的6月-7月,酉阳当地村民就会上山采摘野生藤茶。采摘回来后把水分晒掉一部分,然后开始翻炒,翻炒后拿出来揉捻成型后再次入锅,把茶叶焖起来发酵,这种做法能让莓茶呈现特殊的绿色。焖青完成后再次入锅炒制一段时间,然后盛出来放入筛子中晾凉,传统手工制作的藤茶就好了。

图片藤茶


图片


1、郁山擀酥饼制作技艺(第二批)
在郁山古镇,每逢中秋或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要吃镇上手工制作的擀酥饼。因为在手工制作的面皮里面包裹了芝麻、黄豆、饴糖和桂花,所以吃起来清甜酥脆,还有桂花的香气。

图片郁山擀酥饼

2、郁山鸡豆花制作技艺(第二批)
“豆花没有豆,吃鸡不见鸡”这是郁山鸡豆花最神秘特点,鸡豆花选用母鸡鸡脯肉,打成肉泥以后,加入红薯粉、蛋清等搅拌均匀,再放进鸡汤里面煮熟。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其实食材调配的比例非常重要,一般人无法掌握,难以做出嫩滑鲜香的鸡豆花。

图片郁山鸡豆花

3、彭水灰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
灰豆腐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黄家镇上的传统美食,鲜豆腐放入筛过的草木灰里面静置一夜,然后再在锅中翻炒,直到四四方方的豆腐变得圆润,开始起泡为止,豆腐内部已经布满了蜂窝眼。灰豆腐可以用来红烧、炖肉和煮汤,内部的蜂窝眼刚好能够吸收汤汁,吃起来有嚼劲又入味。

图片彭水灰豆腐

4、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第五批)
郁山泼炉印灶制盐工艺大致分为输卤入池→泼炉印灶→掘灶制卤→入锅熬盐四个流程。泼炉印灶准确的说应该是“泼卤浸灶”,是制盐过程中最关键的工序:当盐灶烧热后,反复将卤水泼到灶台上,卤水通过沙土、蕨灰浸透到炉膛中的“土壳”上,水分蒸发,盐卤陈留在“土壳”中。这种工艺能够缩短卤水浓缩的时间,提高了热能的利用,减少了燃料的损耗。

图片郁山泼炉印灶

5、彭水米花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彭水米花是把糯米蒸熟以后,在竹条编成的磨具里面按压成薄薄的米饼,如果要吃甜味的,米饼可以在糖水里面浸泡再晒干。米饼晒干以后油炸,炸好的米花呈圆形,像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故名米花。在彭水,米花是人们过节日和办喜事必备的小食品,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泡水吃。

图片彭水米花

6、鞍子酥食制作技艺(第六批)
鞍子酥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经过文火炒制后用石磨碾成面待用;芝麻和花生炒熟用于制馅;白糖或者蜂蜜按比例融化成糖水;炒熟的芝麻和花生放进石磨里碾细捏成团,这就是酥食的馅。酥食印拓有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揉好的米面撒到印拓底部,然后加馅,再放入米面用筷子擀平,拓印好的成形酥食倒在竹筛上,上锅中火蒸1分钟左右,酥食便可出锅了。

图片鞍子酥食

7、龙塘麻糖制作技艺(第六批)
龙塘麻糖熬制需要提前将玉米发芽备用,没有玉米芽是做不出麻糖的。此外还要将浸泡过的玉米打碎在大锅中熬煮,玉米芽与玉米浆的分化作用,是熬制麻糖成败的关键所在。熬好的麻糖经过反复多次的拉糖,直到糖的颜色由棕红色变成金黄色。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入适量炒熟芝麻,龙塘麻糖就制作完成了。

图片龙塘麻糖

8、郁山晶丝苕粉制作技艺(第六批)
郁山晶丝苕粉以优质红薯为原料,经过去泥刨皮、扎碎磨浆、过滤提粉、煮皮切丝、晾晒包装等工序,最大程度保留了红薯的营养。而且经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成品,无论是苕粉条还是苕粉块,均可炖、煮、炒,口感嫩滑,回锅不黏不碎,堪称苗乡美味。

图片郁山晶丝苕粉

9、郁山三香制作技艺(第六批)
郁山三香是以半肥瘦猪肉、土鸡蛋、爆米花、红薯淀粉为主料。将洗净的猪肉去皮切成肉条,加入淀粉和爆米花,用土鸡蛋稀释至抓着能从手指缝流出为宜。接着加适量精盐、花椒、大蒜、生姜等佐料拌匀,选当年的芭蕉叶或荷叶包裹成条状,上笼用大火一次性蒸熟,然后趁热切斜片装盘。做法讲究的还要加上用干豇豆、油炸豆腐条、白菜丝、胡萝卜丝等加辅料炒制的底子。

图片郁山三香

10、苗家天锅传统酿酒技艺(第六批)
天锅是民间酿酒的一种传统蒸酒设备,是放置在酒甑上的,装有冷水,酒甑中的酒糟被加热以后,在天锅底部遇冷凝结成酒液。这种酿酒方法在所有的古法酿酒中,对粮食的损耗是最多的。但是这种基酒温度高,有利于不良气味和有害物质的挥发,使酒体更纯净,这样的酒喝了不上头,不挂喉。

图片苗家天锅

11、涪翁烧白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涪翁烧白据说是黄庭坚被哲宗皇帝贬谪为涪州别驾时发明的。黄庭坚别号涪翁,在彭水他喜食当地土法制作的老盐菜、麦酱和渣海椒,并创造性的将这些土菜与五花肉共同烹制出软糯的碗碗肉,民众就将碗碗肉取名为“涪翁烧白”。“涪翁烧白”食材主料有五花肉、老盐菜、渣海椒,因为有了渣海椒的加入,整碗烧白凸显出不一样的香味来,也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烧白。

图片涪翁烧白


图片


1、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第二批)
濯水绿豆粉的原材料是粳米、黄豆和绿豆按比例磨成米浆,米浆装在漏斗里,绕着锅底一圈圈由外向内旋转,形成小指宽,硬币厚的粉圈,焖上约半分钟绿豆粉就烙好了。常见的吃法是用开水烫熟,然后加上炒好的浇头和佐料,也可以炒着吃。

图片濯水绿豆饭

2、黔江珍珠兰茶罐窨手工制作技艺(第三批)
珍珠兰就是金粟兰,因为花和花蕾圆润得像珠子被称为珠兰。窨制珠兰花茶,要在珠兰花采摘回来后的30小时以内。茶坯一般选择比较高档的绿茶,窨次选择单窨,因为每多窨一次,珠兰花香就要多损失一次。制作好的珍珠兰茶叶嫩绿鲜润,清雅馥郁,汤色黄绿晶莹,入口更是有珠兰花香气经久不散。

图片珠兰花

3、黔江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
在黔江山区长着一种食药两用的植物——斑鸠占,聪慧的黔江人发现它的叶子富含果胶,于是采摘回来捣碎后调入草木灰,过滤掉渣子杂质后,绿色的汁液居然变成了豆腐。绿色的豆腐切成小块后,拌入佐料,在酷暑天吃上一碗,清凉解暑,营养丰富。

图片黔江斑鸠蛋树叶绿豆腐

4、鲊(渣)海椒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用石磨将大米或玉米碾细过筛,然后将辣椒、生姜、大蒜一起剁碎,再添加花椒、八角茴、茴香等佐料混合在一起,再用石磨碾成辣椒酱,放入食盐与米面或玉米面搅拌均匀,装进“倒扑坛”内。用洗干净的芭蕉叶、稻草或粽叶挡在坛口上,轻轻压紧,再用蔑条或竹块拼成十字架在坛颈口固定好,不让渣海椒漏出来。然后将倒扑坛倒置,添加清水作密封处理,并随时加水保持水不干。密封一周后渣海椒就略带酸味,取出炒腊肉或是炒土豆,是当地人常吃的佐酒下饭菜。

图片鲊(渣)海椒

5、黔江鸡杂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黔江鸡杂算得上是黔江在主城区最让人熟知的美食了。黔江鸡杂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将鸡杂洗净改刀,将泡萝卜切成条,土豆切条,白菜撕块,大蒜切颗。鸡杂用加了料酒的水烫过一遍,然后把底料(主要是各种泡菜和辣椒花椒等)炒出来,加入少量高汤以后,倒入焯过水的鸡杂烧熟入味即可。

图片黔江鸡杂

6、黔江牛肉脯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黔江牛肉脯的原材料,是喂养在武陵云雾山区的青壮期黄牛,取后腿上无筋无脂的肉,切成1毫米多的薄片,腌制后平铺在竹盘中,在炭火上烤熟即成,黔江牛肉薄而透明,呈玫瑰色,吃起来咸甜适中,酥软香脆的独特风味。

图片黔江牛肉脯

7、官村麻糖制作技艺(第六批)
黔江阿蓬江边的官村坝是有名的麻糖村,繁盛时全村有200多个家庭作坊制作麻糖。官村麻糖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生麦芽、煮糊、发酵、过滤、熬糖、扯糖这几道工序。成品官村麻糖色泽淡黄、细腻香甜 。

图片官村麻糖


图片


1、土沱麻饼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土沱麻饼主要用白糖、面粉加上纯香的麻油,辅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冰糖制成香甜的麻饼,根据品种再分别加上金钩、火腿、桂花、玫瑰、枣泥等精料。成品土沱麻饼底面呈褐色,皮薄馅大,松酥滋润,味美甜香,风味独特。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土沱麻饼减少了糖和油的用量,口味更淡也更健康。

图片土沱麻饼

2、渝北老窖酿造技艺(第四批)
渝北老窖起源于1919年,江合煤矿公司的黄福斋,看到水土镇地处嘉陵江下游北岸,往来停靠的木船很多,餐饮生意兴隆,白酒销量大,于是和水土镇几个商人合资创办酒厂。又从泸州请来技术员,按照泸州大曲酒传统工艺生产白酒。虽然酒厂用的是传统仿泸型工艺,但是也结合了渝酒的风格进去。因此也是窖香浓郁,余味悠长。

图片渝北老窖

3、飞泉鲜花椒油低温制作技艺(第五批)
常见的花椒油都是热油高温制作,会让花椒的麻味和香味丢失,不利于长期保存。飞泉鲜花椒油低温制作技艺,是通过不加热的食用油,并且所有工序都在2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进行。制作时将鲜花椒在石臼中捣烂,加入植物油和水搅拌,汲取表面油脂,自然沉淀过滤后便得到了花椒油,从选料开始,每个步骤都在低温环境中进行,保留了花椒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图片飞泉鲜花椒油低温制作技艺

4、刘记永吉盐水鸭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刘记盐水鸭的第13代传承人刘永吉,还沿用着最古老的方法制作盐水鸭:山泉水加香料制好卤水,利用低温熟煮鸭子,可以使盐水鸭的嫩度达到最佳,同时鸭肉汁水丰富。刘记盐水鸭选用的是潼南产吃粮食、喝泉水长大的散养鸭,这样的鸭子做出来口感好、不肥腻。而调料也极为重要,香料也是从各地寻找的纯天然香料,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品。

图片刘记永吉盐水鸭

5、巴国阴米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巴国阴米主要采用了优质糯米经浸泡、沥米、蒸米、阴干等几道工序,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黏在一起的糯米掰开,让米粒颗颗分离。阴米的食用范围很广,可以炸成米花泡糖水吃,也可以煮粥来喝,还可以用来搭配做蒸肉等。

图片巴国阴米

6、愚小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愚小面的面条吃起来爽滑弹牙、麻辣回甘,特色产品招牌牛肉面、家乡猪脚面、杂酱面、豌杂面、香辣小面,应该是大部分重庆人都吃过,而且愚小面的装修风格也还原了巴渝传统建筑风格,老照片和老桌椅点燃顾客对旧时光的记忆。

图片愚小面


图片


1、三耳火锅底料酿造技艺(第二批)
三耳火锅底料酿造技艺是聂赣如祖辈传下来的,他也从80年代开始制作三耳火锅底料,至今还在使用传统方法。火锅底料的炒制,是将豆瓣酱、牛油、花椒、黄酒、干辣椒、豆豉、生姜等几十种调料,使用祖传秘方的工序进行熬制。三耳火锅底料吃起来有辣而不燥、油而不腻、香味浓郁的特点。

图片
三耳火锅底料

2、白市驿板鸭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制作一只白市驿板鸭,要经过十几个步骤,而且传统工艺的要求中,漂洗一定要用井水,腌制要手工揉搓入味,调料要分冬夏两季。切割鸭子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全部划开,既能保持鸭子不变臭,还能保证竹片撑开鸭子时呈现琵琶形状。熏制板鸭时用米糠作为燃料,如此鸭子肉质才能金黄红润,带着浓郁的烟熏芳香。

图片白市驿板鸭

3、秦云老太婆摊摊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秦云老太婆摊摊面的创始人是秦云的外祖父,摆小面摊起家的。1994年秦云和母亲支了小面摊售卖祖传小面。秦云的摊摊面不仅分量足、汤色好,招牌的麻辣小面、牛肉面、肥肠面、豌杂面,吃得人口齿留香,意犹未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老太婆摊摊面”的名头响遍了重庆城。

图片秦云老太婆摊摊面

4、黄花园酱油酿造技艺(第六批)
传统的黄花园酱油制作工艺复杂,精选的黄豆浸泡蒸熟,加入磨碎的小麦和种曲发酵成酱醅,接着将酱醅装进陶瓷大缸里进行二次发酵。发酵过程中要每天翻动酱醅,经过1年的发酵,酱醅成熟便可以开始榨酱油了。传统方法酿出来的黄花园酱油,呈琥珀色,能够闻到浓郁的酱香和豉香味,味道咸香回甘。

图片黄花园酱油

5、马氏蒲扇板鸭制作技艺(第六批)
马氏蒲扇板鸭坚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之所以叫蒲扇板鸭,是因为以前没有电,板鸭只能采取自然风干,需要用竹片把鸭子撑起来吹干,鸭子崩开的样子就像一把蒲扇,并且板鸭吹干后能够透光,才算是真正的蒲扇板鸭。
图片
马氏蒲扇板鸭


图片


1、巫溪传统手工制盐技艺(第四批)
传统的巫溪制盐主要有引卤、提浓、提纯、熬制、照火、烘炕、装包等,共计30多道工序。现在的宁厂古镇,虽然还保留着完好的千年造盐作坊遗址,但是已经不再生产食盐,仅仅只是作为游客参观时的一项传统体验项目。
图片宁厂古镇制盐遗址

2、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在巫溪县的一些山坡上生长着高大的老鹰茶树,制作老鹰茶,需依次经过鲜叶采摘、鲜叶分级、鲜叶摊青、杀青、摊凉回潮、轻揉、初烘、分筛、重揉、解块、烘焙、精选、包装、储藏等手工制作程序。而且传统的老鹰茶制作,是用柴火灶炒出来的,老鹰茶汤色呈金黄带红,芳香甘甜,夏季饮用有消夏解暑、提神醒脑的效果。

图片老鹰茶

3、巫溪烤鱼传统技艺(第六批)
巫溪烤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说是大宁河上的船工发明的。巫溪烤鱼将咸、甜、麻辣、酸五味融合的同时,又形成了香辣味、麻辣味、酸辣味、蚝油味、葱香味、泡椒味、酱香味等多种复合味型,满足了现代人愈发挑剔的口味与营养需求。

图片巫溪烤鱼


图片


1、三不加酱油、食醋传统酿造技艺(第五批)
所谓的“三不加”,是指不添加防腐剂,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不添加色素,完全的酿造酱油和食醋。三不加酱油、食醋的制作工序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晒制酿造,选料、浸泡、蒸煮、制曲、发酵、压榨、和灌装,整个酿造周期要1年时间,使其形成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都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从而酿得风味独特,口感舒适的酱醋。

图片三不加酿造基地

2、刘氏烧鸡公制作技艺(第六批)
刘氏烧鸡公这道菜是以南川本地农家散放的土公鸡为主料,这种鸡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汤汁醇厚。主要调料为南川本地农家晒制的豆瓣酱,风味突出。烹饪时还要加入南川特产方竹笋,吸饱汤汁的方竹笋吃起来厚实饱满不失脆嫩。烹饪好的烧鸡公连锅带火配菜上桌,先品尝主菜,然后再在汤底里面涮烫其他配菜,吃法很有当地特色。

图片刘氏烧鸡公

3、金佛山方竹笋宴制作工艺(第六批)
方竹笋宴是将方竹笋做成各式各样的菜肴:白油笋条、炝炒干笋、红烧干笋、金钩烩笋、虾仁闷笋、火腿肠烩笋、油炸嫩笋丝、腊肉炖方竹笋、回锅腊肉笋、凉拌酸辣笋、素拌烧笋丝、泡笋、方竹笋红烧肉、炭火烧鲜笋、土豆烧笋、笋炒肉片、香卤笋丝、水煮方竹笋等等。

图片金佛山方竹笋宴

4、金佛山方竹笋传统加工工艺(第六批)
在金佛山海拔1400米以上的区域,生长着一种秋天才冒出地面的竹笋,因为竹笋外形摸起来呈棱形,被称为“金佛山方竹笋”。每年立秋时节,竹笋开始长出来,村民们开始上山采竹笋,采回来的鲜笋,就在上山上搭建的笋房内用水煮熟,然后在竹席上用柴火熏干,等到白露时节,笋子采完了,人们就背着这一年的收获回到山下。

图片金佛山采笋人

5、外婆家私房油茶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外婆家私房油茶选取南川优质大米磨成面,在开水中煮成糊状,配上金黄酥脆的馓子和各种调料,吃之前用勺子进行搅拌,油茶羹的暗香、馓(sǎn)子的精细,便是一碗脆柔相融的油茶了。

图片外婆家私房油茶

6、金佛山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说到金佛山酒,一般都是指如今位于兴隆场镇的“兴隆酒坊”酿造的庆酒。兴隆酒坊从清朝时期就有了。后来酒坊几经改建和重建,但都默契地保持了传统的手工酿造技艺。粮食和水就取自金佛山,遵循季节变化于惊蛰入老窖发酵、白露开窖摘酒、洞藏数年开坛,酿出来的庆酒色泽清亮,香味协调,入口醇厚甘润。

图片兴隆酒坊藏酒室

7、千年金山红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南川出产的“千年金山红”外形乌润,香气甘爽,泡出来的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千年金山红”制作主要包括14道工序:采摘、摊凉、日光萎调、手工揉捻、转红(发酵)、第一次烘焙、摊凉、第二次烘焙、摊凉、拣剔、碳焙提香。所有的工序都是手工完成。

图片千年金山红

8、铁皮石斛酒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暂无资料


图片


1、土家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第五批)
倒流水曾是进出石柱往来歇脚的地方,因此一到晚上人声鼎沸。当时有很多背工喜欢这里买豆腐干烤了沾上辣椒面吃,还带在路上当作干粮。倒流水的豆腐在制作豆腐干的过程十分讲究,它之所以好吃,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倒流水乡场边上有从山中流下来的泉水,用这泉水打出来的的豆腐别有风味,炕出来的豆腐干自然也是味道独特了。

图片倒流水豆腐干

2、石柱临溪刘记羊肉制作技艺(第六批)
石柱临溪刘记羊肉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至今仍保持传统的手工操作技艺,不掺入任何添加剂,所制羊肉酥软而不糊,香味浓郁而不腥,肥美而不腻,深受食客青睐。

图片刘记羊肉

3、马武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马武白酒属于曲香型白酒,百余年来,一直采用手工传统酿造,纯天然、不上头、不伤肝,清香甘冽,口味醇和,绵甜净爽、回味悠长,还添加了猕猴桃、红籽、刺糖梨等天然野生水果。

图片马武白酒


图片



1、江津酱油、醋酿造技艺(第三批)
江津酱油、醋酿造技艺沿用古法,以优质黄豆、小麦为主要原料。从精选原材料,经粉碎、榨油、蒸料、制曲、两次翻曲,到制成酱醅,再将酱醅放入瓦缸中露天酿晒发酵。在手工醋的酿造技艺中,要历经 蒸、酵、熏、淋、陈 五个主要步骤,十多道手工生产工序;经过繁杂的生产工艺之后,酿好的醋口感 绵香醇厚、风味突出。

图片迈进酱园

2、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第三批)
江津烧酒属于川派小曲白酒,川派小曲白酒在酿制过程中以红糯高粱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小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过蒸煮、固态培菌糖化、固态发酵、固态蒸馏、陈酿等传统酿酒环节。江津烧酒在清末民初,一度和茅台酒齐名,占据川渝白酒最大市场份额。抗战时期,江津烧酒产量位居全国各县第一。

图片江津酒厂

3、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第三批)
江津最早米花糖是用河沙炒的,用红糖作为粘合剂,色泽不好不说,还时常能吃到沙粒。后来经过改良,用油酥代替沙炒,用白糖代替红糖,还在米花糖中加入了冰糖、核桃仁、花生和芝麻等食材,让江津米花糖成为风靡全国的小食。

图片江津米花糖

4、白沙臊子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江津白沙臊子面是白沙码头南来北往的船队、客商在此停留,把臊子面带到了这里。白沙臊子面的面条为手工面,细长且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汤底是由野生菌熬制的,浓郁鲜美,白沙臊子面口味清淡,但味道却不寡淡。

图片白沙臊子面

5、江津花椒传统栽培与加工技艺(第六批)
每年春秋两季把育好的花椒苗移栽到地里,当花椒苗成活以后,减去主杆顶端和侧芽,留下五六十公分的主杆。在合适的时间施肥和除草,同时要给花椒树修剪整形,将花椒树养成多主杆的树形。在花椒成长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有残留的农药。待花椒生长达到八成熟就开始采收,采收的鲜花椒果皮晾晒后去除残存的种子、叶片、果柄等杂质,分级定量包装上市。也可以将新鲜花椒清洗后加热杀菌、封入真空包装,冷藏加工保鲜上市销售。

图片江津花椒采摘


图片


1、大昌雪枣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大昌雪枣、是巫山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零食甜点,因其形状似大枣,表面裹着雪白的糖霜,故名雪枣。大昌雪枣是以糯米、蜂蜜等为原料,制作工艺复杂,光是糯米都要浸泡一个多月,然后是点浆、切坯、过油、入糖,最后上霜固定成型。洁白的雪枣,内里呈银丝蓬松,真正的入口即化,清甜爽口。

图片大昌雪枣

2、巫山烤鱼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巫山烤鱼融合腌、烤、炖三种烹饪工艺,充分借鉴传统川菜及川味火锅用料特点。现今流行的巫山烤鱼采用“先烤后炖”的做法,确保了巫山烤鱼的纯正鲜香。用料方面除了民间秘方外,还结合了重庆火锅的用料精华,调制出麻辣烤鱼、酱香烤鱼、泡椒烤鱼、葱香烤鱼、香辣味烤鱼、鼓汁味烤鱼、共十余种口味。

图片巫山烤鱼

3、巫山梨膏糖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巫山梨膏糖诞生于民国时期,某年梨子大丰收,交通不便造成大量鲜梨腐烂。一些水果商家就寻找到梨膏糖的制作方法,把梨子制作成梨膏糖,没想到大受欢迎。如今由巫山陈记夜市的陈嗣红重新研制梨膏糖,在古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川贝和柠檬、罗汉果等食材,口感更清甜,也更加健康了。

图片梨膏糖

4、翡翠凉粉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巫山有一种开满黄色小花的灌木,当地叫“臭黄荆”,主要生长在溪沟边或者山上。将“臭黄荆”的鲜叶洗净入木桶,淋入开水浸泡3分钟左右,捣成糊状过滤,用澄清柴灰水点入搅均冷却即成凉粉,切成条后加入剁碎泡椒等佐料,酸辣开胃,入口爽滑,凉粉色如翡翠,故称之为翡翠凉粉。

图片翡翠凉粉

5、水口银丝面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水口银丝面产自巫山福田镇水口村,制面使用长江三峡沿线出产的小麦,沿用传统做面工艺和工序制作,水口空心面做工非常复杂,有和面、盘案、上筷、上厢、上架等,而且依据季节的不同在面粉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鸡蛋清、香油等调料。面条煮熟后口感柔韧且筋道,麦香味浓。

图片水口银丝面



图片


1、东溪豆腐乳酿造技艺(第三批)
东溪豆腐乳至今仍沿用传统的石磨黄豆、豆浆豆渣一起沸煮的熟浆工艺。并且点浆、滤浆、划块、发酵等工艺都是纯手工操作完成。酿制豆腐乳选用的是东溪出产的黄豆,做出的豆腐光滑有弹性。辣椒则选自当地产的“小米辣”,色泽鲜红。调味装坛后用石膏封口,窖藏半年后方可食用。这种工艺制作的豆腐乳,咸淡适宜,口感细腻化渣。

图片东溪豆腐乳

2、金角老四川牛肉干制作技艺(第六批)
1937年温文伯在民国街上摆了个卖祖传卤牛肉的小摊,生意很红火,后来温文伯清又把卤牛肉做成牛肉干。“金角”和“老四川”两个商标是1990年注册的,如今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牛肉干品牌,经过80多年的沉淀,金角老四川牛肉干有了五香牛肉干、香辣牛肉干、五香牛肉片、烧烤牛肉、山椒牛肉、卤汁牛肉等1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

图片金角牛肉干

3、綦江萝卜干制作技艺(第六批)
綦江萝卜干选用但是赶水镇和东溪镇种植的草兜萝卜,这种萝卜个大肉厚,清甜化渣,腌制的萝卜干脆嫩自带回甜。綦江萝卜干在脱水的时候,采用的是风脱水,而不是盐脱水,这样脱水的萝卜干清香味浓郁。萝卜丝脱水后加盐装入陶坛密封腌制,腌制好的萝卜干拿出洗去盐水,然后拌入秘制的调料,綦江萝卜干就制作完成了。

图片綦江萝卜干

4、綦江中坝泡菜制作技艺(第六批)
制作中坝泡菜时,要选用火候老、不上釉、无沙眼的陶坛,清洗消毒后,加入老泡菜水和山泉水,再按要泡的菜适量加盐。做泡菜的食材,首先是要准备香料:山奈、八角、茴香、草果、砂仁等几十种香料按照比例用纱布口袋装好放入坛中,然后放入中坝本地产的红灯笼椒、老姜、草兜萝卜、豇豆等蔬菜进去,盖上坛盖,加坛沿水隔绝空气开始泡制。

图片中坝泡菜


图片


1、斑鸠叶凉粉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重庆很多地方都有制作斑鸠叶凉粉的习俗,因为它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春夏季节,吃上一碗清凉解暑的斑鸠叶凉粉,身心舒畅。制作方法各个地方大同小异,都是将斑鸠占树的叶子采回来,捣碎后调入草木灰,过滤掉渣子杂质后,绿色的汁液就变成了豆腐。

图片斑鸠叶凉粉

2、奉节搭搭面制作技艺(第六批)
搭搭面是手工面条,拉面条的时候,面条在案板上被摔得“哒哒”响,因此有了这个名字。当搭搭面端上桌当时候,看上去就是一碗面糊糊,其实乾坤在碗底:筷子在碗底一捞,就会发现下面的面条、佐料和浇头。奉节人吃搭搭面习惯配上一碗豆浆和一块油饼。

图片奉节搭搭面

3、夔州泡菜制作技艺(第六批)
夔州泡菜以本地土产青菜头和优质青菜为主要原料,以本地陶土烧制的泡菜坛为主要工具,按照种料、选料、晒料、制佐料、拌料、净坛、装坛、发酵、出坛、分装十道工序,最终产出金黄软糯、入口化渣、清香可口、回味悠长的泡菜。这项技艺广泛流传于奉节全境及周边地区。

图片夔州泡菜

4、夔州老腊肉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奉节腊肉腌制保持了最传统的做法,仅用盐腌制后送入熏炉用柏木熏制,用柴火熏出来的腊肉,带着浓浓的烟熏味,肥肉不再肥,精肉红润透亮。吃的时候用淘米水洗掉外面一层油烟,不放任何调料,上锅蒸十几分钟就可以食用,真正的原汁原味的老腊肉。

图片夔州老腊肉

5、郭家沟老白干制作技艺(第六批)
暂无资料


图片


1、荣昌卤白鹅制作技艺(第三批)
荣昌卤白鹅是荣昌一绝,最早是“湖广填四川”时,迁居荣昌的客家人将家乡的卤鹅技艺带到了荣昌,又融入了川菜卤味的特色。荣昌卤鹅之所以好吃,是集粤菜注重选料保留食物本味的特点,以及川菜味型多变所长。一只本地饲养都土白鹅,全身上下皆可卤,每一样都有特别的风味。

图片荣昌卤白鹅

2、烧酒房传统酿造技艺(第五批)
烧酒房传统酿造基地的窖池是石材做成的,缘于其吸水、透气性好,利于有益微生物菌群生长、繁殖与积累,能促进高粱发酵更加充分,又持续保证生产出不可复制的基酒口感,成为烧酒房传统酿造技艺的一个秘诀。同时烧酒房的酿酒程序,也完全遵循了百年前的程序,所以才能酿出老熟协调、柔和绵甜的经典口味!

图片荣昌烧坊

3、荣昌铺盖面制作技艺
铺盖面的制作是很讲究的,首先是揉面一定要到位,要把面的韧性完全揉出来才行。其次,扯面片一定要薄,呈半透明状态,面积尽可能地扯大,需要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扯破。再把面块下到烧开水的锅中煮,配上调料、浇头,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图片荣昌铺盖面

4、旱蒸牛肉制作技艺(第六批)
旱蒸牛肉是集煎、蒸、烫为一体的烹饪方式,最上面的蒸笼里牛肉是预先蒸熟了的,吃时旱蒸热而食,故取名为旱蒸牛肉,中间是一锅牛骨汤,最下方的烤盘可以烤牛肉和各种蔬菜。

图片旱蒸牛肉

5、荣昌刨猪汤制作技艺(第六批)
荣昌猪本身就久负盛名,其肉质细腻,鲜香紧实,刚宰杀出来的荣昌猪肉则更加鲜美,还带着热气的瘦肉、血旺、猪副下水码盐上浆。筒子骨加入姜片熬煮调汤,还可以加入干缸豆和胡豆作为配菜,然后依次加入码过味的猪肉,最后加入猪血旺、葱花等作料,就成了一碗正宗的荣昌刨猪汤。

图片荣昌刨猪汤

6、河包粉条制作技艺(第六批)
河包是荣昌的一个村落,村民都会制作红薯粉条,当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要做“红薯粉炖猪蹄”。河包村的手工红薯粉,除了红薯和水,完全靠手工制作,不添加其他任何东西,也能让粉条柔韧劲道,软糯弹牙。

图片河包粉条


图片


1、仙家豆腐乳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对于丰都人来说,仙家豆腐乳就是他们的下饭神器。古法制作的豆腐通过天然酿造,有着浓郁的酱香和酯香气,色泽红艳、质地细腻、绵软开胃的豆腐乳,曾被誉为是神仙才能吃到的美味,丰都县城的仙家街也是因豆腐乳而得名。

图片仙家豆腐乳

2、麻辣鸡块传统技艺(第四批)
丰都麻辣鸡块要用一年左右的散养土鸡,加入老姜、花椒、桂皮、八角等香料煮约十五分钟出锅,确保鸡肉煮熟而不煮烂,待鸡凉透后切片装盘,将调制好的佐料浇上拌匀即可。丰都麻辣鸡块的佐料是它的灵魂,讲究“三油三重”,“三油”即油辣子、红油、香油,“三重”即辣椒重、花椒重、汤卤重。这样做出来的麻辣鸡块,外观色泽红亮鲜艳,闻之香味浓郁四溢,食之麻辣鲜甜。

图片麻辣鸡块

3、茶元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茶元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源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第一代技艺人把酿酒技术带到了武平镇茶元。茶元白酒酿造技艺运用传统工具,工序复杂,讲究技巧性。和其它酿造白酒的步骤不同,茶元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分为七个步骤:选粮食、泡粮食、初蒸、摊凉、糖化、发酵、复蒸。虽然茶元白酒是外来客,但是已经融入了茶元山水风物的味道,有了茶元白酒独一无二的口感。

图片茶元白酒

4、青龙茶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青龙茶的鲜叶在清明前后采摘,摊放水分自然萎凋,经底锅预清洗茶锅后,将茶锅加热至150℃高温杀青,然后一次投入1公斤左右鲜叶,再使用抖、抓、推,揉、压、搓等六道手法进行翻炒,一个小时左右待茶叶提香,闻香起锅,这样制出来的茶叶散发最原始的茶香。干燥后的青龙茶外形紧卷多毫、颜色鲜嫩微黄,香气馥郁浓醇。

图片青龙茶


图片


1、开县“冰薄月饼”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冰薄月饼的饼,厚度不到1公分,里面包裹了橘红、冬瓜条和佛手三种馅料,这三种蜜饯都是冰糖腌制的,而最早的冰薄月饼,只有冰糖渣在里面。外皮裹上芝麻以后,在炉子里烤成金黄色,吃起来有浓郁的芝麻和蜜饯香气。

图片冰薄月饼

2、开州龙珠茶制作技艺(第四批)
开县龙珠茶产自重庆三峡腹心地带,龙珠茶是以上等鲜茶叶为主要原料,原料经过一次杀青、扇(摊)凉、一次轻揉、二次杀青整形、毛火(二次揉捻)、拣剔(理条)、慢火轻烘、摊冷阴干、包装(成品)等工序炒制,然后经过特殊方法制成龙珠大小的茶团。

图片开州龙珠茶

3、冉氏霉豆卷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霉豆卷就是将千张皮卷成卷,自然发酵而成,在发酵过程中豆卷会产生氨基酸,吃起来非常鲜美。霉豆卷可以用来炸、煎、炒、焖、炖,吃法多种多样。

图片冉氏霉豆卷

4、紫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陈先坤是紫水豆腐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他做的紫水豆腐远近闻名,原因有两个:1、选用的是田坎黄豆,个头小但做出的豆腐香味浓郁、口感细腻。2、他家有一口古井,井水做的豆腐比其它水好吃。豆腐做好后,晒或者烤至边角淡黄,然后在卤汁里面反复浸煮6次,再风干就成了嚼劲十足,吃完满口醇香的紫水豆干了。

图片紫水豆腐

5、南门红糖古法熬制技艺(第五批)
南门红糖是开县南门镇的传统手工土特产,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熬制南门红糖的甘蔗产自南门镇河坝,该地位于浦里河畔,土质疏松、气候适宜,适合多汁味甜的青皮甘蔗生长。南门红糖的工艺经历了前后五代人的师徒相授,至今还保留着土灶大锅熬制、九斤甘蔗出一斤糖的传统,是重庆地区正宗的好红糖。

图片南门红糖



图片


1、梁平张鸭子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张鸭子使用的是卤烤工艺,而且必须选用本地的瘦肉鸭,太肥的不行。在卤水中卤制入味以后,再烤制皮肉干香,最后上锅蒸。入口香味独特,肉质细嫩且松酥,干香不腻。一般卤料最多二三十种材料,据说梁平张鸭子的卤料达到了48种,难怪如此勾人味蕾。

图片梁平张鸭子

2、袁驿豆干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袁驿豆干大小似火柴盒,只有一两毫米厚,也被称为“灯影豆干”。当地人喜欢用细细的竹篾穿起来,拿在手里吃,外面看起来色泽金黄,没有沾染任何调味品,但其实在制作中已经浸入了几十种香料进去,也可以拌上调料再吃。

图片袁驿豆干

3、礼让豆棒制作技艺(第六批)
礼让镇有“巴渝豆筋之乡”的美誉,礼让豆棒选用优质黄豆,通过淘洗泡胀、磨浆过滤,将豆浆盛锅升温,待豆筋结膜,而后经手工卷制而成。可以用来凉拌、炒肉、炖肉、卤制,营养丰富且百搭的美食。

图片礼让豆棒


图片


1、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第三批)
羊角豆干因羊角镇而得名,当地人取山泉水和本地黄豆,打成豆腐,再采集本地山中生长的香料药材酿制成豆干。羊角豆干细腻绵扎,富有嚼劲,入口还带着香料的复合香气,是当地的一大特产。

图片羊角豆腐干

2、羊角老醋传统制作技艺(第四批)
羊角老醋厂位于武隆县羊角镇。“羊角”牌老醋已有两百多年生产历史,它以大米、玉米、糯米,小麦、白马山脉优质矿泉水为原料,辅以四十多种名贵中药材,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酿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属纯粮酿造食醋。

图片羊角老醋

3、鸭江老咸菜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鸭江老咸菜是武隆有名的传统土特产,选用大溪河流域无公害优质青菜头、红辣椒为主要原料,添加多种名贵中药香料调味,然后封装在本地陶土烧制的坛子里密封发酵,最终产出金黄化渣、清香可口的老咸菜。

图片鸭江老咸菜

4、火炉药膳羊肉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火炉药膳羊肉是以武隆区火炉镇的周家山和东山箐周围地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山间草场放养的山羊,再配上18种中草药烹制而成,其羊肉肉质细嫩,色泽鲜红,带有浓郁的清香,营养价值丰富,食用后有御寒、补虚、防病、健体强身的功效。

图片火炉药膳羊肉

5、白马天然蜂蜜传统酿制技艺(第五批)
白马蜂蜜是重庆市武隆县特产。白马蜂蜜波美度在41度以上,未结晶的蜜呈琥珀色或褐色,半透明液状,温度在10℃以下易形成结晶蜜;气味清香,具有蜜源植物的花香味,口感甜润。 

图片白马天然蜂蜜

6、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艺(第六批)
碗碗羊肉发源于武隆羊角镇,取材放养在武隆白马山仙女山高寒山区的山羊。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把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再放入红汤锅里熬煮,然后用羊骨加入姜、蒜和秘制香料熬汤,再用羊油、豆瓣酱、花椒、辣椒和其他香料炒香。接着将熬好的汤和炒好的料加上切好的羊肉一起熬煮,待各种食材融为一体,用正宗的土碗盛上一碗,搁上一撮小葱香菜来点缀,便是正宗的碗碗羊肉。

图片武隆碗碗羊肉

7、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土坎晶丝苕粉因产于武隆区土坎镇而得名,该地盛产红苕,于是当地人就将红苕加工成苕粉,制好的苕粉用来煲汤,不仅吃起来鲜嫩有劲,而且汤味香气扑鼻,口感极佳.这样的苕粉不仅食用方法多样、味道好,且存放时间长。

图片土坎苕粉

8、赵家花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赵家花酒是指酿造出的酒,酒花细小浓密、久久不散,像一朵花一样盛开在酒碗中。酿造花酒特别难,100斤粮食只能酿造5斤花酒,还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泡粮、初蒸、煮粮、复蒸、晾干、收箱、发酵……每一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只是在温度上马虎了那么一星半点,酒倒在碗中便出不了花,即使是有几十年酿酒经验的传承人,也不敢在酿酒的时候马虎一下。

图片赵家花酒

9、武隆洞藏酒传统酿造技艺(第六批)
武隆洞藏酒是精选红高粱,用洞湾山泉水酿造而成的纯高粱白酒,并在年代久远、恒温、恒湿且有天然微生物群的洞穴里自然老熟。天然洞穴具有冬暖夏凉的自然特性,既能净化酒体、又可增加酒的柔绵度。陶坛四壁均有许多毛细孔,透气性好,酒液既不会渗漏,又可以与空气接触自由呼吸,有利于白酒的老熟与出香。

图片武隆洞藏酒

10、武隆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春末夏初老鹰茶树嫩叶长得茂盛时,武隆乡镇的村民就背上背篓上山采摘老鹰树叶。采回来后老鹰茶,一种做法是跟普通茶叶一样,要经过萎凋、反复杀青、反复揉捻、烘干等工序。另外一种做法是将鲜叶倒进簸箕里,双手用力揉搓,在叶子开始卷成筒状形时,就拿去摊在石板和竹盖里晾晒,待叶片晒干之后。便成了绿色纯天然的老鹰茶”。两种做法都是流传在武隆的乡村,全部纯手工制作。

图片武隆老鹰茶


图片


1、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第五批)
黑山地区的人民世代都种茶制茶。茶叶栽培和制作,都保持着自唐代以来的完整工艺流程。采茶人在茶树新芽含苞之际,趁露水和高山雾气未散时采“两叶一芽”。茶青采摘回来后,还要分茶、晒茶,通过萎凋再翻炒杀青。杀青后还需要将晾干的茶叶再放入铁锅内翻炒。所有流程和技巧,黑山谷制茶人经过世代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图片黑山谷传统生态茶叶

2、隆林火烧糯米酒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优质糯米经过浸、蒸、拌、榨、添、净、炙、酿八道传统工艺,蜕变为醇酒,这是重庆万盛人家乡的味道。作为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隆林火烧糯米酒中凝结着糯米的醇厚,山泉的甘甜,历经岁月沉淀,除杂增香,每一碗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碗都是古老技艺的传承。

图片隆林火烧糯米酒



图片


1、辛家老店豆腐乳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辛家老店豆腐乳,利用优质黄豆和井水磨豆成浆,以土家族传统的酸汤作为凝固剂,制作成豆腐。切成块的豆腐接种发酵菌以后,经过两次发酵才出坛,发酵成熟的豆腐里外都呈现乳酪般金黄的色泽,拌上各种调料后成为麻辣鲜香的辛家老店豆腐乳。

图片辛家老店豆腐乳

2、洪安腌菜鱼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
洪安腌菜鱼发源于秀山县洪安镇,食材选用了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和重庆的腌菜,被称为“一锅煮三省”。洪安腌菜具有生津开胃的功效;选用贵州的豆腐是因为它豆香味浓;湖南的鱼肉嫩刺少。辣椒的红、豆腐的白、腌酸菜的香完美结合,吃完鱼再在锅里煮上手工面,这腌菜鱼才算是吃的有始有终。

图片洪安腌菜鱼

3、秀山毛尖栽培与制作技艺(第六批)
秀山茶种植坚持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曾施,茶业制作一直沿用手工炒制,成品秀山茶其色泽鲜润翠绿,香气高长纯正,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甘滑。

图片秀山茶叶基地



图片


1、赵木二羊肉制作技艺(第六批)
赵木二羊肉是铜梁名气最大的羊肉店,经营全羊宴,羊肉有红烧、粉蒸、清炖几种口味,还可以吃到羊肉酥肉。店里最为人称道的是连理羊排,曾经上过中国名菜推荐,做法是将羊排猛火蒸了以后再下油锅炸,最后撒上调料。一表层羊肉酥香麻辣,里层羊肉嫩香爽口,贴骨羊肉绵香味美。

图片赵木二羊肉

2、三活春鸡兔鱼烹制技艺(第六批)
“三活春”餐厅是铜梁一家把乡愁文化、农旅文化与江湖菜系相结合的特色餐厅。“三活”系列菜品是指主食材为活鸡、活鱼、活兔。特色兔菜品具有肉质细嫩、麻辣鲜香、回味悠长的特点;特色鱼菜品具有汤色纯白、鲜香嫩滑的特点;特色鸡菜品具有麻辣微酸、耙糯爽口的特点。被称为“龙乡第一吃”。
图片

图片

三活春鸡兔鱼

图片

图片


重庆脆皮鱼传统制作技艺(第六批)
重庆脆皮鱼源于上世纪初,是川菜大师兰光鉴在成都创办荣乐园时研发的菜品,脆皮鱼这道菜,外面的鱼皮因为挂糊炸过,吃起来很酥脆,内里的鱼肉口感绵密,保留了鱼肉的清甜味道。浇在外面的糖醋酱汁里加了泡红辣椒,味觉层次丰富,酸甜辣鲜融合得恰到好处。

图片重庆脆皮鱼



图片


重庆火锅(第二批)
重庆火锅起源于两江交汇的码头文化,传统的手工炒料工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与当初相比,无论是炒料,还是食材、器皿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市火锅协会对重庆火锅申国遗主要是申请对传统炒料工艺、技艺及火锅器具、吃火锅的饮食方式等进行保护。

图片重庆火



图片


朝天门火锅制作技艺(第六批)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朝天门火锅重庆火锅的代表品牌,在1935年便创立了。传承至今仍然是食客心中不忘初心的老火锅,朝天门火锅始终坚守传统,从选料到熬制工序,层层严格把关,底料的熬制技艺不曾改变,老味道没有变过。

图片朝天门火锅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