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活用琐谈(二)

 经方人生 2022-07-0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二、临证谨守病机,选方准确效显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开拓中医认识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同时,仲景以八法论治,统赅诸病,形成完备的治疗学体系。然而,要使经方的运用得心应手,关键还在于准确地辨析病机。

所谓病机,就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也就是机体受到内外诸多致病因素的影响,在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由于病变不同,疾病发展阶段不同,病理变化的本质也不同,亦即是说其病机不同。中医治病,必须通过辨证求因,明析病机,其选方用药才具有针对性和原则性,同时也才有灵活性和应变性。

经方治病之所以疗效卓著,最主要的就在于其组方法度严谨,选药精当专宏,方证相符,切中病机。例如,桂枝汤一方有汗能收,无汗能发,究其关键,就在于其所治疾病的病机都是“营卫不和”。以此推演,临床上凡见主症为自汗或无汗,其病机属于营卫不和者,均可用桂枝汤治疗。

要了解和掌握经方的方证病机,首先可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去寻找体悟。仲景书中自注病机之处并不少见,如《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都是指桂枝汤证的病机。又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即是指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其次,可以根据条文所提供的四诊表现去分析病机。也就是将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从而抓住本质,把握病机。

再则,是以方测证,推断病机,从而熟练掌握经方的适应证。如《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其中“烦躁”固然是主证,但仅据“烦躁”这一症状,又怎么能用茯苓四逆汤呢?显然,这里略去了其他脉证。此时,就需要与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相参照,如此则不难看出,本证也须有干姜附子汤证的脉证。只是本证“烦躁”的程度更为严重,且不仅是汗下后的阳气大虚,而且是汗下后导致阴阳两虚,已非单纯用干姜附子汤所能胜任,必须用茯苓四逆汤以扶阳救阴、安神止烦才行。

《伤寒论》既重视一方多用,异病同治,也注重一证多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主要是证候表现虽不同,但其总的病机是一致的,故其治疗即可相同。如前述桂枝汤,既可用于太阳中风证,又可用于卫气虚弱,不能与营气谐和的自汗证,以及“脏无他病,但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还可用于太阳病表虚证误治或失治后营卫已虚而表邪未解者,等等。这几种病证虽各有不同,但营卫失和则是其共有的病机特点。桂枝汤具有敛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祛风的作用,故可以概治上述诸证。

又如四逆汤是少阴病中温经回阳的首方,用以主治少阴寒化证。但论中又把它作为治疗太阴病中焦虚寒的要方(见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两者病位不同,一属少阴心肾,一属太阴脾,但均属阳虚寒盛。四逆汤对少阴寒化有直接作用,对太阴虚寒则是通过温养心肾达到扶助脾阳的作用,且干姜、炙甘草本来就有理中温阳的作用。所以,用之可以异病同治。

后世在此启发下,从分析病机和方药效用入手,大大拓宽了《伤寒论》经方的应用范围。例如用桂枝汤治疗虚疟、虚利、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用四逆汤治疗胃寒痛、胃下垂、心功能不全、休克等;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副鼻窦炎、遗尿症等属于肺热郁迫所致者,等等。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一理法原则和辨证思路,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应用经方治疗更多的病证。

同病异治是因为其外在的证候表现虽然相似,但其内在的病机并不一致,所以,治疗也就各异。在《伤寒论》中,这样的例证也非常多。例如同属心下痞满之证,但因其形成的病因病机有里热郁结、寒热错杂、水饮停蓄、胃虚气逆、阴寒之气凝结等不同,其相应的其他脉证亦有差异,故其治疗所用的方药就有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等区别。

再者,如厥阴病的厥逆证,计有蛔厥、脏厥、血虚寒滞经脉、寒犯肝胃、阳为阴阻、冷结下焦、热厥、水饮内停、痰实厥、亡血厥逆等十种证型之多,故其治疗也各不相同。这说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法则并非简单地针对症状去治疗,而是非常注重通过临床表现,探求疾病内在本质去治疗的治病求本之法。这种辨证求因、审机论治的治疗学思想,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要想学好用活经方,就要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欲令要道必行,桴鼓响应”,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只要能做到辨证切中病机,择方遣药与证相符,临证用“仲景方可通治百病”(柯琴语)的说法,就毋庸置疑。

例如,曾治一80多岁老翁,身患慢性支气管炎十余年,近月余整天卧床不起,喘咳痰多,下肢浮肿,食纳呆滞,二便不爽。舌红,苔白腻,脉象沉弦。脉证合参,其病显系寒饮内伏外溢,肺气失于宣肃。

仲景小青龙汤专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伤寒论》第40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亦指出:“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还说:“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根据该患者病情,结合仲景论述,拟方用小青龙汤加生石膏、桑白皮、鱼腥草、浙贝母、干地龙等,6剂而咳喘即平,食纳渐增,精神爽利,能下地走动。

又如,治一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患者,近1个月来全身浮肿,下肢尤甚,小便量少。尿检:蛋白(++++),红细胞(++),舌淡苔白,脉沉弦而迟,全身疲倦乏力,面肤色泽苍白。脉证合参,断为脾肾两虚,阴水泛滥,故拟治以补益脾肾,温阳利水为法。《伤寒论》真武汤方主治“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有水气”之证,与本例患者的病情从病机上相吻合,都是阳虚不能化气制水所致,故投以真武汤原方加生黄芪、益母草、白茅根、车前子,连服9剂,浮肿消除,蛋白尿亦消失,诸证悉平,继以肾气丸调理而愈。

其他如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即是因其病属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而致中焦痞满,符合《伤寒论》第149条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的指征而选方的。

图片

特别提示: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