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三物备急丸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36.三物备急丸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三物备急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组成;大黄30克 干姜30克 巴豆30克 
本方现代常用于食物中毒、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辨证属里实寒积,体质壮实 而病势危急者。 1.水肿  2.卒中  3.食滞   4.食停肠胃,痛满欲死   5.术后肠粘连  1.肠梗阻   2.慢性腹泻  
[功用] 攻逐寒积。
 [主治] 寒积急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甚或暴厥, 苔白,脉沉而紧。 本方专为里实寒积,暴急发病而设。临床以卒然心腹胀痛,大便不 通,暴厥而无热者为证治要点。
三物备急丸  (《金匮要略》)
    [异名]  备急丸(《千金翼方》卷20)、抵圣备急丸(《千金月令》,录自《医方类聚》卷
107)、巴豆三味丸(许仁则方,录自《外台秘要》卷6)、备急三物丸(《圣济总录》卷180)、
返魂丹(《鸡峰普济方》卷9)、独行丸(易老方,录自《景岳全书》卷55)、备急大黄丸(《内
外伤辨惑论》卷u)、备急丹(《卫生宝鉴》卷4)、大黄备急丸(《医学入门》卷7)、三
仙串(《串雅补》卷2)、三圣丹(《仙拈集》卷1)。
    [组成]  大黄一两(30g)  干姜一两(30g)  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一两(30g)
    [用法]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炼
蜜和丸。密器中贮之,莫令泄。若中恶客忤,心腹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
尸卒死者,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
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
法:为丸剂,成人每服0.6一1.5g,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用鼻饲法给药)。
  [功用]  攻逐寒积。
  [主治]  寒积急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甚或暴厥,
苔白,脉沉而紧。
    [病机分析]  本方证由饮食不节,冷食积滞,阻结肠胃,或暴饮暴食之后,又复感
受寒邪,以致气机闭阻不行所致。冷食积滞阻于胃肠,气机闭阻,以致上焦不行,下脘
不通,卒然心腹胀痛,甚则痛如锥刺,大便不通。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寒
积内阻,气机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气急口噤,甚或暴厥。苔白,脉沉紧,为寒
积里实之证。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寒凝气阻,里实寒积,发病暴急之证而设。根据《素问.至
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的治疗原则,以
攻逐寒积而立法。因证属寒积,发病暴急,故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能开结散寒,
非用急攻峻下之品,不能去其积滞。方中巴豆辛热峻下,人胃、大肠经,  “开窍宣滞,
去脏腑沉寒”(《本草从新》卷8),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人脾、胃经,“温经逐寒”
(《本草从新》卷u),助巴豆以攻逐肠胃寒积,为臣药。大黄苦寒,人脾、胃、大肠
经,本方用之,攻下积滞,且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药。三药合用,力猛效捷,为
急下寒积之峻剂。故原方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本方三药峻厉,以备暴急
寒实之证而用,故方名三物备急丸。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专为里实寒积,暴急发病而设。临床以卒然心腹胀痛,大便不
通,暴厥而无热者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常用于食物中毒、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辨证属里实寒积,体质壮实
而病势危急者。    、
    [使用注意]
    1.方中巴豆的毒性较剧烈,对胃肠的刺激性较强,须根据病情的轻重,适当掌握
用量,严密观察,慎重使用。
    2.孕妇、年老体弱者,以及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之证,均当忌用。
    3.服本方后泻下不止者,可食冷粥以止之。
    [源流发展]  本方始载于《金匮要略》杂疗方中,书中载其“用为散,蜜和丸亦
佳”,故剂型为丸者,即三物备急丸;用为散者,名为三物备急散。原治“心腹诸卒暴
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El噤,停尸卒死者”。历代应用又
有发展,如《医方类聚》卷107引《千金月令》用治“干霍乱,心腹百病,疰痛”。《外
台秘要》卷6引《许仁则方》用治“干霍乱,心腹胀满,搅刺疼痛,手足厥冷,甚者流
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须臾不救,便有性命之虑,卒死及感忤El
噤不开者”。《圣济总录》卷180用治“喉痹水浆不下;小儿木舌、,肿胀满口中”。此外,
《肘后备急方》卷8之三物备急散,与《外台秘要》卷10引《宫泰方》之三物备急散,
实为《金匮要略》三物备急散,而主治略有变化。前者治“心腹诸痰,卒暴百病”;后
者主“卒死客忤,卒上气,呼吸不得下”,是三物备急丸临床应用的发展。现代应用更
有所发挥,对食物中毒、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属于寒积实证,体质壮实而病势较急者,
有一定疗效。关于本方的加减衍化,《备急千金要方》卷17之雷氏千金丸,系在《金匮
要略》三物备急丸的基础上加消石、桂心而成。消石苦寒性温,可破坚消积,泻下利
尿,《神农本草经》卷2载其“主胃中胀闭,涤蓄结饮食”,与巴豆、大黄并用,则其泻
下之力更猛;桂心配伍干姜,温中祛寒之力益佳。析其组方之妙,实不稍逊。原书记
载:“主行诸气,宿食不消,中恶,心腹痛如刺及疟”。《普济方》卷365之三物备急丸,
组成药物去大黄而加木香,用于小儿心脾经为邪所客,重舌肿胀,语声不出,水饮不
下;喉痹,水浆不下。现代,天津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创制新方巴黄丸,系由本方
去干姜而成,药理实验表明巴黄丸具有增强肠蠕动引起泻下作用,治疗急性阑尾炎等急
腹症有良好的疗效。
    [疑难阐释]  关于方中大黄与巴豆的配伍意义  对此,古今医家所见不一。王子接
认为:二者“性味相畏,若同用之,泻人反缓。”(《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近贤冉雪
峰谓:“本方取干姜以益其温,大黄以益其泻”(《八法效方举隅》)。从巴豆之作用而言,
本为斩关夺门之品,攻下之力极猛,即使不配大黄,独用其效亦峻,故本方应用大黄,
旨在制约巴豆之泻。《本草经集注》就明言巴豆“畏大黄”。李时珍指出:巴豆“与大黄
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本草纲目》卷35)。实验研究表明:三物备急丸具
有明显的加强肠管收缩的作用,其组成成分巴豆能兴奋肠管,大黄和干姜则呈降低肠管
紧张性的效应,这些药物的作用又常以浓度不同而异(新医药学杂志,1975,11:41)。
此外,汪昂认为本方证属食停肠胃,冷热不调,故用“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霜辛热以
下寒结”(《医方集解.攻里之剂》)。从本方所用之药分析,辛热之品居多,属于温下之
剂,而其所治之证,应以属寒属实之积为宜。若寒热夹杂而寒邪偏重者,本方亦可用
之;如属热实之证,不宜妄投。
    [方论选录]    、
    1.吴昆:“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
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
《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
夺门之将军以主之;佐以辛利之干姜,则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医方考》卷4)
    2.柯琴:“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之
方。《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
为阴结者立,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
之师也,乃仿仲景白散而加峻者与!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为吐、下两解
法;此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法,而不知有温下之
治,所以但讲虚寒,不议及寒实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3.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
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医方集解.攻里之剂》)
    4.张璐:“备急丸治寒结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腑,舌胎黄黑刺裂,唇口赤燥者,
误用必死,以巴豆大热伤阴故也。”(《张氏医通》卷16)
    5.王子接:“备,先具以待用也;急,及也卜谓临事之迫也。《金匮》以备急丸救中
恶客忤神昏口噤者,折齿灌之立苏;若临时制药则无及矣0巴豆辛热大毒,生用性急,
开通水谷道路之闭塞,荡涤五脏六腑之阴霾,与大黄性味相畏,若同用之,泻人反缓。
妙在生大黄与生干姜同捣,监制其直下之性,则功专内通于心,外启胃之神明,协助心
神归舍,却有拨乱反正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评议]  诸家对本方方义的分析,认识不一,所论有异,但对本方体现“温下”治
法,为治寒实结积之峻药,认识则一。强调卒起暴急寒实之证,方可用之,病情不急,
一般不用。并强调凡伤寒热传胃腑所致的暴急腹痛,症见舌苔黄黑刺裂,唇口舌燥者,
不可误用本方,误用必死。张氏所论极是。另外,本方与白散临床应用有别,柯氏谓:
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为吐、下两解法;本方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
姜、巴,直攻其寒,为温下之治。此论颇为中肯。
    [验案举例]
    1.水肿  《金匮今释》引《建殊录》:某禅者病浮肿,二便不通,仅存呼吸,即出
备急丸服之,下利数十行,肿消减,未及十日,痊愈。
  2.卒中  《金匮今释》引《建殊录》:病人一日卒倒,呼吸迫促,角弓反张,不能
转侧,急为备急丸饮之。下利如倾,即复故。
  3.食滞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5:28):某女,52岁,农民。因食团子6个,
当夜即觉脘腹疼痛,伴有恶心嗳气及水泻,1日4—5次,泻出粪水液,量不多,纳食
不思,苔黄腻。前已服过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承气汤一类方剂,毫无应验。延已5
天,精神疲乏,消瘦显著,乃用三物备急丸3g,分2次吞服。药后腹中雷鸣,泄泻,
有粘性物的粪便,腹痛即止。翌日已思纳谷,调理数日而愈。
    按语:古人治食滞,如肉伤用山楂,面伤用莱菔等,一物有一药所制,决非任何食
滞均可用一般消导之剂可医。本案虽用过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承气汤等方,皆未取
效,而改用三物备急丸后,积滞即得以缓解,即是明证。
    4.食停肠胃,痛满欲死  《湖南医药杂志》(1982,2:36):某男,41岁,农民。于
1995年10月5日就诊。自述前夜临睡时,食生红薯一个,食后即入睡,随后感腹部不
适,隐痛阵阵,持续不解。症见颜面苍白,四肢不温,呈痛苦病容,时口泛清涎及嗳腐
不止。腹部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六脉沉紧。证属食生红薯,停
滞肠胃,导致脾胃运化受阻,故口泛清涎,嗳腐不止,.及腹部满痛拒按。初以消导合寒
下法,拟平胃散合小承气汤加莱菔子,2剂。复诊:服上方病反加剧,腹胀如鼓,二便
不通,腹满痛拒按益甚,细思“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食生红薯,停滞肠胃,寒凝
气滞,消导寒下不效,乃改弦易辙,急拟温下以救之,仿三物备急丸,以丸易汤。巴豆
霜5g,大黄lOg,干姜lOg,2剂。嘱患者服后,如二便畅,腹痛已,胀消失,则止后
服。翌日再诊:上方初服,矢气频作,大便不多,小便畅,腹胀渐消而痛已逐步缓解。
第2剂服上半剂,下白粘液大便甚多,小便如涌,腹痛遂止,腹胀全消。症见精疲力
竭,食欲不振,二脉沉细无力,乃正气大伤之虚候,继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扶正,温
胃散寒以善后。
    按语:本例患者,因生冷宿食,伤及脾胃,气机受阻,胃气不降,肝气横逆,初拟
以消导合寒下不效,后改弦易辙,温下后使患者转危为安。用三物备急丸以丸易汤,仅
服剂半,而收显效,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扶正,温胃散寒而获全功。
    5.术后肠粘连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19):某男,30岁。患者3年前因
工伤脾脏破裂,行脾切除术。术后时常腹痛,食欲减退0 1月前因腹痛急剧,住院治疗
月余,腹痛不减,而自动出院,出院诊断为术后肠粘连。症见腹痛如锥刺,腹胀欲破,
大便难行,畏寒纳呆,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来细弦。辨证为冷积气滞瘀
阻腹痛。治疗先温下,后调补。用三物备急丸。晚服0.25g,嘱腹泻3次以上,即服冷
粥1碗止泻。药后半小时,患者颇难忍受,泻3次后,即按医嘱服冷粥1碗,约20分
钟,腹泻止,腹痛腹胀全除。后再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愈。后随访,大便通利,腹痛腹
胀未再出现。
    按语:术后肠粘连,此冷积气滞瘀阻于肠系也,故宜温下。以三物备急丸直攻其寒
积气结瘀滞,使此证化险为夷。
    [临床报道]    .    .
  .1.肠梗阻  以本方,用大黄250g,干姜160g,巴豆90g(去皮,研末,除油)。各
为细末,使药量呈3:2:l,制成丸剂,每丸重1g。用法:14岁以内者服1丸,15岁以
上者1—2丸,1次/4小时。治疗肠梗阻39例,其中男36人,女3人;年龄最小1.5
岁,最大75岁。发病时间最长48小时,最短11小时。结果:痊愈(大便通畅或矢气
频频,腹胀痛消失,梗阻解除)35例,有效(少有矢气,但大便仍不通,肠鸣腹痛,
腹胀尚未减轻)3例,呒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治愈率为89.7%c”。
    亦有以本方治疗肠梗阻21例,用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炼蜜为丸,每粒
含巴豆O.1g。首服4粒,6—8小时后再服3粒。结果18例痊愈(服药1次通便者7
例,2次者8例,3次者3例),3例无效。
    2.慢性腹泻  以本方为主,应用制巴豆霜0.5g,大黄炭12g,干姜6g,制附子
15g,硫磺粉、甘草各3g。每日1剂,连煎2次,取汁相加,分3次温服。治疗肠炎
200例。临床表现:全部病例皆有溏泻,肠鸣腹胀,遇寒冷则发,得温暖则轻,泻稀水
便及带白色粘液者67例,腹泻与便秘交替者6例,带血便27例,80%腹部有轻压痛,
脉沉迟兼滑细弦,舌质淡紫,苔白根腻。大便化验:白细胞(++)178例,未消化食
物(+一++)14例,阿米巴滋养体2例。细菌培养41例中,福氏痢疾杆菌生长9
例,阴性32例。钡剂灌肠99例中,痉挛性结肠炎2例,肠结核1例。纤维结肠镜检查
121例中,浅表性溃疡10例,点状出血12例,肠腔充血、水肿伴粘液分泌99例。肠
粘膜活检10例,皆为肠膜炎性浸润。治疗结果:195例痊愈,获愈时间最短2天,最长16天,大多在4—7天L3j。
    [实验研究]
    1。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的作用  在三物备急丸药液浓度为40~/ml时,可明
显提高肠管紧张性,表现为使肠管在紧张性升高的状态下发生收缩,但收缩幅度有
所变小。当药液浓度加大到.400~g/ml时,则表现为肠管紧张性先升高而后降低,
收缩幅度也变小。拆方研究结果表明,巴豆对肠管所产生的效应与全方一致;大黄
小剂量时作用不一致,大剂量时则产生抑止效应,使肠管抑制性下降,收缩幅度也
多变小;干姜的作用效果与大黄基本相同。以上实验证明,本方对肠管的兴奋作用,主要来自巴豆。
    2.对脾胃虚寒型便秘排便时间的影响  用10%的活性炭2"C的冰水溶液给小鼠灌
服,1roll(支.天),连续3天,造成脾肾虚寒型动物模型,按6g/kg给予三物备急丸水
溶液(药液冷至2"C),观察对排便的影响。结果:给药组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为
131.0±72。36分,对照组为220.8±40.57分,排便颗粒数给药组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