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之野:说说北京中考的风向标作用

 月影szxn68hea4 2022-07-10 发布于甘肃

国际局势再宏大,影响最终依然要落在具体的政策具体的事件上,柴米油盐教育医疗,事关我们生活的一切。

双减后下一步怎么走?北京中考是个风向标。

文章图片1

首先我们要清晰的了解一个大前提,中国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大家不要简单思考中考高考的首要目的是“筛选人才”,事实并非如此。

早上我写《日子|066 無敵の人》提到在美国教育是分流,那其实在中国也一样是,好的是我们的教育也是一道天梯,是跨越阶层的重要通道,也是性价比最好的通道。

非常扎心的说一句,这个世界,也包括我们国家,资源是有限的,教育资源一样是有限的,因此:

高考中考的首要作用是:筛选。

当然,这种筛选是尽可能保证公平的情况下,以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的。

选拔人才只不过是附属的作用,根据国家整体的需求规划,维持秩序贯彻政策才是内核。

所以你要说你的孩子很优秀,比如数理化某一科特别强,但是有偏科,那么除非运气很好,否则以“人才”的方式进入顶尖高校可能性不太大。

某个时期,中国会很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所以更需要理工科人才;某些时候,发展的很好,高校文科类科目设立就经费很多。

我们那时候大学扩张其实与需要多少大学生人才关联不大,但是受东北国企改革大量人员下岗影响很大。

那现在,双减背后一样关联社会资源分配、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反倒是人才选拔的考虑是放在最后的。

也就是说,逻辑其实是这样:现有了社会变化的需求,然后才有教育政策的调整,而不是反过来。

文章图片2

但很多时候,教育是个百年、十年的事,有些东西及时调整很好,但有些东西不能变。

比如,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更多需要钱学森那样“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国家的需求和当前社会发展水平、应然和实然之间更多是个平衡关系。

北京今年中考的区分度放低,其实是一种短期双减对位的探索。

为了解决“鸡娃”、培训补课、超纲的现实问题,降低区分度后稀释的是这部分头部资源,特别强的孩子,未必能考的好,但学习习惯好的孩子一定考的不差,甚至超常发挥。

你不是强吗?题目这么简单,卷面就660,而且作文扣多少分是浮动可控的,可严可松,你能强到哪里去?

对孩子们步骤分、仔细度的考量提到另一个维度,其实有点像对执行力的要求,就像在公司里,管理层最喜欢的是那些能够很好执行事情的,而不是那些想法很多,思考很多的一样。

可是,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特别是当下,反倒是“歪才怪才”李云龙那样的才能解决事。

所以,好多事不是不想做,是现实逼着你顾眼前,管不了那么远。

北京教育的这些事水是很深的,各种力量的博弈,各种既得利益,普通人很难摸得清套路,真正在里面卷的,从比例上讲绝大部分是中产。

文章图片3

有次和中科院的教授聊天,他们的孩子也在里面卷,有的科研工作者就是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得不从国外回来后不适应再次出国。

想说的事情是,在这么大一个国家,想做点事,推动一些改变,真的很难,很多时候出发点特别好,但是涉及到具体的利益,你看得到的,阻力有多大,头绪有多少。

归根结底,还是由当前国家发展水平阶段决定的。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也是最适合国情,它给大家公平的机会去成才,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拔尖教育,筛选掉本国绝大多数人,然后掐尖全世界的尖子。

孰优孰劣,我们选不了,也评价不了,评价也没用。最好的方式,是谷爱凌式的吃两头,当然也跟绝大多数家庭无缘。

所以,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

只是这个现实,我们必须还考虑两个层面。

第一是人类整体发展层面的。

大家可以明显感到,疫情以来,各种混乱的事越来越多,历史在加速演变,人类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

如果仔细回想,我们父母那代的教育是什么?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是什么?你会发现,天差地别,但其实,过去了不过几十年。

也就是说,整个人类对教育的理解,是远远滞后时代发展的。

即便你是这个时期教育里走出的最优秀的“胜利者”,走出校门依然很大概率会被社会毒打,它不再是个保鲜很久的“金钟罩”了。

去年清北毕业80%离开了北京,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是规则变了。

文章图片4

因为社会发展的规则变了,要求变了,变化速率很快,而我们依然跟随原有教育模式的惯性。

并且,因为整体形势的越来越差,教育也越来越卷,整体幸福感越来越低。

一方面,这条路变得越发痛苦,一方面,产出和收益比在降低。

大家知道多少哈佛牛津毕业的在北京找不到工作吗?

既然卷也没太大用,为什么不让大家更幸福一点呢?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很好的一部分初心,从现在看,也只能如此。

所以,从现在开始,有条件的家长特别需要做两件事:

  1. 重新审视整体情况和未来预期
  2. 重新评估孩子努力的方向

就是,还像以前玩命搞值不值得,第二,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找到一个现有教育机制和孩子一路幸福感的平衡点。

因为如果未来不那么如意,这些押注未来的赌注也会显得很悲凉。

第二个是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层面的。

我去了三一重工的工厂,对诺大厂房里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机器人操作和寥寥工人感受很深。

不仅仅是马斯克准备量产擎天柱机器人,现在在江浙福建,机器人工厂越来越多,机器取代人的进程比我想象的快。

文章图片5

随着疫情的影响持久深远,无人类场景5G、web3.0、元宇宙在迅速发展,很多我们现在熟悉的专业,比如会计、法律、语言,大概率十年内都会迅速衰落。

在这些领域,除了极少数头部还需要精英,大概率人都会被赶走。还要记得,我们国家在这几个领域都在世界处于前列,并且有引领的意愿。

从具体的情况看有几个趋势:

1.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文科的作用和需求是下降的。

2.从考试上讲语文将是王者,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地位会下降,学好语文者得天下,而且,语文如果不能从小培养兴趣和习惯,是不大可能从补课补出来的。

3.有段时间社会的学科分工走向专业化精细化,未来可能更多强调整合和综合化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娃花了16年学到的,可能除了文凭外,都是垃圾。

可是,一个国家可以调整战略,可以试错,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16年?

如果我们把功利性的想法,父母的不如意完全灌输到孩子这16年中,在他们从985、211出来后,所面对的失落,将是巨大的 。

但是,话说回来,真正有选择的家长并不多。

绝大多数没得选的家长和孩子,考试依旧是他们一生中最公平,收益比最高的路径,没有之二。因为只要是考出来,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现在社会的焦虑和痛苦了吧。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是无法逾越的,我只想对还有选择的家长说,不要鸡娃,不要描述未来的霓虹,幸福只在这每一天。

最好的生活,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天,但问努力不问结果,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却不计较成绩。不要在现有教育体系下作挤压孩子天赋的事情,尽量发掘他们不在这个体系却在社会中可能有用的天赋,持之以恒的培养。

社会的教育是筛选,家庭的教育是塑造,塑造懂得爱,懂得体验,了解自己的灵魂,了解世道艰辛,最终能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平衡点的孩子。

文章图片6

最好的结果是兴趣和天赋完美结合,喜欢的事情变成事业,最好能兼济天下,退而求其次的结果是有能力独善其身,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对世界的认知反复和飘摇。

父母体察世界了,孩子也就懂事了,懂事不是随意听话,早明白事理的孩子会知道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不是为了别人,也更容易形成正向循环,《日子064|人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结果差不了。

而作为父母,鸡娃真不如鸡自己,我每天在这里写作,没有出去喝酒聚会洗脚唱歌,也是为了想用行动告诉沐朵牧野,爸爸在做喜欢的事,在为认为对的事执着付出,这世界上的事喜欢就去追求,日复一日的积累和付出比一时的功利刺激管用,而且一万小时定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你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

永远不要忘记,人生是一场体验,懂得驻足体验过程的孩子,这一生也一定不会过得很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