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勤勤恳恳读书的孩子,十年寒窗之后,又读了5年本科+3年硕士+3年规培,终于踏入了他热爱的事业。努力到中年,付出半辈子,终于成为“专家”、“老师”。这时候,有人轻蔑地对他说:
他该如何看待对方,二人能成为好朋友吗? 每个人对陪伴自己的事物,都有依恋情结:故乡、母校、母亲河……这些心中的柔软之处,容不得他人诋毁。 而学了几十年的专业,也是一种“母学科”,对它不仅有热切的感情,还和自己的晋升前途挂钩,精神与物质都深度绑定。如果有人贬低自己的母学科、否定自己的辛苦付出,那么进行反击是很正常的。 当代的中医与西医之间,有太多这样的“互相反击”。那些难听的话,听得很多了。 许多肾病朋友向我反映过,他的主治大夫告诫他:“千万不要看中医、用中药”。也有患者说,自己看的中医大夫把西药都停了,换中药治疗,不让用西药。问我这样对吗? 对于该医生来讲,可能是对的。但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损失。 今天为什么说这件事呢,是徐大哥引起了我的感触。 肾友徐大哥的故事最近,复诊患者徐大哥出院了,看着他上车离去的背影,我又回想起了他刚入院时的情景。 52岁的徐大哥是河南信阳人,患肾病以来,尿蛋白始终控制不住。到今年4月份,肌酐一路涨到了241。 肾功能已经进展到了3b期,即将到晚期。 徐大哥住院的第一天,我们组织专家会诊,邀请78岁的西医专家刘主任前来。主管大夫汇报完病情后,刘主任分析了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凝血、血压等指标,指出了病情的进展因素,予以阻断。随后刘主任说:
这句话,我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虽然我们医院中西医专家联合会诊很常见,但刘主任78岁高龄,德高望重,却不避讳自己的短板,如此谦逊地请小辈来补足,令人心中一暖。 最后经过讨论,制定了降蛋白、降压、抗凝、改善肾功能的治疗方案,口服、外敷、药浴、结肠治疗多管齐下。 14天后复查肾功能,徐大哥的肌酐降到了186: 肾功能好转出院。 当初第一次看到结果回报时,徐大哥很激动:“以前从来没想过,我的肌酐能下降。以前医生告诉我,肌酐高了只有发展快与发展慢的区别,别看中医,看中医也没用,早晚都是尿毒症。” 肌酐241和186有什么区别呢?代表着肾功能从3b期回到了3a期。这两期差别很大:3b期的肾功能不可能维持长期稳定,必然会向尿毒症进展;而3a期的肾功能,有可能不向尿毒症进展,这是一位患者将来是否会进展到尿毒症的一个分水岭。肾功能5个分期,只有第3期被分成了两个分期,便是为此。 徐大哥症状都已缓解,而肾功能还有进一步恢复的空间,于是一个月后,徐大哥来复诊。 主管大夫依然很认真,先后请省三院的西医专家林海英教授、省中医院的檀金川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全国名中医刘亚娴教授,来为徐大哥会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复查,徐大哥的肌酐降到了136: 肌酐136意味着什么呢?是第2期。1期和2期属于早期。2期代表着,虽然肾功能仍然有异常,但只要规范控制,就不会再进展。3a期是有不进展的机会,而2期则不应称之为机会,而是有充足把握的现实。 这次徐大哥出院,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思绪万千:他不是一个不重视病情、延误治疗时机的人,徐大哥有足够的健康意识,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但肌酐还是不断升高,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徐大哥看中医的想法,曾被否定。其实中西医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我们设想一下: 假设刘主任的西医方案被否定,徐大哥的并发症、合并症就控制不住,肾功能进展不会停下,只能沿着3b期→4期→5期(尿毒症)进展下去。 假设王主任的中医方案被否定,徐大哥的肾功能不会恢复,也没有如今妻贤子孝、阖家欢乐的结局,尿毒症的悲剧我见得够多了。 这不仅仅是假设,而是在我们这片中华大地上,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的人间真实。 中西医之间,有握手的可能吗?都说文人相轻,可是李白与杜甫两个顶级文人,则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睡一个被窝,关系好得一塌糊涂。 都说中西医相争,可是中西医之间,也会合作编写指南、共同会诊,乃至结为伉俪。 中西医之间,完全可以握手,但矛盾是从哪来的呢? 矛盾不在于医学,而在于名利、情绪和偏见。 医生是人,不是圣人,有博爱、也有自私。引导其博爱,则会合作共赢;引导其自私,则会攻讦割裂——可惜中西医之间的现状,更多的是后者。 如何才能弥合二者?要靠一个中间人——患者。 中西医之间,本身没有共同的愿景。而以患者为中心,才能让二者有共同的追求。 但如今很多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将患者的利益与医生的利益割裂开来:医生会不会看病?没有影响,即使看不好病,也不影响收入与职业生涯。一介绍某医生、教授,必言其发了多少SCI论文(就当没灌水)、评了多高的职称、获得了多少巨额经费,让人一听就“哇塞好厉害”,却从不评价其看病能力(临床水平)如何。 当你把医生的奋斗目标,设定为他自身的学科、经费、地位,与患者脱钩,那么他如何能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如何能与其它学科的专家配合? 将患者的疗效纳入医生的评价体系,而不单单以写论文、拿经费来评价一个医生的价值,才能促进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为患者谋福祉——这是我院运转几十年来,反复印证了的模式,会一直坚持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