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新用户87759656 2022-07-12 发布于浙江

高血压病是指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多归属于 “头痛”、“眩晕”等范畴,后期则可涉及“心悸”“胸痹”、“水肿”、“中风”等病证。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由素体、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等为发病的内因;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倦虚衰等为发病的常见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郁怒,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亢盛,火耗伤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则出现头痛头晕,面赤心烦,目涩而干,耳鸣等症。若肝阳暴亢,阳亢动风,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扰动心神,则见四肢面部或唇舌发麻,筋惕肉瞬,手足颤抖等,甚则出现口眼歪斜,中风晕厥。

饮食不节如喜食肥甘,饮酒过度,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痰浊阻滞经脉,挟肝火上扰清窍,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气机,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下焦阳气虚衰,水湿不化,阻遏气机升降,亦可致血压升高,产生头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胸痛,呕恶等症。

年老体衰,肾水不足,木少滋荣,可致阴虚阳亢;水亏不能上济心火,或劳心过度,耗伤阴血,心火炽盛,下汲肾水,均可致心肾不交,则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元气亏损,无力运行血液,血行不畅,而致气虚血瘀,产生眩晕心悸,神疲肢倦,气短乏力,心痛舌紫等症。诚如景岳所言:“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妇人因多育或天癸将竭之际,肾气虚衰,冲任失调,血海渐枯,肾虚于下,火炎于上,亦可发本病。

瘀血也与本病密切相关,这就是“眩晕者,有因于死血者。诸阳上行于头,诸经上行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薄也,薄则上虚而眩晕生。” (《景岳全书》)

总之,高血压病多由于肝、肾、心、脾的阴阳平衡失调和阳亢、内火、痰浊、血瘀等邪扰乱所致。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病学会(WHO/ISH)提出的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用降压药物下持续性血压增高或非同日多次(3次以上)检测血压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即常规血压测量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动态血压监测正常值:24小时<130/80mmHg,白昼<135/85mmHg,夜间<125/75mmHg,自测血压正常值<135/85mmHg。

1.       根据血压水平的高血压定义及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5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90


注: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2.      症状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或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亦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偶于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少数患者则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3.      体征  高血压患者多数无体征。也可在体检时听到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区收缩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长期持续高血压患者可以有左心室肥厚并可闻及第四心音。

4.      检验与检查  为了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并正确选择治疗药物的目的,必须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能,血尿酸,血脂,血糖,电解质,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胸部X线检查,眼底检查等。早期患者上述检查可以无异常,后期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尿蛋白增多及尿常规异常,肾功能减退,胸部X线片可见主动脉弓迂曲延长、左心室增大,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可见左心室肥大劳损。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也常有血糖或尿酸的水平增高。

5.      常见并发症

心 长期高血压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并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

 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动脉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高血压也促使脑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血压极度升高可引起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逆转。

肾 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

血管 除心、脑、肾血管病变以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常可致命。

二、中医辨证要点

高血压病病机关键是肝肾阴阳失调,而以阴虚为本;病理因素有风、阳、火、痰、瘀;病位主要在肝肾,可涉及于心脾和冲任;证多虚实夹杂,早期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以虚证为主。具体言之首当辨清病理性质,掌握阳亢与阴虚,标实与本虚的主次;再当区别病理因素,标实为主者,应分清风、火、痰的主次、兼夹,以及审察脏腑病机,本虚为主者,应鉴别肝、肾、心的主次。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应紧紧抓住阴虚是本,阳亢是标这基本病机,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调整肝、肾、心、脾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祛除风、火、痰、瘀等实邪,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具体而言,虚者应予以滋阴,阴虚及阳者又当温养,或柔肝、滋肾、养心、健脾;实者当据证予以潜阳、熄风、清火、化痰。

二、分证论治

1.      肝火亢盛证

主症   头痛头晕,面红耳赤,烦躁易怒,便干溲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或弦数有力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法    平肝潜阳,泻热降火。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菊花15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各20克。

如便秘苔黄燥,形气俱实者,酌加枳实、厚朴、芦荟、生大黄以行气通便;头痛眩晕甚者,酌加珍珠母、白蒺藜以平肝熄风安神;颈项强痛者,酌加地龙,白芍,葛根以解痉通络;肢麻者,酌加法夏、竹茹、胆南星、豨莶草以化痰通络。

2.      阴虚阳亢证

主证   头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眼花,失眠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多梦,腰酸腿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细数等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法   滋阴平肝,疏郁解热。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如: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生地黄15克、牛膝15克、桑寄生15克、杜仲各15克,夜交藤20克。

如口干舌燥甚者,酌加石斛、玄参以滋阴生冿;大便秘结者,酌加火麻仁,柏子仁以润肠通便;如胸闷心痛者,酌加丹参,瓜蒌活血化痰通络;若肝肾阴虚较甚,致风阳上扰,症见头痛剧烈,肢体麻木,甚则抽搐肉瞬者,酌加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天门冬、川楝子、白蒺藜以平肝熄风。

3.      肝肾阴虚证

主证   头昏眼花,目涩而干,耳鸣,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足跟痛,夜尿频数,舌质干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细弱等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法   滋肾养肝。

方药   首乌延寿丹加减。常用药物如:制何首乌20克,牛膝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豨莶草15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旱莲草15克、龟板胶15克、生地黄15克、磁石各15克。

如腰酸腿软甚者,酌加续断、猪脊髓以补肾强腰;目涩者,酌加草决明、枸杞子以滋补肝肾;耳鸣、目眩者,酌加菊花,蝉蜕以平肝明目,夜尿频者,加覆盆子,桑螵蛸以收涩止遗;若肾阴虚不能上交于心,出现失眠,烦躁,多梦,遗精等心肾不交证侯者,酌加酸枣仁、柏子仁、桂心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4.      阴阳两虚证

主证    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步履不稳,失眠易惊,形寒肢冷,便溏纳差,遗精阳痿,舌质淡瘦,舌苔薄白,脉细弱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法    育阴助阳。

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如:制附片10克,肉桂5克,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各15克,丹皮、泽泻各10克,杜仲、牛膝各20克。

如手足心发热,失眠,头面烘热者,去肉桂,酌加何首乌、龟板、憋甲以滋阴生津;如妇女绝经期阴阳两虚,冲任失调,证见眩晕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筋惕肉瞤,颜面烘热,舌淡或红,苔白,脉弦细者,治宜调理冲任,方用二仙汤加减,常用药物如: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各10克,杜仲、续断、牛膝各15克、黄柏、知母各5克。

5.      痰湿阻逆证

主证    头晕头重,身重如裹,心烦胸闷,食少,呕恶痰延,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法    祛痰化湿。

方药    湿胆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陈皮、法半夏、茯苓、竹茹、枳实各10克,苍术、厚朴各15克,黄连、甘草3克。

如眩晕甚者,酌加僵蚕,胆南星、石菖蒲以化痰泄浊;如痰多胸闷者,酌加桔梗、瓜蒌以理气化痰;痰黄口苦者,酌加菊花,黄芩,贝母,天竹黄以清热化痰;如微恶风寒,小便量少,小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润者,改用五苓散加减以散寒邪利水湿,药如桂枝,生姜各10克,猪苓、茯苓、泽泻各20克,紫苏、藿香、厚朴、白术各15克。

6.      气虚血瘀证

主证    头晕目眩,神疲肢倦,气短乏力,胸闷心痛,心悸怔仲,舌紫暗货有瘀点,苔白,脉沉细或涩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

方药    益气化瘀方。药用黄芪、丹参各30克,赤芍、川穹、泽泻各10克,葛根、川牛膝各15克。

如头痛头胀,面赤,大便干者,酌加菊花、钩藤、枳壳、桃仁以平肝潜阳、行的气活血;如胸闷甚者,酌加瓜蒌、薤白、郁金以化痰宽胸散结;挟痰浊者,酌加半夏、南星、地龙、僵蚕以泄浊豁痰;兼阴虚者,加生地黄、枸杞以养阴滋肾;兼阳虚者,酌加菟丝子、杜仲、续断温补肾阳。

以上分证论治既适用于缓进型高血压病,又适用于急进型高血压病,临证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舌脉等变化,加减用药,中医分证与西医分期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非绝对,一般规律是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证多分布于临界高血压和Ⅰ期;肝肾阴虚证分布于Ⅰ、Ⅱ期;阴阳两虚和气虚血瘀证多分布于Ⅲ期望;痰湿阻逆证则高血压病Ⅰ、Ⅱ、Ⅲ期均可见到。

【验方偏方】

1、针箭颗粒(鬼针草、鬼箭羽、山萸肉、玄参、泽泻、防己),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适应于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者。

2、泽泻降压颗粒(泽泻50g、益母草、车前子、夏枯草、草决明、丹皮、桑寄生各15g、钩藤20g),日一剂,分两次服用。适应于高血压肝阳上亢、内风暗动患者。

3、玄参丹参饮(玄参、桑寄生、淮牛膝、枸杞子、杜仲、车前子各15g,丹参何首乌各15g,钩藤、石决明各12g),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本方具有滋阴潜阳、熄风降压之功,适应于高血压病阴虚阳亢、欲化风者。

4、外敷降压散 以胆制吴茱萸50g,龙胆草醇提取物1g,硫黄5g醋制白矾10g,朱砂5g合研为细粉备用。用药前,先将患者肚脐部用温水洗净,每次用药粉200mg,倒入脐窝内,上压棉球,最后用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针灸推拿】

1.      针灸治疗

(1)    体针  主穴:风池、百会、合谷、神门、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关、阳陵泉、太冲、涌泉等穴。实证用毫针泻法,虚证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

(2)耳针  取降压沟、降压点、内分泌、交感、神门、心等耳穴等。耳针方法包括:毫针刺法,每次留针1~2小时,分组交替用穴;或穴位贴压法,每次取3~4个穴位埋王不留行籽,再贴麝香壮骨膏等药。

(3)穴位敷贴  敷贴常用穴位包括脐周、心俞、肾俞、关元等穴。

【临证备要】

1.      以上“分证论治”中的六个证型既适用于缓进型高血压病,又适用于急进型高血压病,临证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舌脉等变化,加减用药,中医分证与西医分期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非绝对,一般规律是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证多分布于临界高血压和Ⅰ期;肝肾阴虚证分布于Ⅰ、Ⅱ期;阴阳两虚和气虚血瘀证多分布于Ⅲ期望;痰湿阻逆证则高血压病Ⅰ、Ⅱ、Ⅲ期均可见到。

2.    对部分尚没有临床症状、体检发现的早期高血压患者,可以根据中医对眩晕(高血压)的病机演变的认识进行辨证治疗。

3.    中医用辩证等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目前一般是建立在用西药的基础上。这主要是中医药降压强度不够,对此一方面在临床实践中继续积极寻找更有效的降压中药,另一方面是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纠正机体阴阳的失调,改善临床症状和代谢障碍,以及减少靶器官损伤等。

4.    高血压病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耳鸣,肢麻及血压持续升高等,有时可因症状突出,影响常规辩治,此时可专门给予对症治疗。

(1)      头痛不休 因长期饮酒或过食肥甘,蕴成肝经郁热,郁久化火,腑气不降,或大怒气逆,上攻清窍所致。此时,镇肝则肝郁愈甚,补肝则腑气愈滞,清肝则扬汤止沸,治当用承气汤类苦降通下方药以泻火降气,推荡积滞,使郁火逆气从大便而解,可奏釜底抽薪之功。方用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9克,芒硝、枳实、厚朴、栀子各10克,白芍、夏枯草各15克。 还可采用针灸疗法和药物外敷法配合治疗,以缓标证之急。针刺疗法:取百会、太冲、肝俞、行间,用泻法平肝潜阳。外敷法:以吴茱萸研为细粉,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

(2)      眩晕 不息肝木体阴而用阳,阴虚阳亢,肝阳化风则眩晕不息,甚则筋惕肉瞤,手足颤抖等。养阴柔肝虽属治本之道,但仅用此类方药亦难抑其成的亢逆之势;平肝潜阳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标证之急,但阴不复则阳不潜,无异舍本求末。此时,治须标本兼顾,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山羊角粉20克,钩藤、白芍、生地黄、菊花各15克,地龙、僵蚕各12克。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配合治疗,以缓标证之急。针刺疗法:取百会、风池、太冲、肝俞、肾俞、内关、合谷、阳陵泉,用泻法以平肝息风。外敷法:取吴茱萸、川穹各半,研为细粉备用。用药前以温水洗净脐部,然后将药粉适量,填放入脐窝,再以棉球压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

(3)      耳鸣不安 多由年老体虚,天癸渐竭,髓海空虚,或纵欲过度,或重施苦降,使肝阴亏损,肝木失养,虚阳上亢,而成上盛下虚症候。治宜补阴配阳,填精补髓。前提选用耳聋左慈丸加减,收效后选用大补阴丸加减:左慈丸:生地黄、山药、白芍各15克,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五味子各10克,柴胡5克,磁石、牡蛎各30克。大补阴丸:熟地20克,天冬,山茱萸,山药,龟板个15克,知母(盐水炒)、黄柏(盐水炒)各5克,猪脊髓100克,神曲10克。此外,还可采用针刺疗法辅助治疗。选用翳风,听会,听宫,肾俞,中渚,照海,足临泣,后溪,涌泉,关元等穴,用补法以补肾平肝息风。

(4)      肢体麻木 肝阳久亢,耗血伤阴而血枯气虚,或肝阳化风,风阳挟痰流窜经络,均可使四肢麻木,治疗当分清虚实,辨证选方遣药。血枯气弱者,以肢麻而颤抖无力,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干红少津,脉细数等为临床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为血弱气虚,筋脉失养,治宜养血益气,佐以通络息风,方用生脉散化裁:熟地、白芍、桑葚、天冬、制何首乌各20克,西洋参、五味子、甘草各10克,地龙,钩藤15克。风痰窜络者,以肢麻而胀,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或弦数为临床常见症状,其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风痰内阻,治宜滋阴潜阳,化痰通络,方用导痰汤加减:生地,天地,桑葚,白芍,牡蛎各20克,菊花,钩藤,胆南星,贝母,枳实各10克,茯苓,竹沥,嫩桑枝,地龙各15克。

5.    降压中药:已被现代药理研究有降压作用的常用中药有青木香、杜仲、黄芩、葛根、小蓟、马蔸铃、夏枯草、野菊花、草决明、木贼、黄连、黄柏、葛根、栀子等,在临证时结合辨证加用数味,对提高降压效果,改善症状有一定促进作用。

6.    外敷降压散:以胆制吴茱萸50克,龙胆草醇提取物1克,硫黄5克醋制白矾10克,朱砂5克合研为细粉备用。用药前,先将患者肚脐部用温水洗净,每次用药粉200mg,倒入脐窝内,上压棉球,最后用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7.    针刺疗法:辽宁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授彭静山所创降压十法疗效较为肯定,适合于多种证型的血压持续不降。①人迎动针。②膈俞皮内针。③耳后降压沟刺血。以上三法在针后10秒钟内降压。④眼针降压(双眼双肝区)。⑤鼻针降压(取印堂、素醪刺血)。⑥太冲泻法。⑦太渊脉刺。以上四法针刺后5分钟内降压。⑧合谷透后溪。⑨三里降压用补法。⑩石门降压用于女性患者。

8.    临床注意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主要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此类高血压占高血压病1%~5%。常需鉴别的有肾性高血压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低;肾上腺疾病,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氏综合症(包括肾上腺皮质增生)、嗜铬细胞瘤等;甲状旁腺疾病和垂体疾病(肢端肥大症)。神经源性疾病,如包括呼吸性酸中毒、脑部炎症和肿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等。妊娠高血压病综合症。医源性(白大衣性)高血压等。

【验案举隅】

验案一

谭某某,男,35岁,干部。患神经衰弱3年,后因饮食不节,经常胃痛泛酸,食欲不好。钡餐造影诊断为溃疡病。虽服中西药治疗,胃痛时轻时重,日益加剧,影响睡眠。心悸气短,头晕头痛,后因工作稍累,昏眩仆于地。经急救回苏后,检查血压195/125mmHg。脉细数无力,舌质红无苔。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补益肾阴,潜阳镇逆;处方:钩藤、沙苑蒺藜各30克,生地、何首乌、石决明各24克,桑寄生、杜仲各18克,磁石、地龙各15克,五味子12克,胆南星9克,人参1.8克,琥珀1.5克,朱砂0.9克(后3味研面冲服)。

二诊:连服3剂,能安睡,头晕痛减轻,心悸气短不明显。胃脘满闷作痛,食少纳呆。脉弦虚,右沉弦滑,舌尖红,是胃气郁滞,运化失职,肾阴虚损,交相发作。胃为资化之源,若胃气不展,徒有益阴潜阳之剂,应先和胃调理中气,使胃纳恢复,再大剂益阴潜镇方能奏效。故以健脾和胃,育阴安神法。处方:地骨皮30克,生山药24克,紫贝齿18克,何首乌、杜仲、磁石各15克,地龙12克,木香、枳壳、胆南星、乳香、紫河车、白术各9克,人参、琥珀各1.5克,朱砂0.9克(后3味研面冲服)。

三诊:连服4剂,胃脘胀满已减,疼痛消失,食欲增进,头痛减轻,睡眠好。脉弦虚,是阴气渐复,脾胃较前健运,血压178/105,mmHg应以育阴潜镇安神法以降血压。处方:地骨皮30,夏枯草、钩藤、石决明、元参各24克,杜仲、磁石各18克,地皮、桑寄生各15克,五味子、胆南星各9克,人参2克,琥珀、朱砂各0.9克(后3味同研冲服)。

连服4剂,头晕痛消失,8剂后血压下降至160/100mmHg。后连服20剂,血压恢复到145/95mmHg,后以此方配成丸剂,调理巩固而愈。

按语:

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治应清肝潜镇,故用桑寄生、芍药养肝阴,珍珠母、代赭石、鬼扳平肝潜阳,夏枯草、钩藤、山栀清肝热,柴胡、香附疏肝气,并佐以和胃降逆之品,眩晕渐平,血压下降。

《河间六书.五运主病》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治疗上应予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中所选用旱莲草、生地、地骨皮、何首乌养肝阴,石决明、紫贝齿、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重镇潜阳,夏枯草、草决明、钩藤、青葙子青泻肝火,诸药合用,补肝肾之阴,使上亢之肝阳得平,以达降压之目的。

验案二

杨某某,女性,40岁,小学教师。患者长期高血压,血压波动于210/130至190/130mmHg之间。现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心急,食欲亦差。左侧肢体麻木感,尤以上肢为重,不能举手和握物。尿黄,大便数日一解。诊查脉象伏匿,望诊见患者口角歪斜,苔满厚腻。证属肝阴暗亏,肝血不足,兼有风阳内动之症候。治宜祛风养血,调和阴阳。拟用旋代乌梅汤加味治之。处方: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葛根15克,钩藤15克,地龙9克,代赭石9克,乌梅15克,黄柏3克,黄连1.5克,干姜3克,党参3克,桂枝3克,当归3克,细辛1.5克,附子1.5克,炒川椒1.5克。3付,隔日1付。

二诊:药后头痛,头晕大减,右上肢能上举、握物。尿色转清,大便通调。唯纳食尚差,左下肢麻木。脉左虚右弦无力。11月4日处方加焦三仙各4.5克,砂仁1.5克,伸筋草15克,木瓜9克,怀牛膝9克,3付,隔日1付。

三诊:自觉口苦、纳呆、肢麻诸症皆见好,嘱原方继服3付,隔日1付。

四诊:诸症进一步好转,尚感下肢无力,左手指麻木。切脉寸盛尺衰,此为肝肾不足。故原方加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以益肾阴,继续调治。

按语:

患者病已久,肝阴渐亏,肝血消耗,阴虚阳亢而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手指不能握物,口角歪斜,有风阳内动之象。治疗上应养血祛风,调和阴阳,和胃降逆。此例阴阳失和,寒热错杂,故以乌梅丸丸加味。乌梅味酸,补肝阴泻肝阳;肝经有热,心肾之热也随之而起,故用黄连、黄柏苦寒泄热;阴阳失和,故用附子、干姜、细辛、桂枝、川椒温补肾阳,桑寄生、杜仲、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本方寒热并用,以乌梅泄肝阳补肝阴为主,配合诸药,祛寒除热,调阴阳,和气血,而使病症好转。

验案三

陆某 ,女,45岁 ,2008年12月29日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5年。刻下:头晕多发于活动时,口干,脉小弦,舌淡暗,苔根薄黄腻。体格检查:BP 140/95mmHg, HR78bpm,律齐。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痰瘀互阻,内风暗动,治以平肝益肾、化痰祛瘀。用药如下:枸杞子12克、制首乌藤各30克、山萸肉12克、紫丹参15克、葛根30克、僵蚕10克、蝉蜕9克、潼白蒺藜各12克、鸡血藤30克、赤白芍各15克、天麻12克 、钩藤后下12克、制黄精30克。

服药7剂,头晕明显减轻,治守原法, 体格检查:BP 130/85mmHg, HR78bpm,律齐,上方继服3个月巩固疗效。

按语:

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上常见眩晕、头痛、头重、胸闷、脉弦滑或涩,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苔腻等痰浊、瘀血征象,此与高脂血症、肥胖、烟酒过量等相关,该类病因导致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津停为痰、血留为瘀,痰瘀互结,损伤络脉,反之,又进一步导致气血运行逆乱,痰迷瘀闭,久则脏腑虚损,进一步加重痰瘀互结和对络脉的损伤。治疗则应痰瘀兼顾,因祛痰有利于化瘀,化瘀有利于祛痰。痰瘀同治有利于镇肝熄风、滋水涵木,恢复气血运行和脏腑正常功能,所以说痰瘀同治是高血压病治则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法。本例高血压病患者在运用常规常法的滋肾平肝熄风基础上,又伍入化痰祛瘀法而取良效就是很好的实例。

验案四

张某某,男,46岁,干部。1996年10月31日就诊。患者诉有阵发性胸闷、胸痛3年,每在活动时发作,进食过快或情绪紧张亦可诱发。近来发作加剧,不活动时也有发作,胸部压榨感及痛感向肩部放射,发作次数最高每天近50~60次,持续数秒至1分钟不等。10天前,半夜醒来,突然左侧肢体麻木不能活动约20分钟。10天来常有发作性左半身肢体活动欠灵及麻木感。入院体检:血压190/100mmHg,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6次/分,胸透示左心室肥大。眼底检查示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心电图见T波变化,血糖在正常范围。诊断为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刻下:患者头脑昏眩,目糊耳鸣,有时肢麻,言语謇涩,脉弦细数。夜半醒后即作胸闷,烦躁不寐,有时心绞痛。又加体肥多湿,舌苔中腻。辨证为肾亏肝亢,心气不足。治以柔肝益心,兼以畅气清旷为要。方药如下:紫石英20克(先煎),双钩藤15克(后下),沙白蒺藜各15克,白茯苓15克,杭白芍15克,泡远志10克,旋覆花10克(包),广郁金10克(生打),八月札12克克,仙半夏9克(杵),橘叶皮各6克五分,白豆蔻3克(原料杵)。4剂。

二诊:脉来弦细而小数,头昏耳鸣,心悸汗泄,胸次失旷,烦躁少寐,有时心胶痛。尚有肢麻,不能屈伸,言语謇涩之象。舌苔已薄。再以柔和为要。方药如下:紫石英20克(先煎),苍龙齿20克(先煎),左牡蛎20克(先煎),双钩藤15克(后下),沙白蒺藜各15克,夏枯草15克,白茯苓15克,杭白芍10克,旋覆花9克(包),广郁金10克(生打),仙半夏9克,橘叶络各6克,白豆蔻3克(原料杵),朱灯心15克。4剂。

三诊:脉来弦细。头昏耳鸣,目糊羞明,心悸汗泄。左半身麻木间发作。胸闷烦躁,夜不安寐,有时心胶绞痛。舌苔较薄。再当柔肝熄风、益心安神为要。方药如下:苍龙齿20克(先煎),左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10克(先煎),全蝎尾5克,双钩藤15克(后下),沙白蒺藜各15克,夏枯草15克,白茯苓15克,旋覆花10克(包),竹沥半夏9克,橘叶络各9克,明矾水拌炒广郁金9克,八月札9克,路路通15克。7剂。

四诊:头昏耳鸣已减,夜寐尚安。目糊汗泄,心悸烦躁,尚作心绞痛,左半身麻木屡发。脉濡缓。治法用药,均守前诊。7剂。

五诊:头昏耳鸣渐差,自汗已减,心悸较宁,烦躁轰热已少,左半身麻木渐瘥,感觉亦较敏捷。脉濡缓。再当柔肝熄风、益心安神为治。方药如下:苍龙齿20克(先煎),紫石英20克(先煎),左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全蝎尾5克,双钩藤15克(后下),朱茯苓15克,旋覆花9克(包),竹沥半夏9克,明矾水拌炒广郁金6克,橘叶络各6克,浮小麦15克。15剂。

按语:

《景岳全书》:“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非风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人于中年之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害也。”

本例病人肢体半身活动欠灵活,感觉麻木及言语謇涩,其病机正如《景岳全书·非风》所云:“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痰浊盘踞,而见胸闷、胸痛。治疗上以平肝熄风,化湿清旷为主,辅以益以安神。

高血压病临床多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且病程持续较久者多兼有血瘀,故治疗上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协助降压。虫类药物平肝熄风通络效佳,对降压、预防中风有效,且能发送脑细胞的功能。高血压病患者实证、热证应用苦寒药物时应注意,长期重用苦寒药易伤阴败胃,故不宜久用,或配合养阴药物同用。

验案五

孙某,女,63岁,1992年3月16日初诊。患者体胖,平素易着急生气,自5年前始,时常头晕目眩,胸闷时发憋,心悸,气短,血压在180/90mmHg左右徘徊。西医诊为高血压Ⅲ期,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心房纤颤。近因家庭琐事与家人生气,致使诸症加重,又因连服4盒黄连上清丸,致使大便溏泻,每日3~4次。刻下除见上症外,又见两颧微红,心慌,梦多,动则气知加重,腿肿,按则微凹,舌体胖,质暗红,中苔灰腻,脉结代来往不匀。既往从事高度紧张工作,无药物过敏史,亦无家族高血压史。辨证属肝阳上亢,气滞血瘀,心神失养,兼脾虚湿停。治以平肝潜阳,理气活血,养心安神,兼以益气健脾利湿。药用天麻10克,钩藤15克(后下),赤白芍各10克,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各30克(打碎,先煎),怀牛膝15克,郁金6克,丹参15克,炒枣仁15克(打碎),夜交藤30克,茯苓30克,泽泻10克,生黄芪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停服黄连上清丸,忌食辛辣油腻及生冷。

药后诸症均减,从二诊至七诊均据病情变化以本方加减进剂,连服60余剂,终使头晕、目眩、胸闷发热、心悸等症大减,二便正常。

至第八诊,除见口干口苦,乏力,心慌,卢差外,又见手心热,腹胀纳少等,且舌红苔少,脉结代中带细数。血压160/80mmHg。证属气阴两虚,心神失养,兼脉瘀湿停,脾虚胃弱。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佐以通脉利湿,健脾开胃。药用西洋参5克(另煎兑服),麦冬10克,五味子3克(打碎),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打碎,先煎),炒枣仁15克(打碎),茯苓30克,丹参15克,夜交藤30克,陈皮6克,炒枳壳6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炒谷芽15克。续进7剂。

九诊:心慌已,头晕、口干口苦、气短出汗、腿肿均减轻,身感有力,唯余胸稍闷伴阵发性发热、纳少、纳后腹胀等。血压130/80mmHg原方续进10剂。十诊,胸闷发热,口干口苦,出虚汗等基本消失,纳增,腹胀,腹胀、腿肿大减。舌红苔少,脉细弦无力,血压同上,仍乏力眠差。上方去枳壳、炒谷芽,五味子增至4克,再进10剂,以善其后,并嘱其平日要畅情志,勿着急生气,按时起居,适当运动,以强健身体。

按语:

该患者年愈六旬,患病日久,肝肾阴虚,兼之既往从事高度紧张工作,平素易着急生气,此次发病又以情志刺激为诱因,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见头晕、目眩、胸闷发憋;气虚脾弱,故服黄连上清丸后大便溏泻,心神失养而见心慌等。治疗上应以去实为主,用天麻、钩藤、生龙牡等平肝潜阳,郁金、丹参、赤芍等理气活血,加用养心安神、健脾益气药。治疗一阶段时间后,头晕、目眩、胸闷发热、心悸等症大减,见口干口苦、乏力、心慌、眠差,腹胀纳少,舌红苔少,脉结代中带细数,肝阳渐平,主证为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故治疗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为主。从本案治疗经过来看,治疗高血压病应辨明虚实,抓住主证,依据先后实后补虚或主证兼证并治的原则,就能取得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