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永乐大典》谜案再探索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7-15 发布于湖南

        明代《永乐大典》谜案再探索

  易律夫撰

   一

明初敕撰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华夏文化国宝,历来倍受人们青睐。但它的残缺不全,尤其是正本《永乐大典》的奇迹般地全部遗失问题,则又是国人的切肤之痛。而寻找《永乐大典》正本下落,探讨研究《永乐大典》副册现存残卷内容,继续挖掘副册踪迹,又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当务之急。

《永乐大典》现在何方?价值多大?如何寻找?本人曾撰博文多篇,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以期硕学专家、明《永乐大典》爱好者不吝赐教,详情请参考本人博文“永乐大典十三疑”“永乐大典遗失之谜”等。

明撰《永乐大典》成书于1408年冬,它是在1403年一年修成的《文献大成》基础是撰成的。全书22877卷,11095册,仅目录达60卷,3.7亿字,收书8000余种。前后参撰人员达3000余人,由当朝名儒解缙、姚广孝为主纂。此为《永乐大典》正本,初藏南京文渊阁,1421年随北迁都藏北京问楼,三年后明成祖崩。1449年,《永乐大典》原稿本,火毁于南京。1567年,嘉靖副册全仿《永乐大典》完成,正本《永乐大典》仍归南京。但传至今天的,均是关于《永乐大典》嘉靖副册的。正本《永乐大典》失于南京,则是可以肯定的。

纵观有明一朝,仅嘉靖和万历二帝开启过《永乐大典》,而万历开启的,是正本或是副册尚是不得而知的。此二帝开启的《永乐大典》,多是医术神巫方面的,可见仅是全部《永乐大典》的冰山一角。而首先开启《永乐大典》的嘉靖,距离《永乐大典》初成已经是160多年后了。而明朝16帝仅二帝开启《永乐大典》,其他人能否开启,是否开启过《永乐大典》,《明史》上没有记载,野史笔记也难觅踪迹。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明纂《永乐大典》的目的动因:它是明廷私有,确切说是明家私有。由此又决定我们今天寻找正本《永乐大典》的主线索。

由于明廷仅注意南京正本《永乐大典》,北京《永乐大典》副册才在清廷入关后,能够大部分保留。当时清乾隆为主编著名的《四库全书》而清点《永乐大典》,失1000余册,2000余卷,距离《永乐大典》总册数不远。但此《永乐大典》是嘉靖副册,没有发现正本《永乐大典》的存在。说明此时的《永乐大典》正本已经遗失。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是否遗失在清初?毕竟乾隆距离崇祯亡明过去130余年,而且清收明物,也象明太祖朱元璋进北京“尽收宋金元百万图籍”归南京一样,是不遗余力的。但清廷既然将收藏的嘉靖副册《永乐大典》公开,尽管太迟了,但毕竟还是开启了。如果清廷有意私藏《永乐大典》的话,是不会有嘉靖副册《永乐大典》出现的。而既然公开了副册,正本的公开也是迟早的事。而此“迟早”,也不过是在清廷删除有害于自身的内容以后而已。当然,明廷如果是有意藏匿《永乐大典》的话,正本《永乐大典》固然是必须的,嘉靖副册也是不会放过的。明廷历277年,皇帝或不上朝,有的是时间;正本《永乐大典》藏南京,远离权力中心,有地方优势;嘉靖副册《永乐大典》虽然藏在皇都,但稍施朱明权力即可。但朱明皇朝毕竟留下了几乎全部的嘉靖副册《永乐大典》,然而自乾隆后至今,嘉靖副册惟存区区800余卷,而且副册多失在清廷,故清廷对嘉靖副册遗失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我们说的是正本《永乐大典》。我们知道,明初《永乐大典》内容广,选择精,装帧美,而如果说明廷运走《永乐大典》正本,而不运走《永乐大典》副册,则说明明廷是重内容的,而不是形式,毕竟嘉靖副册《永乐大典》内容是俱依正本的。只是不能排除嘉靖副册《永乐大典》还有看管在北京城而无法运出的原因。而如果说明廷重书籍内容,那么,《永乐大典》正本前身《文献大成》、《永乐大典》原稿、朱元璋从北京南运的宋金元“百万图籍”,甚至一些此时已成风气的民间私藏等,都会是明廷收藏的对象。而既然有意收藏,当然要讲究书籍全面、地点安全、存放耐久等。也许明廷从一开始就重视了图籍及其收藏,并汲取六国归秦,秦归汉,六朝归隋,宋归元的教训,不仅仅收藏图籍,而且进行整理,为其本朝服务。秦仅仅是收藏六国,但不作整理,或者来不及整理;汉朝对秦藏进行了整理;隋朝对六朝收藏,据说已达30余万部,但没有整理;唐收藏隋,并进行整理,如《隋书·经籍志》,就不完全是唐藏,而是隋藏;宋对以前朝代进行了整理;元朝与秦、隋一样,都只是收藏,没有系统整理。如果仅仅是收藏,效果显然是不如进行整理的。如秦不如汉,隋不如唐,元不如宋。应该说,华夏自元以后,都是收藏与整理并举,如我们本文论及的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民国《民国丛书集成三编》,共和国文史等,都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至于清文字狱、民族删除,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同的“文化大革命”,则是中国文明的瑕疵。明撰《永乐大典》,显然不仅是收藏,也是整理,故而比元代是进步的。关键是:明廷的整理结果即正本《永乐大典》却无故完全遗失,加之原收藏的图籍也随之丢失,就等于没有整理。如此空前浩大的国家行为、煌煌巨册的《永乐大典》,却似肥皂泡地在中华大地上梦幻般地消失了。所以说,收藏固然重要,但整理更重要,而整理好收藏好则尤其重要。

这里,还是让我们归到寻找正本《永乐大典》问题上来吧。关于如何寻找正本《永乐大典》,本人曾在以前的博文里谈到了些。如博文“永乐大典十三疑”、“永乐大典遗失之谜”、“永乐大典祭”等。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时期问题:

1、明太祖朱元璋反元志大,虽贫无学,但入佛道深,慧悟经律论,或对图籍有特别认识。其国号初为“大中”,颇入佛理。后经人改为“大明”,即古《易经》“大明终始”,勉强有儒理。然而最合理的解释还是帮助他成功的波斯“明教”人士以及明教“明王出世”相关的,儒家学说于朱元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也是他后来一直反对儒家的原因。1367年,朱元璋不战而攻取元都北京(大都),“尽取宋金元百万图籍”归于南京。这或许是朱元璋与大量儒家图籍的首次结缘吧。八年后即1375年,敕撰《洪武正韵》,欲统正全国方言。1398年,又命学士篑辑“经史百家之言”,后因朱元璋病死不果。但也说明明成祖朱棣敕撰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继承其父的遗愿的。而如果明朝开国皇帝就有此设想,后来者都是会先后遵办的。而如果如此,那么,明初《永乐大典》的内容辑录、书帧形式、收藏地点方式和相关人员要求,将具有更严整的规范规则。而由于朱元璋本身的复杂背景,其涉及的地点不仅在中国,还要远及国外,尤其是中亚明教佛教等地;其人物将不仅涉及中国人,还当有外国人;不仅是东方,还将有西方的部分。

2、明成祖朱棣刚即位就用不到一年时间即1403年完成《文献大成》,应该说,它较多地保留了朱元璋“宋金元百万图籍”的原始性,所以朱棣虽然随即重新依据《文献大成》开始编纂《永乐大典》,但他在1405年《永乐大典》尚未竣修时就又有名无名地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但就明成祖朱棣而言,戕灭建文帝、寻宝藏宝,甚至效仿汉武帝欲从西南通“身毒”联系大夏抗匈奴,明成祖则是从印度中亚、东非,经非洲南莫桑比克海峡联系西欧,从鞑靼背后进行攻击,或者寻找南退路线(越南、爪哇岛、印尼、菲律宾、日本)等等,这都是很有可能的。就郑和而言,本姓马,其先是中亚布哈拉国皇族,父亲米里金,袭滇阳侯,母亲温氏,明成祖赐姓郑。而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是伊斯兰文化中心,收藏丰富,有“中亚博物馆”称誉。至于何以至此,还不是从四方囊括的。郑和一直跟随船队进行30余年,最远抵达东非索马里,曾在红海口、波斯湾与印度洋游弋,船队大到60余大船,人数最高到27800余人,是否进入中亚陆地,是否有源于波斯的明教徒参与,不得而知。而郑和七下西洋,包括了《永乐大典》正本的提议、初撰、成书的全部历史过程。甚至郑和结束航行,仍带领船队明朝士兵,任南京守备,1433年死,并赐葬南京牛首山。而南京又是《永乐大典》的初撰地,《永乐大典》正本、原稿,都在此存放很久。尤其是《永乐大典》原稿,则到嘉靖火毁。所以,郑和船队的行踪、目的,或可以与《永乐大典》遗失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的。

3、明嘉靖重抄《永乐大典》,并将副本藏皇宫,正本仍送南京文渊阁。至于为何将正本放置皇宫千里之外,原因已是莫解。而本来可以刊刻《永乐大典》的,前宋的版刻已经精快,但只是仿抄,致使看阅者稀少,整个朱明王朝,仅嘉靖、万历二帝启阅过,《永乐大典》的国家作用就大打折扣。万历帝是没有将之带入坟墓的,嘉靖带入坟墓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而根据我们前面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证据也并不明显。那么,《永乐大典》正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既然朝中、西域都只是可能性,我们不妨往东看看。虽然东南部沿海有菲律宾、台湾、琉球、日本、朝鲜等,但在那个时候,日本显然是最具相应条件的。


     二、地点问题

1、日本在我国古史称“扶桑”“瀛洲”“大和”,出阿依努人,虾夷人,是东南亚与蒙古人的结合,也有说是中国上古时期过去的贵族。如秦始皇派出的徐福求仙队伍、殷商遗民等。而根据古《山海经》,古人或到过远至北美的落基山。古日本称君王为“大王”,后因“天照大神”神话称“天皇”,公元3世纪成立“大和国”,公元8世纪有《古事纪》《日本书纪》。据史载,唐高宗李治“恶倭名,更号日本”。唐张守节解司马迁《史记》云:“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朝鲜《三国史记》“文武王30年(670年)10月”条载:“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中国最早出现“日本”称呼的,是2011年西安出土的《祢将军墓志》,墓志成于公元678年。从明初开始到嘉靖、万历大盛的“倭寇”,或是因为“倭”音近“和”。元初,忽必烈本欲攻日本,因海潮而罢。明太祖朱元璋大施“海禁”,以阻遏日本武士、商人、海盗骚扰中国沿海的“倭寇”事件。但是,奸商与倭寇勾结愈演愈烈。1444年,叶宗留、邓安七发动闽浙起义。在嘉靖时期,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后扰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倭寇特别凶狠,尤其是所谓的“日本双刀”,上下挥舞,一片刀光,明军多有败绩。1555年,一股5070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然越过杭州北新关,经安徽,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圈,然后至宜兴,退回到武进。最后虽然被歼,但杀伤4000人之多,作为陪都南京12万正规守军对此却束手无策,在世界军事史上实属罕见。虽然在嘉靖朝,由于戚继光、俞大猷的新式战法,平定了东南部倭寇,然而物品人员毕竟受损。而倭寇既然是为了物品,其贵重等级是没有上限的。所以,我们说国宝《永乐大典》在嘉靖(副本)上存在可疑的问题,而倭寇的劫掠也是不能排除的,尤其是当倭寇与内陆不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目今,日本收藏的副本《永乐大典》卷数册数,也是均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2、郑和船队行经地,尤其是刘家巷、马六甲、印度、索马里、布哈拉(可能)等。

3、南京文渊阁、北京文楼、皇史宬,而以南京文渊阁为重。

4、明帝皇陵,尤其是嘉靖墓、明成祖,明神宗墓虽然无有发现,但要注意其长期不上朝、装疯卖傻的情况。

5、明成祖征南夷、女真、库页岛,而女真、库页岛已与日本近在咫尺。


三、人物问题

1、明朝建文帝焚书、生死不明情况。

2、明英宗北伐被劫,数年方还,没有大量资金、宝藏作交换,是回不来的。

3、明武宗号称“头号玩家”,在皇宫开“豹房”、设私街,史书未载的不知道还有多少玩意。

4、“木匠皇帝”明熹宗,躲在暗室,整天不见人,他在想什么呢?奇玩物品而已。

5、嘉靖、万历时期,日本幕府丰臣秀吉时期,1592年,日本攻朝鲜,明万历驰援。

6、日本武士道、神道兴起与明代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可以对比社会时代、经济发展情况。

7、清军将领多铎于公元16455月攻入南京,要注意其劫掠情况。

8、清乾隆皇帝于1772年修《四库全书》时,发现《永乐大典》缺1000余册,并辑佚《永乐大典》600余种,其史实程度如何。

9、明代学人,尤其是东林党人、南京学人。据清陆圻《纤言·下》载“金陵七十三人”,多是大有学问者,应该知道《永乐大典》所在或开启过大典。但多数野史均没有这方面的载记。

10、主编《永乐大典》的主官解缙、姚广孝等,宫廷主管和三千余抄写者,下落如何,待遇如何,虽然此方面史料不多,但或可推知《永乐大典》所属权和真正幕后主人。

11、可根据发现《永乐大典》副本内容、序号等联想办法,构建总体模式。正本《永乐大典》已经全部失踪,现存的均是副本。已经发现共810卷。最大卷号是22761卷,内容是“韵目十合”;最小卷号是480卷,内容是“忠义”。最新发现是202177日法国巴黎拍卖行副本《永乐大典》7391-7392卷“六模·湖”和2268-2269卷“丧·丧礼五十二”,共4卷2册,为女华侨重金购得。另外,同年,浙江某藏家发现副本《永乐大典》7235卷,韵目为“十八阳·堂·堂名二十一”。

12、查找正本《永乐大典》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通过已发现的副本《永乐大典》路径,现有的卷数内容,包装情况,发现人情况,以及《洪武正韵》《永乐大典目录》等,利用现代网络高科技,综合考察,全面分析,重点突破。


                     明《永乐大典》新近法国巴黎发现卷图(百度)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2715日壬寅季夏旬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