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中的“人道”

 梁学伟 2022-07-16 发布于山东

《四库全书总目摘要》讲“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有人说易经是帝王之学。孔子讲圣人治《易》的目的是“崇德而广业也”。象数是明道的手段和工具,是术。术,手段和工具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术不能够证道。

古称卜筮为数术,称日月星辰的运行为天数,以数字表示万物的种类、特征和变化规律,建立各种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古代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左传"僖十五年》有韩简云:“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数在向后)这是说万物初生之时首先具备各自不同的形象(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万物基本形态),然后滋生变化而形成数,因此,万物的种类、特征和变化规律都能够以“象数”作为标志。

古代有“筮短龟长”之说,所谓“龟,象也”,是说龟以本象金、木、水、火、土之兆示人,故为长,是以龟知一二三四五天地之生数,知本。所谓“筮,数也”,是说筮以阴阳蓍筮之数示人,故为短,是以《易》知七八九六之天地之成数,知末。(见《左传"僖公四年》和《周礼"春官宗伯"占人》)
说到“《易》知七八九六之天地之成数”,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系辞》中的天地之数。《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人道是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圣人的明是“自诚明”,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君子、圣人们作为农耕者,他们最关注的物是农作物,体察农作物与人、地、天的关系,明了农作物的性、命、道、理,是古代君子、圣人们格物的主要功夫所在。于是人、天、地、万物也就都有了明显的农业文明的烙印,而理就在其中。由物候、天象、农事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而引发的圜道观念,是农耕文化特有的思维特征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易经、道德经、论语等古代经典的智慧,就是源于此。人道最重要的表现是治国理政中由于明而德的仁政与功德。

德者得也。《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

帛书《要》篇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稀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所谓“明数而达乎德”,是说能够把握天道地理物性的人,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有功名成就,才能达到德的境界。人如果不明天数,只是根据卜到象,就去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就会赞而不达于数,那样就会发生物不成实,人无所得,就没有功名成就,是巫的行事方法;人虽明天数,但是没有去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实践活动,也不会有功名成就,自然也不能达到德的境界,只是史的行事方法。

孔子虽然与巫觋、祝史一样学《易》,但巫觋重其卜筮,祝史重其卜筮和天数,孔子重视的是德,但是孔子没有机会去参赞天地化育万物实践活动,因而是没有功名成就的,无得故无德,故孔子云“同途而殊归者也”。孔子述而不作,就是因为没有功德,所以不立言,也是孔子重视学而时习之的根本原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对孔子而言是过誉之词,为往圣继绝学才是孔子一生所为。

在孔子看来,君子明理行道有得,进而淳德全道,是寓于“易”之中的,是可以与天道相通,所以既无须经常祭祀去祈求神灵赐福,也不必经常卜筮去窥测天意。从这一段记载可见,孔子对《易》的研究着重于天、地、人对物之德义,把天、地之德义归结为人道,就是把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程度,对化育万物的参与程度,纳入到《周易》体系中去。对“德”的思想与卜筮体系作了辨析。

乾坤两卦的天地之道,损益两卦的损益之道,孔子总结出“德合天地”的重要思想,把人道合于天地之道中,最终形成系统的三才之道的思想体系。《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系辞上》第七章又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帛书《二三子问》亦云:“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孔子家语五仪解》有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孔子家语"好生》又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

从帛书《易传》,到《文言》、《系辞》,再到《孔子家语》,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德合天地”思想的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以“德”为中心的人道观,进入《易》的演绎模式,形成“易道”。由此可见,三才之道思想的形成归结为《周易》,而其思想基础则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