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诗歌贵在妙悟。

 流云诗词 2022-07-16 发布于河北

全文共3241字,阅读大约6分钟。

诗 词

shi   ci

wen     zhai

文 摘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前言

DRAGON BOAT FESTIVAL

我觉得学习诗词的最快捷的门径就是:拜师。找一个诗词水平比较高的老师,从诗词的入门开始学习,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开始,我觉得写诗有三关难过:

一、对待习以为常的生活要有感悟,这样才是你诗思、灵感的来源。这个老师教不了,需要自己去慢慢的感觉,刨根问底、寻找事情的真相,情真意切感动自己从而感动大家。

二、表达上,就是你的诗所表达的内容要跟你的主题紧密联系,意象统一、起承转合。还有就是诗的语言,跟平时的语言还是有所区别的,简短,优美,但是不能生造词。

三,写诗的手法,像观察生活的角度,其中所利用的修辞方法等等。后两个都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领悟的。但是现在写诗的高手不多,而且真正的大家都很忙碌,用来指导学生的时间就很有限,所以我提倡大家走出去,多参见一些诗词活动,见识一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如果,没有机会遇见好的老师,大家就应该多看看诗词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我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喜欢我的、喜欢流云诗词的、想跟我一块探讨诗词的同道中人,可以加我微信:zjq924948011,以免走失,如果我们下辈子不会在相遇了呢!

· 文摘欣赏·

叶嘉莹:诗歌为何“贵在妙悟”。

《沧浪诗话》说,禅宗是“贵在妙悟”,诗也是“贵在妙悟”,说诗最可宝贵之处,也是你要有一种真正的精神感情上的觉悟,而不只是外表的文字。严羽还举了一个例证,他说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羚羊两个犄角很弯曲很长,他说羚羊有的时候休息,是把角挂在树上,身体离开地,所以“无迹可求”,在陆地上没有它的行迹。其实他这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思,跟禅宗说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样,就是说你读了这首诗以后,有一种感觉,有一种体会,而不只是外表的文字上讲的东西。一个字有一个意思,但是现在有文字之外的东西,给你内心的一种打动,一种体会,一种觉悟。

我一开始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什么东西使你要作诗?你为什么想作诗?你把它按照平仄凑出来就是诗了?一点儿诗的意思都没有。怎么样你想要作诗?一个是自然界的物象给你的感动,我们以前说过,你看到春天的草木生长就欣喜,看到秋天的树叶黄落就悲哀,自然的物象使你感动。另外呢?还有就是人事界的事象。“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这些都是,“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讲,是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使你内心有一种感动。可是你内心感动,你有了诗的感情,你没有写出诗来,你不是个诗人。所以你要把这些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能够传达出你内心的这种感发的力量,就是一首好的诗。

我以为,诗,要有文字之外的东西,要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这才是基本的。这就是严羽所说的那个“妙悟”,就是说不只是文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只是文字,没有妙悟,因为它不给你文字以外感动你的力量。如果从这个讲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严羽其实有很仔细的分别,有很好的对于中国诗的认识。这种感发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从开始讲诗,说诗要有感发的生命,你看到自然界的物象,花开花落,你感动了;看到人事界的事象,生离死别,你感动了。你怎么写出来带着这种感发?所以就有不同的情形,使你写出来的诗带着感发的力量。

一种情况,是与“意象”结合。诗歌使你感动,是因为使你内心的感情跟外在的一些自然界景物的形象结合了。举个例子,我们刚讲完的孟浩然的诗,“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是景物的形象,可是孟浩然把自己的情意跟形象结合了,所以就带着感发的力量,我们就体会了孟浩然的那一份失落的、茫然的、悲哀的感情。所以,这就是严羽说的,盛唐诸公诗的好处,是“惟在兴趣”,就在于“兴趣”。

什么叫做“兴趣”?我现在就要把过去所讲的诗的理论串通起来。我们开始就讲了赋比兴。什么叫做“兴”?“见物起兴”,就是用大自然的物象来传达我的感动。所以,孟浩然从“木落雁南度”一直写到“平海夕漫漫”。“木落雁南度”是大自然景物,“平海夕漫漫”也是大自然景物,他所有内心的感动,他内心情感的活动,都结合了大自然的景象表现出来。这是中国盛唐诗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把你的情意跟大自然的形象结合起来。

“妙悟”就是文字之外的感发力量。情意与大自然的形象结合,传达了一份感发的力量。可是不同类型的诗,传达感发的方式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诗都用大自然的形象来传达。唐诗要借着景物来传达这一层感发,所以它是从景物引起你言外的意思,是“妙悟”。

不要大自然的景物形象,不要花草,不要山水,就是他的叙述口吻,他的句法,他的结构。“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去”是距离的意思,我们距离彼此那么遥远,“各在天一涯”。所以就“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使你感动,不假借形象,所以说汉魏之诗,“不假悟也”。汉魏的诗跟盛唐的诗都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可是盛唐的诗是跟景物相结合来传达的,而汉魏的诗是借着叙写的口吻、句法、结构来传达,总而言之,都是好的诗。汉魏跟盛唐的诗都是传达了一种感发的力量,可是传达的方式不同。

王渔洋说,严沧浪用禅理来比喻诗,我非常同意他的话,特别是五言的诗,能够接近这种禅宗的妙悟。什么是“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据说这就是禅宗最初的缘起,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跟所有的弟子说法传道的时候,就拈起一枝花来,弟子们不懂,说他拈起花来是什么意思?只有大徒弟迦叶微微地一笑,释迦牟尼佛知道,他体会了自己的意思,就把法传给迦叶。所以禅宗不用讲道,不用说道理,拿一枝花给你一看你就觉悟了,所以王渔洋说王维他们的辋川绝句有这样一种禅理的妙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