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百题》(32)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7-17 发布于湖南

                        《易经百题》(32)

                            易律夫撰

     易学史上的《易》、《易经》、《易传》、《周易》,国人常混为一谈,其实四者都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前三者尚有关联的话,但与《周易》搅和在一起,却是历史的错误。尤其是作为蓍龟卜筮《周易》,在西汉刘歆《七略.术数略》是有明确载述的。《七略》是中国最早的书目著作,其所载述的蓍龟38卷本《周易》,与《易经》根本不是一回事。作为产生于人类早期的自然界天象变化的《易经》(包括《易》《易传》),限于古代生产力条件,虽然最初免不了卜筮(盲目预测)、甚至迷信,但是由于人类生产力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的认识力大幅提升,至《易经》时,其总的思想原理已是文字纪事、政典箴言、哲学逻辑、科学之祖并逐步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一部《易经》,是在抛弃了不合理成分的前提下,并初步具有了分析的实证的现代科学刍形,成典成经的。但是,《周易》却一味发展不科学的东西,以浅薄的方式推测《易经》所告知人们的科学原理,走向迷信邪道,推迟了中国科学文明的历史时期。致使现代中国在高科技方面无法与西人抗衡,尤其是在创新方面,常常是步人后尘。应该承认,这是一部《周易》(已经失传)仅用蓍龟方术所造成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如何恢复《易经》精神原貌,重整国人的创新精神,是当今中国人的迫切需要。本文兹以此述说之。

  一,“易”的问题

概述:

易,我们一般称《易经》之书。但它在司马迁《史记》里称《易》《易经》《周易》,说明在司马迁时已有名称不清的问题存在了。长沙马王堆出土汉文帝时《帛易》(六十四卦),未标书名,说明此时古《易经》面临称谓问题。要知道,埋在坟墓的东西是为了后来示人的,不表名称,谁识得?而解释它的东西又标了名,如《系辞》《要》《易之义》等,仅用古人不标书名是说不过去的。古人不标书名,是因为读书人少,书难得,贵族专用等,但总要先知道书名吧。此《帛易》是楚《易》,主体是古《易经》,其欲改变《易经》名称的事实是存在的,只是具体的不知是抄书人或是其指使人。要改变《易经》名称的人无非有两类:一是王朝继承制(终身世传),否定禅让制(轮流执政或竞选制),以求万世不绝,如秦始皇及其焚书坑儒。二是杂毛,搅乱《易经》阴阳二仪自然规律变化的中华主体文化,伺乱寇边。要知道,在中国上古原始禅让制时期,是重视《易经》的,按照自然界规律办事的,如《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土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天子尚且听之臣下易官,说明有畏惧之心,至少是顺从天意的。考《礼记》虽辑于汉,但与《易》《诗》《书》一样,均为上古之总集,其间尚存有上古之遗风。但自夏代后,距今不过3700年,实行世袭制,采取奴隶国家制,圈占其它部族利益,私欲膨胀,加之夏数百诸侯为乱,不愿按自然规律上古规矩办事,自行一套,故改变《易经》的潜在行为实自夏始,王莽改制假复古,刘歆38卷《周易》,王弼公然推出《周易注》《周易略例》,隋朝“周易”满天飞,孔颖达《周易正义》,朱熹《周易本义》,一直到今天尚不可挽回的《易经》与《周易》名称混淆现象,这不是偶然的,是一帮亡命之徒玩的亡命之作。区别是,主作祟和起哄哄的。结果其实是,害人又害己的。

   “易”字在甲骨文里多作“赐”(锡),是赐予的意思。《说文解字》云“赐,予也”。遵循自然界规律,珍惜时间,上天会赐予;自强不息,人们会赞誉,给于报酬。这是符合“易”的自然天象规律的。至于交易,也是一种变化,由于属商业交易、贸易范畴,关系要逊级一些。而从甲骨文“易”字形状看,不论似大杯注水入小杯,或太阳底下三人行(暗含珍惜时间与天争),都离不开变化遵重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总意义。遵循自然界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易”字所能告知人们浅显而深奥的道理。而遵循“易”规律,进行“易”行为的,便是易部族、易国。所以,甲骨文里常常将易与土方国、鬼方国并称。如《殷墟文字甲编》3343“己酉卜口贞,鬼方,易,亡口,五月”, 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见《历史教学》19597月号“易入廿,妇口来”等。惟其不同的是,“易”非方国,故后无“方”字,或是与诸侯国意义相近的缘故。易——诸侯国,出于东夷有穷后羿部落,是狩猎时期羿的后人,因东部水患而迁至黄河北易水高桑地,又由于特重天际飞鸟,当是崇日派。羿射十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虽是神话,无历史根据,但当与尧帝“晷日”是同一个意思,都是遵循自然界天象的部落民族。由于“易”部族开化早,如文字,当是中国各部族的先民;又由于“易”部族重自然界天象,当是“形而上”派,是重思理的,开创了文字(阴阳八卦64卦本身就是一个思理文字体系),结集了《易经》(有易氏、古中山国),但存在不实虚空的缺点,一部《易经》未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至少名称被《周易》混淆了,同时,背离了《易经》正确的科学原理。应该承认的是,认识层面是到了的,但缺乏相应的保护《易经》的实力,在名称上纠缠不清,不能及时发展《易经》原理。本来作为中国第一部结集经典,告诉人们的是应该在实践上更好地突破,主要是分析的实证的,因为经文已为后人固定了的,如卦名卦辞,还例举了实例,如爻名爻辞。《易传》是因时代而作的补充说明,用得准确,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但蓍龟《周易》却发挥《易经》初期的不成熟的部分,加上科学硬件不够、人为的刻意作戏,停留在浅薄的方术术数上,而最终不得不走向迷信邪道。其“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被西人代之以物理化学,卦爻变化代之以排列组合原理,阴阳正反论代之以计算机科学,而预测学、未来学在我们古《易经》里,就已经是初具端倪了,然而今天正式具名的却是泊来品。

古《易经》是天人合一理论的体现,这表现在文字意义易学理论上尤为突出。

    一是在天为日月或宇宙天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引古《秘书》云“易为日月,象阴阳也”,汉虞翻注《参同契》云“易,字从日下月。”清陈梦雷《周易浅述》云“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周易·系 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古《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汉人多取此说。“易名有四义,日月相衡。”(《易纬·乾坤凿 度》)“易者,日月也。”(郑玄《易论》)“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宋张载《易说》云“易即天道”。明王守仁认为“易者,阴阳而已”、“易者,日月之象,阴阳往来之体,随时变化,道在其中矣”(《王文成公全集.语录》)。明薛瑄《读书续录》卷二云“易者,阴阳也”。宋程颐《程子遗书》:“上天之载,无声 无臭,其体则谓之易”。朱熹解释:“其体则谓之易,便是横渠(张载)所谓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者”。“从上天之载谈起,虽是无声无臭,其图解变化之体,则谓之易。然所以能图解变化之理,则谓之道。”“易者,阴阳错综交换代易之谓,如寒暑昼夜,阖辟往来,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益与道为体也。寒居昼夜,阂辟往来,而实理流行其间;非此,则实理无以顿放,故曰:其体则谓之易。言易为此理之体也”(据江永《近思录集注》引)。朱熹《周易本义》直接说“易只是一阴阳”“易者,阴阳之变”。《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为神。邵雍《观物外篇》:“易,神之用也,所以无体”,“神,易之主也,所以无方”“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元胡一桂《易学启蒙传序》“故日月图书之象数明,天地自然之易彰矣”。元张理《易象图说.序》“易者,圣人以写天地阴阳之神也”。《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近代或以为日是阳气最精者,月是阴气最精者,“易”即象征阴阳的推移变化,带有抽象的哲学意味。

     二是在地为变色动物,是蜥蜴即变色龙。本义为蜥蜴,引申或假借为变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易、晰易 (蜴)、蝘蜓,守宫也。象形。”易为蜴之本字。此类小动物皆善变,故被古人视为测知刚柔消长、阴阳屈伸的神物。引申假借为“变易”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云:“易: 蜥易、蝘蜓、守宫也。虫部蜥下曰。蜥易也。蝘下曰。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釋魚曰。榮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郭云。轉相解。博異語、別四名也。方言曰。守宫、秦晉西夏謂之守宫。或謂之蠦。或謂之蜥蜴。其在澤中者謂之易蜴。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東齊海岱謂之螔?。北燕謂之祝蜒。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鳴。謂之蛤解。按許舉其三者、略也。易本蜥易。語言假借而難易之義出焉。鄭氏贊易曰。易之爲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易彖二字皆古以語言假借立名。如象卽像似之像也。故許先言本義。而後引祕書說。云祕書者、明其未必然也。象形。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羊益切。十六部。古無去入之分。亦以豉切。今俗書蜥易字多作蜴。非也。按方言。蜥易、其在澤中者謂之易蜴。郭云。蜴音析。是可證蜴卽蜥字。非羊益切。小雅。胡爲虺蜴。毛傳曰。蜴、螈也。釋文。蜴星歴反。字又作蜥。說文引詩正作蜥。毛語正與方言合。方言。易蜴、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謂在澤中者也。螈卽虫部之蚖字。蛇醫也。陸璣云。蜴一名蠑螈。水蜴也。或謂之蛇醫。如蜥易。然則蜥易者統名。倒言易蜥及單言蜥者、別其在澤中者言也。祕書說曰。日月爲易。祕書謂緯書。目部亦云。祕書瞋从戌。按參同契曰。日月爲易。剛柔相當。陸氏德明引虞翻注參同契云。字从日下月。象侌昜也。謂上从日象陽。下从月象陰。緯書說字多言形而非其義。此雖近理。要非六書之本。然下體亦非月也。一曰从勿。又一說从旗勿之勿。皆字形之別說也。凡易之屬皆从易。”蜥蜴,又称蝾螈,一种爬行动物,是中国北方古有易氏部落的图腾即吉祥物。蜥蜴是龙的化身,俗称变色龙,其皮肤颜色能随四季环境变化而变化。它是古龙或褪化的龙,也是现实还存在的,是实有其物,非想象的幻化神物。故而这里的蜥蜴,无疑是中华龙。

     三是在人为阴阳和谐,表现为变易、简易、不易。汉《易纬.乾凿度》云“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清代学者毛奇龄则提出了“易”的五种解说,即“交易”“变易”“反易”“对易”“移易”(见《仲氏易》)。朱熹《周易本义序》“《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据《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管子》云“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管子·山权》“易者,所以守成败吉凶者也”。《贾子·道德说》:“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与弗 盾而占其吉凶。”郑玄《周礼·春官·太卜》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也”。《易传》“生生之谓易”。宋张载认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明王守仁《传习录下》:“良知即是易”。宋李觏认为“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清焦循《易图略.原筮》云“夫易者,圣人教人改过之书也”。宋杨万里《诚斋易传》“故易之道,为实用不为虚言也”。宋薛季宣《浪语集.书古文周易后》云“六经之道,易之为宗”“六经之义,于易备也”。明蔡清《周易蒙引.系辞上》“盖有天地之易,有吾身之易,有易书之易”“易中无一句一字,不在性命上来”。明湛若水在《甘泉先生文集》卷17更提出了“身心之易”的说法。明张镜心《易经增注》亦云“易之道,即圣人之心也”。明张介宾从医学角度谈人易关系,其《类经图翼.医易义》云“天地外易,身心内易”。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气化则精生,味化则形长。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天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系辞上.》“易因天道以治人事”“易之为书,言得失也”,“夫易,天人之合用也”。明《永乐大典》残卷《易书》云:“正名曰易。”

      二,《易经》《易传》  

“易”发展到相应程度,达到了鼎盛期,体系比较完善了,就为人们认可,人们经常用它,就成了《易经》。古《易经》分上下经,有卦画、卦名、卦爻辞,共64386爻(加上2用卦);解释《易经》的为《易传》十翼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战国阴阳家《易传·系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是上古人们不折不扣的世界本体论解释。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显然是照搬《易经》阴阳卦爻变化而来的。汉扬雄的《太玄经》,更是一个古《易经》蹩脚的模仿者。春秋时期,《易》的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易经》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为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正式称《易经》二字,当是在战国魏襄王或安嫠王时期,可从晋出土文物“汲冢竹书”看出。《晋书.束晰传》称束晰对“汲冢竹书”进行了分析。载云“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六十七》云“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再如汉班固《汉书-费直传》云“徒以彖、象、系辞、文言十篇解说上下经”,《汉书-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汉《孟喜易》也称《易》有上下经。汉初置五经博士,称《易经》,应该不是首次。因为孔子就已经称《易》了,《易》表现的是与《诗》《书》同样重要的地位。只是“经”字是由于古书写精简问题,竹书不便于多著,“经”字的含义也未到其本义上。《易经》经历了“日”“易”“易经”的过程,内容就是今通行本《易经》(或错误地习称《周易》)。  

《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作品,由于解释的人不同,意义有分别。但《易传》总的是想从哲学角度解释的,虽然是描述性的,不是论证式的,比同一时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要逊色,但从思理趋势框架看,仍然具有特点。《序卦》则是欲从逻辑角度给《易经》以说明的,宋朱熹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圉于古代的由下而上方法,不能给《易经》卦序以正确的顺序。正确的顺序应是上到下卦爻变化的,是根据人的正常视野顺序而决定的。所以,64卦《易经》的正确顺序应该是:首乾卦六阳爻,第二是一阴五阳爻即夬卦,第三卦是一阳一阴四阳,以此类推至坤卦即六阴爻止。

   三,《周易》

    《周易》,就字面上解释是“周代的易书”。宋朱熹《周易本义》卷一云“周,代名也;易,书名也。”这意思是很明确的。但是周朝的易书只是周朝的易书,是不能代替其它朝代的。因为《易》还有夏朝、商朝的《易》,将来还有新的朝代、新的《易》书。易、《易经》有它的历史链条,它经历了混沌无极(太极)、盘古二仪、太一氏“开图挺纪”、伏羲氏八卦、黄帝推策、尧帝羲和晷日、舜帝殛鲧、有易氏潜行,夏社祀、商龟卜、周策筮等过程,是不能以某一个朝代冠称的;又比如古政典《尚书》,《尚书》亦称《书经》,用《尚书》以示之,或表示与古中山国王“尚”所辑,但并不准确。而《尚书》文本最后是《费誓》《秦誓》,表示在此有个阶段,但也不能称《秦书》或《费书》。推之《易经》亦然。另外,汉郑玄认为《周易》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包也”(见《易注》《诗谱》),是错误的。企图以周密、无限反复循环的意思来取代《易》或《易经》。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也根据《易传》“周流六虚”来解说《周易》即“周流而变易”,认为《易》自身不是道,圣人用它推行天下,促进事物之变易并与之变化共终始。也就是说,《周易》“周”非“周朝”之“周”,《周易》不是周朝的易书,很早就有了(甚至早于《易经》)。或者《易经》不缜密,用《周易》可使《易经》周密、周至。既如此,那么为何不把《诗经》称《周诗》呢?若说《周易》早于《易经》的话,那么,“周”字能比一、O,出现更早吗?我们说的“日月为易”,是就人与自然界天象变化的最初斗争而言的“日月为易”,是指自然界天地日月的变化规律,在这里,人们只有认识它,按客观规律办事,那能推行推动自然规律,并使其周密周至呢?圣人总是人,不是神,有那么大的本事?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杂货。

    那么,“周”字又究当何解?

    从古文字上说,“周”,周密、周到也,《说文解字》云“周,至也”,是其普遍的意义所在。但也有其它的意义,如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近人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又如《诗经.有杕之杜》“生于道周”,近人朱骏声云“《韩诗》周,右也,则谓借周为右,周右声近”,误;因为“生于道周”之前尚有“生于道左”,是从意义上说的,而不是音声问题。故此“周”字正确的《注》为“曲也”,是曲折的意思,喻指周地岐山之多山而道路歧曲。虽然“周”字多为周密、周至、周旋、循环的意义,但曲折、曲解其意的意义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周易》有曲解《易经》本义的因素存在,况且“周”与“终”音同,谐音不祥,当有《易经》终止、不准谈《易经》的意思存在。

     据文献称,《周易》之名最先出自《左传》如《左传.庄公22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襄公9年》“是于《周易》曰”,《左传.昭公7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左传.昭公29年》“《周易》有之”,《左传.宣公12年》“《周易》有之”,而同时代的《国语》也有些卜筮记录。只是《左传》有伪撰的嫌疑,因为按《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则左丘明与孔子同时(甚至稍前),又是个瞎子,在古代书写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何来解释后人孔子的煌作?周天子未亡,作为廷策《周易》是不会随便出示列侯的。况孔子《春秋经》未载《周易》,孔子也未学过《易》(可能是身份未及),只是推测《易》是占卜书。要知道,周文王将《易》作为卜筮书推理,是付出了“拘羑里七年”代价的。《战国策·赵策三》就说商纣王将周文王“拘之墉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故汉以前出现的《周易》当是汉儒所掺,具体的年代是西汉初所谓的尊经设五经博士时期。况且与《左传》并列为“三传”的《公羊》《谷梁》二传,今学者有足够的汉儒伪撰证据,故《左传》难以作为《周易》之凭据。即使《左传》非伪,但此《周易》是卜筮书,非《易经》,则是没有问题的。卜筮《周易》最多不过是把商卜与周筮进行了掺和,所用“之卦”形式,也表示其本身不是《易》或《易经》。《周易》作为卜筮书,西汉末刘歆的中国最早的书目著作《七略》是作了明确的标注的。在《七略》里,卜筮书《周易》38卷(已佚),与《易经》上下二篇(“十”为衍文)是完全不同的。

     退一步说,《周易》是从卜筮占卦方面去发展古《易经》的,而这与古《易经》给予人们的排列组合科学理论思想相悖背的,总的方向是错误的。况且,刘向刘歆(尤其是后者)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刘歆为自己升官发财(官至光禄大夫、国公),故弄出蓍龟38卷本《周易》,可能还有《山海经》《周礼》书里的“三易”说即《连山》《归藏》《周易》。从客观上为近300后的魏御用文人王弼,谬用《周易》冒充《易经》、著《周易注》《周易略例》,提供了先声条件,致使后来隋时的“周易”之名满天飞,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首列《周易》名称的达数十。而从唐孔圣后裔孔颖达敕撰《周易正义》始,朝廷以至民间,《易经》之名被《周易》混淆至极了。由于经名不清,所论内容自是好不到哪里去。故虽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后来解释者奇谈怪论迭出,未能起到真正的典经作用,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嘛!

                    北美古印地安人彩色立体象形文字图览(百度)

  

                   (易律夫撰于公元2017512日丁酉孟春旬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