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述实录:我从农场到铁路局当火车司机,见证了铁路的历史变迁

 lixj1028 2022-07-17 发布于天津

口述:刘学斌(兰州铁路局武威铁路分局机务段火车司机)

撰文:一盏灯

美丽的农场

60年代中期,我出生于甘肃省嘉峪关和酒泉中间的一个国营农场,丁家坝农场(也叫良种场)。

小时候的记忆已经不是很清晰了,只记得那时候我出生的时候,我母亲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我的大哥、二哥和姐姐,我和这兄妹三个属于同母异父。因为我母亲的第一个丈夫因为疾病离世了。我母亲后来改嫁,找了一个国营农场的工人,又生下了我哥和我两兄弟,我们这个大家庭总共有五个子女。

当我懂事起,正是当时毛主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我那时候因为小,没有赶上这个浪潮。我在国营农场里的学校里上完了小学。丁家坝农场,主要就是种植小麦和其它农作物,另外就是以养殖奶牛为主。

那时候的牛奶很便宜,就几分钱而已。到了70年代初期,农场的经营状况也不是很好,牛奶虽然只有几分钱,但是那个时候喜欢喝牛奶并且愿意为牛奶花几分钱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就导致农场里饲养的奶牛产的奶不能及时的销售出去。

那个年代因为技术受限,牛奶没有好的办法保存,再加上农场经营效益不好,农场工人的工资不能足额发放,所以就有了牛奶顶工资的说法。我总记得母亲下班后,拎着一大桶刚挤出来的新鲜牛奶回来。刚开始喝,还觉得牛奶很香甜,但喝多了也会厌烦。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因为西北人都喜欢吃面食,所以后期就基本将牛奶当水用了,一大家子人,用一口大铁锅,将半桶牛奶煮沸,将擀好的面条往锅里一丢,煮熟,全家人围坐爱锅前,一人盛上一碗,吃的西里呼噜,嘴巴吧唧吧唧,大家伙也是吃的香甜。母亲给这道美食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牛奶面条子,估计在那个年代或者说就是现在,用牛奶煮面条的这种做法应该不常见,因为那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后期因为政策原因,丁家坝农场(良种场)改革分流,按照省农垦总公司的政策,将场里的一半职工分流到了酒泉城以东45公里处的下河清农场。当时因为我大哥已经在丁家坝农场当了职工,年轻工人不属于分流对象,所以大哥就留在了丁家坝。二哥招工进了酒泉农副食品有限公司。

我亲生父亲在分流的前一年因为疾病去世了,所以最终我跟随我的母亲和唯一的一个姐姐以及弟弟去了下河清农场。到了才知道,下河清农场是县级农业企业,建于1956年,该农场创建时为劳改农场,1970的时候移交农垦,这也是后来从丁家坝农场分流职工过去的原因。我只记得当时农场职工很多,有一千多人,到处都是可以耕种的土地,据说有2万多亩。主要种植大麦和生产大麦麦芽。从丁家坝农场分流过去的工人主要是填补养殖技术的短板,因为丁家坝主要养奶牛,所以下河清农场也增加了养牛和养猪的业务。将丁家坝农场的奶牛和肉猪的优良品种引到下河晴农场,优良培育后,再输送到全地区的各个县和乡村。

在下河清农场生活的日子,有无奈也有欢喜。毕竟举家迁移到了一个陌生的农场,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住房。农场领导看到我母亲带着三个孩子不容易,破例单独给了一整间农场的土坯房。

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土坯房里除了一个砌好的火炕(南方的人可能不了解这个东西,就是用泥巴或者土砖堆砌的床,里面是空心的,在火炕靠外墙墙根处有一个烟道,冬天天冷后,把秋天收割包谷后剩余的包谷杆或者山上捡来的木柴点燃后塞进炕洞加热,睡上去很舒服)和一张的桌子及盛水的一口水缸外,别无他物。

我还清楚地记得,西北的冬天非常冷,数九寒天可以达到零下20多度,农场提供的房子窗户上没有玻璃,只是用粗纸糊到窗户上遮风挡雨。深夜的寒风刮得呼呼作响,将窗户上的粗纸吹破,冷风径直地往里面钻,虽然点了火炕盖了厚被子,房子里温度还是很低,早上睡起来脸上的皮都会被冻起来。欢喜就是对于小孩来说,农场的麦田、小河、果树都是天堂般的存在,没事的时候,约着几个玩伴,一起穿梭在麦田里,到小河里打澡(游泳),到果树上去摘小脆果,那种酸甜可口至今难忘。

还有一个乐趣就是去看飞机。是的,那个年代能在机场看飞机起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对于我们下河清农场的人来说,很简单,因为在下河清镇旁边就有一个军用机场。那时候民航还没有怎么发展,每个省省会的机场才刚刚兴建,更不谈省会以外其它的城市了。因为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场职工和子弟经常跑到军用机场旁边,远远地看着战斗机起飞降落,飞行员开着飞机在湛蓝的天空中撒下优美的白色喷气线,是我少年时最美的记忆。

在下河清农场,农场都有自己的学校,我的学业没有中断。但当时的大背景需要学校的学生停课去帮农,说白了上课时间就是到农田里种地。因为帮农的原因,自己的初中学业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度过了。那一年我16岁,也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1977年。因为自身对学习这块不是很上心,加上之前提到的帮农原因,所以当时根本没敢往高考这条路上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有个政策,当两年义务兵复员后,有城市户口的可以直接分配到国企工厂,而农村户口的除了特别有关系的可以分配到国企工厂,大部分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回老家继续种地。经过家里商量,因为国营农场属于城市户口,当时很多农场子弟都走了当兵这条路,再加上当时家里生活的确困难,最直接的能解决工作的方法就是当兵后国家分配工作,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兵这条路。当兵很顺利,入伍手续办得很快,参加完为期三个月的新兵培训后,我被部队派往兰州旁边的景泰县去当兵。

甘肃景泰古城

当兵很辛苦,受了不少罪,自己的性格和意志都得到了磨炼。1981年,三年很快就过去了,我复员了。怀着复杂的心情,参加完部队为退伍老兵举办的欢送会后,我踏上了从兰州开往嘉峪关的火车,虽然内心有不舍,但内心有期盼,因为我心里十分清楚当这两年兵意味着我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进国企工厂工作。

因为城市户口的原因,我被分到了铁路系统,这对于我来说也是没想到的。当时身边的战友有的去了酒泉城或者嘉峪关的一些国营工厂,铁路在当时还并不吃香,在工资方面甚至还拿不过有些工厂,干的活甚至要比工厂累很多。既然工作已经安排好,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到兰州铁路局玉门分局机务段报到了。兰州铁路局玉门分局在1978年的时候就已经搬往武威了,我的工作地点在嘉峪关火车站附近,离我出生的丁家坝农场不远。

嘉峪关火车站

说实在话,当时能学习开火车从内心深处来讲还是很自豪的,毕竟那个时候中国的绝大部分老百姓是从来还没有见过火车的,尤其是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我在实习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车站外从铁门的夹缝处朝里面伸着头看火车的人们。

80年代,我国的火车还处于蒸汽机时代,就是那种需要烧煤的火车。火车头整体黑色,铸铁打造,在火车头上方有一个红色铁路徽标,这也成了全中国人民对火车最初和最经典的记忆。蒸汽机车头内有锅炉,需要人工将煤块用铁锹铲进去,焚烧,产生巨大的热量将锅炉的水烧开,产生蒸汽,通过管道蒸汽被送到气缸,进而推动活塞运动,不断重复。蒸汽机一般三个气缸一组,蒸汽机直接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化为船轴的旋转运动,火车获得前进动力。

蒸汽机车

在当学徒工的日子里,我青春的热血在这黑色的火车头里挥洒。

开蒸汽机火车需要强大的臂力。当时的蒸汽机车头一般都是配备三到四名驾驶员,主驾负责机车的前进制动操作。我们另外的三个人有一个人负责协助主驾,另外的两个人就是铲煤工。

虽然我初中的时候总下地帮农,后来在部队里有两年的历练,自认为身体素质还行。但真正上了蒸汽机车头铲煤时,对身体的自信随着一锹一锹往锅炉里铲煤而消耗殆尽。因为不断地铲煤进锅炉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蒸汽产生,有蒸汽火车才能往前跑。在远处看蒸汽机头,除了看到机车头顶冒出的白色蒸汽,还可以透过蒸汽机的门敞开着(因为烧煤,里面烟子太大),两个学徒司机抡圆了膀子一锹一锹的往锅炉里面铲煤。

蒸汽机车行驶中

机车里面温度太高,工作服穿不住,有时候就光着膀子干,煤烟一熏,整个人除了眼睛和牙齿,全身上下都是黑的。除了主驾师傅外,我们三个人就轮流换着往锅炉里面铲煤。除了驾驶过程中煤烟污染严重,车内机油也很重。因为经常在机车车头里工作,工作服也就懒得换了,因为换了新的工作服,一进车头就全黑了。常年累月下来,脸上身上的皮肤都变得乌漆嘛黑。

记得有一次,我刚跑完一趟车,车正好停在了我姐上班地方的那个车站,我走下火车,去找我姐。当我走到我姐跟前了,我姐都没有认出是我。因为身上的工作服被煤灰染成了纯黑色,再加上火车上的机油,身上的衣服又黑又硬,脸上和头发就更不谈了,我姐看到我这副样子,心疼的直流眼泪。到了我姐家,脱去衣服准备洗一下,发现脱下的裤子竟然直直地站在了地上,像雕塑一般。

我跟着师傅在实习期内学会了蒸汽机车的原理和驾驶技巧,转正后我就跟着师傅开始跑货运了。铁路系统里有个不成文的鄙视链,开跨省长途客车的司机看不起开省内短途客车的司机,开省内短途客车的司机看不起开货车的司机,当然这是说笑而已,但是论经济收入,开客运火车的司机的确比我们要强很多,所以我当时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开上跨省的客运火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正式跑货运火车司机的那段日月里,让我真正地明白了什么是艰苦。一开始给我们分配的货运路线是从嘉峪关往武威和兰州方向跑。一般货运火车都是挂车皮,一般一节车皮就是60吨。可想而知,当时只是一节蒸汽机车在带动,如果车皮超过10节,车头就会跑得比较吃力且速度慢。

最艰苦的就是从嘉峪关跑兰州的路线。

如果从嘉峪关跑武威,不论拉多少节车皮,最起码地势是平整的,海拔跨度不大。但是要到兰州,就要经过甘肃省的一个有名的地方——乌鞘岭。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分界处。

乌鞘岭

整个乌鞘岭东西长约此地地势陡峭,海拔骤然跨度很大,从西17公里,南北宽越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负达2.2摄氏度。当地志书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记述。

当时内陆通往新疆的唯一一条铁路就是兰新铁路。兰新铁路于1952年至1962年耗费10年时间建成,线路从兰州市西行跨越黄河后,翻越海拔三千米的乌鞘岭,进入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嘉峪关到兰州距离也就是800到900公里之间,但是当时火车跑的慢,货车跑的更慢。因为货车一般车皮里拉的都是煤炭、木材、钢材、化工原料等物品,自身载重较大。另外,就是按照铁路规定,货车无论大站小站都必须停车,因为要让客车通行。

我们的货车从嘉峪关到兰州得需要48小时,两天两夜啊,这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这还是顺利的情况,如果遇到火车故障或者其它突发事件,跑个4到5天也是常事。

乌鞘岭上的那一段铁路就像是兰新线上的一张向上的弓,从西往东亦或是从东往西,都要爬坡,而且这个坡是海拔3000米的坡。

刚参加工作那会,内心还不够坚强,每次车子在乌鞘岭爬坡上行的时候,我们三个学徒司机那是全员上阵,光个膀子抡圆了胳膊往锅炉里塞煤,就这爬到一半的时候火车还是爬不动,那会儿真是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甚至主驾师傅都看不过眼去,将火车操纵推杆固定好后,拽起一把锹,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铲煤。火车爬不上坡定在半山腰上是一件风险性系数极高的事情,弄不好就会发生行车事故。心中顶着巨大的压力,用着吃奶的劲儿铲煤,当火车终于爬上顶端的时候,无论是师傅还是学徒司机,才算松了一口气,当时我哭了,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哭,师傅在旁边安慰我,干多了就习惯了,现在就是这么个技术,主要靠人力,谁都改变不了,但总会有一天,我们开的火车机头会改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谈了个对象是嘉峪关火车站铁路系统的子弟,她本人不在铁路上班,在嘉峪关的一个工厂里上班,但他家人全部在铁路部门工作。我们结婚了,当时我们的朋友还在开我们的玩笑,说我们一家人可以运营一列火车。那的确也是,我开火车,我老婆当售票员,大舅子本身就是列检员(检查维修火车),大姨子本身就是列车长,小姨子本身就是乘务员。。。。。。

结婚后也没有分配家属房,我们就在兰新铁路边上的铁路职工单身宿舍区结婚了,婚房就是我住的单身宿舍,只不过以前的单身舍友都因为我搬到其它宿舍去了。如果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内陆坐火车到新疆,在到达嘉峪关火车站后,再出发往前走大概500米的样子,您会看到挨着铁路边有一圈砖头做的平房,对,那就是我结婚的地方。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范围的调整火车机车车型,蒸汽机车车头慢慢的被淘汰,换成了靠柴油驱动的内燃机。对于我们铁路司机来说,是鸟枪换大炮的感觉。我还记得当时换的内燃机车叫东风4型。当第一次驾驶内燃机的时候,内心是澎湃的,当然也是感动的,毕竟以前烟子又大温度又高的环境改变了,再不用抡起膀子往锅炉里铲煤了。另外,内燃机是双车头模式,蒸汽机是单车头模式,内燃机不仅可以向前开,也可以向后开,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火车司机,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内燃机车头牵引着装满煤炭的车皮穿梭在戈壁荒野上

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一直在嘉峪关至兰州的货运专线上工作着,有时候也会被安排跑到兰州以东的地方,甚至外省,但这样的次数非常少。在这期间,我和我的爱人和儿子也住到了离火车站不远的铁路家属小区,虽然房子不大,装修也是单位给搞得简单装修,但是我感觉到生活的很惬意。到了2006年12月31日,整条兰新铁路全线实现了电气化运营,我们又开上了电气化机车,工作环境更好了,操控更电脑化了,这也为后期高铁动车能在西北高原上奔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2014年12月全线开通运行,实际运行速度在200千米左右。

现在,我已经快到退休的年龄,退居二线,不开火车了。儿子已经工作,虽然他没从事火车司机这个行业,但是我并不遗憾,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他可以自己选择他自己的道路,同样可以为我们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时代变迁,铁路职工并不像90年代、2000年后至2005年那样吃香了,比起公务员、地方企事业单位、金融银行、民航等部门收入待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也确实有很多人年轻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愿意进入铁路系统,嫌工资待遇低,嫌搞客运常年不在家,嫌搞货运工资收入低,但是,我想说,铁路工人的这种荣誉感是支撑我一路走下来最大的动力。

有时候我会步行从我居住的铁路小区到车站,站在站台上,看着飞驰而过的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当我朝东面兰州方向眺望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到远方3000米海拔高处的乌鞘岭处,火车头内挥舞铁锹铲煤的三个年轻小伙子的身影。我又转过身,面朝西乌鲁木齐的方向眺望,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但是我的脸上挂着笑容,因为我看到了兰新高铁通往了哈萨克斯坦,通往了中亚,通往了世界!

一盏灯后记:我国的铁路工人为了我国的铁路建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才造就了我国的铁路事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冠誉全球。本文从一个普通铁路货运司机的一生,向全国的铁路工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如果文中的人物的故事在某方面打动了您,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这些是一盏灯不断创作高质量原创作品的最大动力,有好的故事请私信我,用我的文笔讲出您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