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83篇:读文有思∣从语篇的角度理解教材选文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7-17 发布于广东

从语篇的角度理解教材选文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贡如云教授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2期的论文《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的语篇特征考察》。对于教材选文的称呼有“课文”“作品”“文本”等,“课文”侧重于教学,即用于教学的材料;“文本”这个词近年来使用较为广泛,我个人也习惯使用这个词,例如“文本解读”“教材文本”。“文本”和“作品”都是文艺理论术语,前者强调文本的自足自立,后者强调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贡如云教授又引入了“语篇”这个概念,去年我还读完了贡教授的《语篇阅读教学论》。“语篇”一词更强调语用的过程与结果,既可以指静态的文本产品,也指动态的交际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词更符合语文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性质。不过在教学、学术、测评等领域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贡教授这篇论文讲的是高中教材文本,但我觉得其原理也适用于初中语文教材。

在作者看来,统编教材中的诸类文本(包括文学类文本)都是作者试图实现交际意图的产物,其写作“活动”又都是真实“任务”驱动下的语用行为,其交际目的和语用“情境”又决定了话题、文体、语体、作者、读者等语篇要素的配置。这一点不难理解,例如李密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辞官,《陈情表》就是这一语用行为的结果。以此为基点,作者依次阐述了语篇的交际层、结构层、语境层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交际层。书面语篇的交际主要是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观点、态度、倾向、立场去回应或影响别人,具体包括对话、交流、唱和、酬答、感恩、发问、告知、传意、意动、劝喻等。在带有实用目的的语篇中,其交际意义是很明显的,但对于一些抒情性、叙述性文本而言,表达意图要超过交际意图,后者容易把握,后者很难把握。于是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等论断。作者认为,交际层的语篇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意向性,即作者创生语篇以实现交际功能或达到传意目的,说白了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一般说来,文学类文本的意向性最难把握。一直争论不断的“作者回答高考阅读得了零分”现象,本质上就属于此类。二是可接受性,即作者在创作者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包括认知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或者说是作者为了让自己的意向更容易接受而采用的一些特殊手段。《谏太宗十思疏》就用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方”三种策略。三是信息度。语篇中包含着百科信息、逻辑信息、价值观信息以及语言形式等方面的信息,而信息度就是对于接受者而言,“新”信息高于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这就涉及到常规信息和偏离信息的结构配置,孙绍振教授说的“矛盾还原”、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以及穆卡洛夫斯基讲的“突出”,本质上都是这个原理。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教学上都是有用的。例如在解读文本时要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言语艺术来达到传意目的的,关注写作体裁与写作意向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对象意识,关注语言的偏离现象等。

其次是结构层。作者引用章熊先生的语言连贯性的观点,认为语篇条件对应着宏观结构层的连贯,即中心话题的“统一性”,逻辑条件和语言条件对应着微观结构层的连贯,即线性意义上的“连贯性”。一是统一性,指围绕中心来组织语句,进而生成有机统一、独立成体的篇章,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作者分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一二部分,认为这两部分反映的是作者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与后文的脉络是保持一致的。二是连贯性,即词语、句子或段落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连贯分为连续连贯和断续连贯两种,前者是前后词语或上下句、段呈现出的连续连贯,后者指相互呼应的句与句、段与段的隔离。从教学角度看,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谋篇布局与组织材料的,体会作者是如何依据文体特点将前后段落连缀成有机统一的篇章,还要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和人物对话的推进脉络。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测评中所占比重也不大,这两个方面都要引起注意。

最后是语境层。语境分为背景语境和当前语境两种,前者指的是构成语篇的外部背景和条件,属于静态语境,例如我们经常说的写作背景;后者指的是语用主体调动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主观和动态建构的交际语境,关注的是语篇生成或读解的认知关联和篇际交互。按照这个解释,语境层面的语篇特征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性,即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这一点在教学中是比较注重的,但问题是这种语境要素如何呈现给学生?是直接讲解还是PPT呈现?是有机融入还是将语境信息作为支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二是篇际性,实际上就是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最典型的就是古代诗词中的用典。作者认为,既往篇章对当前篇章的建构产生影响的方式有多种,具体包括体裁、话语、风格、词汇、语法结构、语义变体和其他关联知识的呈现、提取、镶嵌、转换、添加、叠合或交融。从教学角度看,情境性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更深远的背景理解文本;篇际性可以为群文阅读教学、比较教学、专题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对我而言,这篇文章对我的最大启发在于,要善于将语篇当作交际的产物,或者说是从交际语境的角度解读文本。于是就要抓住交际语境的要素,例如交际意图、交际文体、对象意识、结构意识、语境意识等。我以前曾经从这个角度解读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不过理论深度远远赶不上贡如云教授。以后还要不断学习语篇理论知识、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知识等,为更深入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