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与空两者相互依存

 雪溪人家 2022-07-17 发布于山东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观自在菩萨在这里清楚地点出了色与空两者相互依存而不相离的关系。这句话是说:色若离开空,便无法存在;空若离开色,也无法显出空。

图片

“色”即形色、色身,也可以说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有质碍的东西,简言之,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空”指虚空、真空。“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是实相,实然之相,实然本体。“空”是绝对的相待性。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它的依止。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不依止于相待性,离却相待,也就是离却了“空”,事物就会堕入虚无,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的境地。

“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分拆为二的。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自体就是空,本来就含有相对性。不仅如此,世间的事物又是假借因缘而生,就其相待性、依赖性而言,本来就是假,就是幻。只是因为人们迷昧真性,以假为实,执色身为我所有,于是起惑造业,违背真心,贪恋物质,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殊不知,人生犹如风中的烛,犹如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不定何时就会熄灭,何时就会飘落,哪里能够自持呢?我们由“四大”所组成的身体,不过是假缘暂住,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究其实质,物质之色先天性地包含着不稳定性,包含着“短命”,所以说“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真空与形色并没有什么区别。以色执着为实有的,固然不应该,而将空执着为虚无的,同样也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教导。要知道,世人的五蕴之身,是业力所成,也是由于过去世的业力习气熏染才凝集而成的。从因缘的角度,它不是无端呈现的,人生的内在依据便是佛所教诲的缘生之法,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前后无际的因果关系当中。一切色质均是因缘和合而成。这因缘和合就是相待性,就是空性,因此才说“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要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是想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是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得以成立的基础,是不可以完全用空的理论来取代的。

空与色没有什么区别

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形态,有功用,但是它的形态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而是“当体即空”。

世间不论什么事物,都是假借因缘而成,本来就是假,就是幻。只是因为人们迷昧真性,以假为实,执色身为我所有,于是起惑造业,违背真心,贪恋物质利益,给人一种虚幻的实在性而已。

四大皆空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和合而成。“四”指地、水、火、风四物,也指坚、湿、暖、动四性。“四大”是每个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特性,并非单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风力。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属“地大”,汗、血、津液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称为四大皆空。

所以身由业力所造,业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三世之中,轮回流转周而复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外道中人因为不了解正因至理,远离妙智妙慧,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落于顽空。认为人死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于是追求清心寡欲,一味修持苦行。还有的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因而胡作非为,结果种下恶因,将来自己遭受恶果。

所以观自在菩萨针对世人而说“色不异空”,是因为世人执着于相,错以为一切境相都是实有,于是贪得无厌,产生烦恼。因此点醒迷惑的人们,一切色相虚幻不实,不可执着。又针对缘觉乘与声闻乘者而说“空不异色”,因二乘体认世人执着于色相,而引生烦恼,于是致力于远离色相。虽了断生死之因,脱离六道轮回,但因执着于空,因而废色守空,也终究不得解脱。

业力由妄心所造

三世之中,轮回流转周而复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