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 程 标 准 解 读 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 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 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魏星 ![]() ![]() 二、目标与内容: 侧重于发展理性语言素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直接对应课程总目标的第7条:“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由此可见,无论是“思辨性阅读”还是“思辨性表达”,课程目标均指向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围绕这一总目标,2022年版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出了如下要求:“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2022年版课标分学段架构了“思辨性性阅读与表达”的课程内容。我们通过列表加以说明: 表1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目标与内容分析 ![]() 借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要点: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凸显问题意识 众所周知,思维始于惊讶和问题。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答案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每个领域都根据不断提出并认真思考的问题得以发展,问题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本任务群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第一学段,重在鼓励学生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第二学段,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思考,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学段,把阅读思辨性文本与探究自己发现的真实问题联系起来,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无论哪一个学段,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质疑的能力,逐步养成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 (二)“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性表达”有机融合 本任务群包含“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两个方面,强调在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及三者交融中有侧重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但2022年版课标并没有将“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分成两个部分加以设计,而是将两者统整为一体。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编排,以思辨性的任务情境统摄阅读和表达,要考虑是倾向于思辨性阅读,还是倾向于思辨性表达,还是两者的融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最佳“耦合点”。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学习思辨性表达方法,又以思辨性表达促进思辨性阅读,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实现双向聚焦、相互促进。换言之,在思辨性阅读过程中,思辨性表达始终在场;在思辨性表达过程中,思辨性阅读同样不可或缺。一句话,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容,两者围绕“思辨”这一共同价值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三)着眼核心素养全面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三个并列的发展型任务群。一般而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更利于发展感性思维,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利于发展理性思维。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一对应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同样有利于发展理性思维,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特别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作品进行评价、辨析,以及从语言现象中概括出语言规律,都需要理性思维能力。同样,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并非与感性思维毫无关系,科学发明与联想、想象本来就是密切联系的,科学推论也常常是由直觉出发而达到理性的。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也同样涉及多种思维类型和方式,既需要联想和想象,又需要比较和推理。因此,三个任务群虽然各自独立,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按照教材编排,侧重于训练某一倾向的思维,又要站在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将各要素统整起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并不是单纯训练一种思维能力,而是着眼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集知识掌握、价值观形成和思维发展于一体。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