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69】2015年度中国商业最有创意人物推荐语:挽救语文课

 心上耕田 2015-09-23

编者按:

这是本年度“中国商业最有创意人物人物”评选过程中,活动方为本人撰写的推荐语。虽然非商,还是入选。推荐语多是溢美之词,但对本人十多年来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理念和读写实践的概括还是很到位的,让我也很受益。姑隐去姓名,大家权当作一篇介绍“思辨读写”的文章看吧。


挽救语文课


在余老师看来,当今的语文课是没有尊严的一门课。

“现在的孩子在眼界和视野上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开放、都广阔,但语文课却要求他们装模作样地“学习”那些一眼看穿、甚至粗浅琐碎的文章,语文课也因此成为最没有尊严的一门课。”他说。

学校灌输了学生知识,而这些年轻人最终却输在了思维方式上。在余老师看来,这是语文教育的失责。

余老师当年是沪上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走在寻常路上的语文老师多半会花上大力气研究历届高考试卷和应试策略,但余老师“主攻”的却是如何选出最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课外作品,使之“结构化”,将之引入课堂,开展“组织性阅读”;他也会带着学生分析历届高考作文题,但他关注的,却是众多题目的逻辑关联甚至隐藏其中的逻辑悖谬,让学生从中发现思维的奥妙和思想的乐趣。

“最早的时候,是想改变学生浅阅读、浅思维的糟糕状况。”他说。在他看来,当今阅读课有种种弊病:篇幅短,容量小,品位低;鸡汤励志文多,文化与理性不足,思想与思维含量不足;片段节选多,长文全文少。教师似乎更喜欢表现自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本事。在教师的强势启发与精心诱导下,学生丧失的恰恰是面对文本时的那种自由态度、批判精神与对话能力。他将此现状概括为:量少,质次,结构畸偏,教学效能低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探索并实践一种全新的阅读课:思辨式阅读。

比如,他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会抛开语文教参上的既定说法:蔺相如是一个爱国英雄——他不希望自以为是、习以为常的“成见”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一位男生说,既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赵国完全可以隐忍不动,既不刺激秦王觊觎和氏璧的欲望,也不去激怒这虎狼之国。惹不起还躲不起?结果呢,蔺相如捧璧出使,又完璧归赵,欲“拒”还“迎”,倒像是玩了秦王一把,反而让赵国与秦国的矛盾更加尖锐。蔺相如到底意欲何为?”他说。“当语文课堂被允许有真实的生活经验进入,学生的思维立刻就开放了,自然也就活跃了。

一堂课,师生对历史与文本展开自由的钩沉与分析,通过类似案例的对比,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与其说蔺相如是一个爱国英雄,毋宁说他是另一个智勇双全的毛遂。他在乱世中寻找脱颖而出的机会。

这样的案例很多,用独特的生命体验去阅读,以真实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用理性的推演过程去分析。“结论并不重要,得出结论的过程才是教学应该关注的。我的学生进入社会,应该是那种不容易被骗,或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余老师自信地说。

这样上课,当然会有家长不放心,认为和高考距离太远。他坚持认为,如果语文课只是为了应对高考,那么语文的内涵真的只剩下一张考卷了。

经过余老师“思辨式阅读”训练的学生,常常见解独到,分析严整,纵横捭阖,舒卷自如,作文水准更叫人刮目相看。



语文教育应该培养有素养的公民

“要给孩子读什么?那就要看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余老师强调说,“应该与他们的眼界和智商匹配。”

“高中生正处于思辨能力和价值观成熟的时期,给他们以思维方式上的引导和训练,是语文老师最大的责任。一定要让埋头读书的孩子,抬头,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

余老师会用一半时间完成教材的教学,然后带着学生读自己选编的篇目。学生每周被布置阅读万字左右、具有思想深度、文化视域和思辨力量的名家时文;读全本的经典名著,比如《俄狄浦斯王》;读古典诗文名篇和现代杂文。不仅读,还要写,比如写五千字的“时文综述”。他用三句话概括他的阅读课:“摸爬滚打地读,挖空心思地想,绞尽脑汁地写”。他说,阅读、思考与写作相结合,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美国加州的小学生就开始学习“批判性思维”了,比如六年级就要区分‘事实’和‘看法’。他们强调,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需要加以证明,需要提供理由。用胡适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其实是在训练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一种理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训练一种公民的生活方式。他坚持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培养有素养的公民,而学会理性的表达,则是公民的基本素养。比如,在公共说理中学会尊重,学会对话,还要学会妥协,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真相,寻求真理,寻求共识,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余老师提出的“以公民的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的写作教学理念,被学界誉为“我国语文教育的高地”。

这是真正的教育所指向的目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也就是西人所谓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文以载道,有时候,给学生一篇好的文本,给人以一点点人生观的点拨,可能就会成为学生终生思维方式的一个原点。

今年,余老师将其十多年的教学成果汇成“中学生思辨读本”,一套四册,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下一步,他希望按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规律,做一套循序渐进、逻辑严明、切实可行的课程,并开展可操作、可检测、可推广的有效教学。

他说,语文课的尊严,就是语文教师的尊严。


吴慧文、华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