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阳浮而阴弱”?

 一得斋主人 2022-07-17 发布于山西

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课前思考:

1.什么是阳浮而阴弱?阳浮为什么热自发?阴弱为什么汗自出?

2.翕翕发热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如何鉴别翕翕发热、蒸蒸发热、往来寒热?

3.为什么会鼻鸣干呕?干呕算太阳病还是少阳病?

4.桂枝汤中可否拿掉生姜、大枣?

5.桂枝汤证中本来有汗自出,为什么还要温覆取汗?

6.为什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注家对阳浮和阴弱的解读,分为两种观点,有的人认为是指脉,有的认为是指证,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吴谦的观点能指导临床。

“吴谦注: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沉也。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六菽之浮,心之浮也。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营分之浮也。营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故曰:阳浮者热自发。营受邪蒸,则营不固而汗出矣。故曰:阴弱者汗自出。营卫不和,则肌表疏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浙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

吴谦认为阳就是卫气,阴就是营血,风为阳邪,阳邪侵入卫气之阳位,阳邪的力量加大,表现为发热。如同西医说的白细胞在与细菌病毒的斗争中死亡,散发出热,表现为发热。卫气被风邪架空与体表,称为“阳浮”,不能固摄营血,营血被阳邪所蒸,汗出不止,称为“阴弱”。由于营卫之间被风邪所扰,故营卫不和,出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热自发”与“汗自出”是太阳中风与温病初起都可以出现的证候,太阳中风伴随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温病也可出现这样的证候。如果患者相火不藏,玄府不能闭阖,体内津液源源不断向体表涌出,也可以出现翕翕发热、汗出、淅淅恶风。太阳中风与温病初起最大的区别在于太阳中风侵袭的是太阳,不伤津液,不会口渴,温病侵袭的是太阴,耗伤津液,会出现口渴。如果太阳病持续汗出,持续损伤津液,“汗血同源”,荣弱到极限就会损伤血液,心主血脉,就会变成少阴病,所以感冒不治或误治(误汗),很可能变成心肌炎。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是对太阳中风症状形象化的描述。“啬啬”通瑟瑟,瑟瑟发抖,形容肌体畏寒,收缩怕冷的样子。“淅淅恶风”是形容怕风的感觉,就像小雨淋到肌肤,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吴谦注曰:“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这种患者比旁人更怕寒,更怕风,靠近火炉而寒不减,身处密室而仍怕风。把身体缩起来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散发,到了少阴病,由于能量更加不足,发展为“恶寒而蜷卧”。“翕翕发热”,翕是合拢的意思,古代炼铁为了加大火炉的温度,发明了风箱,用风箱煽火,把一拉一推时形成的风送入炉中,火势随风箱的一推一拉而增大,不推拉火势就小,温度就低,翕翕发热就是形容发热是一阵一阵的,发热→不发热→发热→不发热,与阳明病的蒸蒸发热形成鲜明对比,蒸蒸发热是持续不断的发热,由里向外的发热。与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也不同,往来寒热是发热→恶寒→发热→恶寒。

三阳病都有恶寒发热,太阳病的恶寒发热可以同时存在,患者高热四十度也不影响恶寒,冷的打哆嗦,要求加衣加被。阳明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恶寒轻微,之后“但热不寒”,发热的时候不恶寒而是恶热,会因为发热而脱衣服,掀被子。阳明病的发热温度比太阳病高,持续时间长,像在汗蒸房里一样,由里向外热。少阳病是寒热往来,发热的时候不恶寒,恶寒的时候不发热,发热恶寒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定时发热,发热的温度堪比阳明病,定时恶寒,恶寒的程度堪比太阳病。

“鼻鸣干呕者”,鼻鸣干呕需要用开合枢的理论解读,三阳中太阳主开,三阴中太阴主开,中风是开太过,伤寒是开不及。太阳开太过,汗出不止,需要太阴津液的配合。太阴有二,太阴肺与太阴脾。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当皮肤毛孔专注于汗出的时候,散热的工作量加大,鼻孔一开一合,出现鼻鸣。仲师虽然写的是“鼻鸣”,其实包括了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上呼吸道的卡他性症状。气管中分泌出粘稠的东西叫痰,清稀的东西叫饮,痰饮阻塞鼻腔就会鼻鸣,阻塞气道就会喘促。当脾源源不断的将津液送往太阳以供汗出的时候,就影响了脾的升清功能,于是出现干呕,表现为干恶心,不想吃饭。在《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可以治疗妊娠呕吐,说明干呕也好,呕吐也好,不一定就是少阳证,桂枝降逆,生姜止呕,不能因“但见一证便是”而选用小柴胡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